其他

文华彪史册,俊杰誉寰球——不朽的数学传奇 吴文俊大师

2017-05-12 微享悦读

2017年5月11日,北京八宝山殡仪馆挂上了一副挽联:

文华逾九章,拓扑公式彪史册;

俊杰胜十书,机器证明誉寰球。

短短24个字,凝练出中国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吴文俊的一生成就。

【挽联解释】

1978年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第一堂课上,吴先生掷地有声地说:“以《九章算术》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数学思想方法,同以《几何原本》为代表的古希腊数学思想方法异其旨趣,各有千秋。”

吴文俊对数学的主要领域——拓扑学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引进的示性类和示嵌类被称为“吴示性类”和“吴示嵌类”,他导出的示性类之间的关系式被称为“吴公式”。

1970年代后期,他开创了崭新的数学机械化领域,提出了用计算机证明几何定理的“吴方法”,被认为是自动推理领域的先驱性工作。


一生回顾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m0023r8xk2a&width=500&height=375&auto=0


简介

吴文俊(1919年5月12日-2017年5月7日),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嘉兴,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系统科学研究所名誉所长。

1978年,吴文俊全家福 (左起:吴月明、吴文俊、吴云奇、吴天骄、吴星稀、陈丕和)


不断向数学的未知领域进发

1956年,37岁的吴文俊因其在拓扑学上的杰出成就,与华罗庚、钱学森一起获得当时的“最高科技奖”——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二年他便成为当时最年轻的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五十年代从事拓扑学研究 (《人民画报》1957年第4期) 摄影钱浩


那时,在很多人看来“靠这个都可以吃一辈子了”。但功成名就的吴文俊并没有就此停滞不前,而是不断向数学的未知领域进发,总是走在这支队伍的前列。

1976年,年近花甲的吴文俊放弃已成就卓著的拓扑学研究,在“抱孙子”的年龄毅然开始攀越学术生涯的第二座高峰——数学机械化

实现脑力劳动机械化,是吴文俊的理想和追求。他说:“工业时代,主要是体力劳动的机械化,现在是计算机时代,脑力劳动机械化可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数学研究机械化是脑力劳动机械化的起点,因为数学表达非常精确严密,叙述简明。我们要打开这个局面。”

1977年,吴文俊关于平面几何定理的机械化证明首次取得成功,从此,完全由中国人开拓的一条数学道路铺展在世人面前。

江泽民为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吴文俊(左)、袁隆平(右)颁奖。

数十年间,吴文俊不仅建立了“吴公式”、“吴示性类”、“吴示嵌类”、“吴方法”、“吴中心”,更形成了“吴学派”。近代数学史上第一次由中国人开创的这一新领域,吸引了各国的众多数学家前来学习。这些创新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为实现笛卡尔与莱布尼茨提出的以机器代替人脑来促进数学研究与思维方式、方法的变革迈出了一大步。


导师陈省身

吴文俊回忆:

陈省身教育他,看前人的书是欠了前人的债,有债必须偿还。

陈(省身)先生安排我在图书室兼管图书。这对我如鱼入池中,我整天得以泡在书架之间浑然忘我。可是好景不长,一天陈先生忽然对我说,你整天看书看论文已经看得够多了,应该还债。陈先生进而说明,看前人的书是欠了前人的债。有债必须偿还,还债的办法是自己写论文。我只好停下我的博览群书。自己写论文与看别人的论文,是本质上完全不同的两种脑力劳动。在陈先生的督促之下,我终于逼出了一篇论文,是关于球的对称积在欧氏空间中的嵌入问题。这是一篇习作,算是我的第一篇论文。陈先生把它送到法国的Comptes Rendus上发表,作为对年轻人的一种鼓励。

陈先生为我们亲自讲授拓扑学,从曲面这一具体情形开始。这使我茅塞顿开。有了这样的几何直观做背景,原来晦涩难通的一些组合拓扑基本概念,变得生动易懂,对组合拓扑的学习,从此步入坦途。


缅怀

截图自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网站http://www.amss.cas.cn/wwj/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