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者——徐悲鸿

2017-09-26 微享悦读
徐悲鸿

1953年9月26日,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徐悲鸿因脑溢血病逝,享年58岁。

按照徐悲鸿的愿望,夫人廖静文女士将他的作品1200余件,他一生节衣缩食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及近代著名书画家的作品1200余件,图书、画册、碑帖等1万余件,全部捐献给国家。


简介


徐悲鸿(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汉族,原名徐寿康,江苏宜兴市屺亭镇人。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

被称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者,主张发展“传统中国画”的改良,立足中国现代写实主义美术,提出了近代国画之颓废背景下的《中国画改良论》。

曾留学法国学西画,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先后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和北平艺专。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擅长人物、走兽、花鸟,主张现实主义,于传统尤推崇任伯年,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作画主张光线、造型,讲求对象的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把握,并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对当时中国画坛影响甚大。所作国画彩墨浑成,尤以奔马享名于世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x0173c0cer7&width=500&height=375&auto=0


作品欣赏

《泰戈尔像》是徐悲鸿人物画的代表作之一。1939年,徐悲鸿应印度文豪泰戈尔之邀赴印度讲学。这幅肖像画是当时徐悲鸿在为泰戈尔所画多幅速写的基础上创作的。画家对人物的塑造完整、浑厚,通过墨线的穿插和疏密浓淡变化表现出银色的须发和厚重的长袍,双目的刻画尤其细致入微。

《牧童》。徐悲鸿在抗日战争期间描画的牧童与牛,是对和平生活的渴望,也是对其童年的美好回忆。画面以草地、水牛、儿童表现宁静和平的江南水乡生活。水牛粗糙的皮肤用大笔浓墨表现,而孩童细嫩的皮肤则用双勾加淡色渲染,二者产生了强烈的对比,使画面更显精彩丰富。

《愚公移山》是徐悲鸿在印度期间历时三个月绘制完成的巨作,代表了近代中国人物画的最高水平。该画取材于中华民族的古老寓言,体现了中国人民坚韧不拔地与自然抗争,直至感动上天的精神。此画创作于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画家坚信中华民族以愚公移山的精神,终将取得战争的胜利。

群奔。此作品中六马组合呈现于画面之上,构图的安排、墨色浓淡的把握都体现了画家扎实的绘画功底和极具天赋的想象力。画家运用了大角度透视造成的力度,用颜色的轻重区分主次前后,使用浓墨、重色与高光处留白的部分产生对比,形象地表达了马的动态。

虎与兔。此作品是徐悲鸿应一位朋友的要求而作的。友人夫妇的属相分别为虎和兔,有一子属鸡,遂请齐白石画鸡,请徐悲鸿画虎和兔。徐悲鸿创作了这幅虎与兔在一起嬉戏的作品。

负伤之狮。此画作于1938年,中国正遭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国土沦丧,人民流离失所。徐悲鸿满怀悲愤,画此负伤雄狮,用浪漫主义表现手法抒发情怀。雄狮回首翘望,双目怒视远方,虽负伤,仍保持昂扬斗志,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尊自强的精神。

佳果。画家以酣畅的笔墨、饱满的色彩尽显出枇杷的鲜活。画面让挂满嘉果的主要枝干从右上到左下,作为构图主体,同时让主干生出的细枝与主要枝干穿插交错,传达线条组合的美感,使画面虚实轻重平衡。尽管是大写意,但枝、叶、果的质感强烈,以一当十。

飞鹰。画中翱翔的苍鹰眼睛晶莹剔透,犀利明亮,俯视前方,搜寻猎物。画家利用大笔的皴擦、提顿,逼真地描绘出飞鹰苍劲巨大的羽翼。重墨和灰墨的变化表现出飞鹰身体的质感。几朵淡云丰富了画面,起到了衬托的作用。

懒猫。徐悲鸿爱猫,在家中也豢养了数只。此画中,二猫正在休憩。一只正伸懒腰,一副刚睡醒的自得样子。它的长尾看似以墨笔一抹而成,但妙在既能让人看出中间有骨支撑,却又不乏松柔之感。另一只猫则缩成一团地酣睡。

行书(孟子)。徐悲鸿早年受康有为的影响,在书法上崇尚碑学。此书法作品运笔以中锋为主,线条雄强劲健,既有北碑外拓方整的风骨,又有沉稳飘逸的自家面貌。

田横五百士。徐悲鸿以三年时间完成这幅宏伟雄壮之作。作品表现了田横与五百壮士离别时的场景,悲壮气概撼人心魄。背影明朗的天空和大朵白云给人以澄澈肃穆的感觉。画家意在通过田横故事的悲剧场面,借古喻今,希望中华民族仍存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

孙多慈像。画中人物孙多慈小姐是徐悲鸿十分赞赏的为数不多的一位女生。此作品的背景构经过深思熟虑的设计,精心摆放了徐悲鸿从欧洲带回的雕像。左边是插满中国传统轴画的瓷瓶,显露出画家融汇中西的思想。

萧声。画中模特是徐悲鸿的前妻蒋碧微女士。作品构图采用近似于中国画立轴的长宽比例,极富想象力和革新精神。画家对 47 28140 47 13313 0 0 5749 0 0:00:04 0:00:02 0:00:02 5748人物的位置进行了大胆的切割和截取,其重心偏离画面中心,背景中的一株树木被巧妙地放置于画面右上侧,使画面重新获得了平衡。

持扇人像。此作品是徐悲鸿赴欧洲留学的第一张油画肖像作品。画家对人物面部及身体的结构把握细致准确,神态和姿势描写自然。

女人体。此作品为一幅人体习作。他在人像和人体习作中,使用群青和普兰的轮廓线,暖色的皮肤边缘与之相碰,便产生丰富的紫色和绿色,在肖像和人体上大胆使用紫和绿的色调,既突出了人体白皙的肤色,也使画面光彩动人。

徐夫人像。画面中徐夫人的面部塑造极其精微细致,尤其是眼睛尤为传神,手的刻画形成画面的第二个表情和语言中心。然而在处理画面背景时,包括对人物衣服的表达上,又具有中国的写意精神,这与面部和手部的具象刻画形成鲜明对比,整体上呈现出素朴浑厚的中国文化内涵。

毛泽东像。此幅肖像为徐悲鸿晚年创作大幅油画《毛主席在人民中》时的素描稿。

萧声。此作品是油画《箫声》的素描稿。左上法文题写的是:“这是一位描绘瞬间的魔术师,景致如同从箫中流出。

自画像。此作品为画家半身自画像。画面构图饱满,背景隐约绘出一匹白马,画家身体微侧,对面部刻画细致,色调厚重,高光处以白粉画出。该画运用西方的明暗光影塑造方法造型,对面部作了重点塑造,灰颜色部分具有水墨写意的感觉。

男人体。此作品为徐悲鸿留学法国时所创作。徐悲鸿终其一生所追求的绘画是一种“真”的境界。因此,他把追求艺术真谛的过程,比之为“求真的运动”。求真、求实,并以此达到传神的境界是他艺术理论的基础。

《九方皋》。九方皋故事记载于《列子》:伯乐暮年之向秦穆推荐九方皋找千里马的故事。作品是一件非常完整和精彩的以线为主要表现手段和描绘方式的优秀的中国画作品。

《珍妮小姐画像》为画家徐悲鸿最著名的油画人物肖像之一,作于1939年春夏之交,徐悲鸿时年44岁。此作品是徐悲鸿为了支持国内抗战,而在南洋举行义卖募捐时的作品。画中女子珍妮小姐,祖籍广东,为当时星洲名媛。在当时传为佳话。此画得到画筹四万新币,为这一时期与南洋募捐中画筹最多的一幅(总数为十一万一千多元新币),徐悲鸿本人也是非常满意这幅作品。


老梁看电视 徐悲鸿:为人生而艺术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x0331pmsmv7&width=500&height=375&auto=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