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美食、病菌与殖民——改变世界的“1492哥伦布大交换”

2017-10-12 微享悦读


1492年8月,意大利的著名航海家哥伦布带着87名水手,开始远航。

1492年10月12日凌晨,终于发现了陆地——美洲巴哈马群岛的华特林岛。

哥伦布的发现成为美洲大陆开发和殖民的新开端,是历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点。


哥伦布大交换

哥伦布1492年抵达美洲后,不仅引发了跨大西洋的经济、物资、思想以及制度交换,更带来一种生态环境上的交流,具体包括各种物种、疾病(微生物)、生态体系的移植、复制与传播,史称“哥伦布大交换”。


自1492年起,无数的物种离开故乡漂洋过海,全球生态系统开始了巨变:美洲的甘蔗让欧洲人爱上甜食,皇室的下午茶甜点成为欧洲流行至今的时尚;美洲的番茄于16世纪传入欧洲之后,番茄酱成为欧洲餐桌必不可少的点缀;美洲金鸡纳树的树皮磨成的粉末,挽救了欧洲无数疟疾患者的性命;我们如今也才能在东南亚地区看到橡胶树,在佛罗里达品到橙子、在瑞士吃到巧克力、在泰国尝到红辣椒……

哥伦布远航引发的生态变迁是奠定当代世界格局的若干重大因素中的一个。人们从此意识到,植物、牲畜乃至细菌是新旧两个世界交战的真正火力,而且它们导致的后果绝不只是一些美洲国家的诞生,更是全球生活文化、饮食风俗的大转变。


缝合欧亚大陆和美洲大陆的动植物体系

追溯到约两亿五千万年前,地球只有一块大陆,名曰泛大陆。地质运动使得这块大陆被割裂,欧亚大陆美洲大陆从此永远分开。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块大陆上分别衍生出了全然不同的动植物体系。

在哥伦布1492年横跨大西洋之前,只有极少数具备冒险精神的大陆生物曾飞跃海洋,在地球的另一端构建家园,其中绝大多是昆虫和鸟类。除此之外,地球基本上被割裂为各自独立的生态领域

然而,1492年,哥伦布航行到美洲大陆,在日后促成了一次前所未见的生物跨洲流动。随着欧洲商船将成千上万的物种带到大洋彼岸安家落户,全球的生态系统开始交错融合。马被从欧洲带到了美洲,桉树被带到了欧洲,阿拉伯咖啡和印度胡椒被移植到印度尼西亚,南美洲的马铃薯被移植到北美洲,玉米、辣椒、烟草、可可等从此成为全球性的产物……

哥伦布抵达美洲并最终引发欧洲殖民,在历史上曾经被称为“发现新大陆”。这个表述现在已经被主流学界弃用,因为这种“发现”与“新大陆”是针对欧洲人而言的,具有欧洲中心论的色彩。从世界历史的整体进程来看,哥伦布抵达美洲的最大意义在于把人类历史上因地理隔绝而孤立的文明连接起来,让欧亚大陆和美洲大陆建立了稳定的交流与联系,还刺激了欧洲人向更广袤的世界扩张,最终加速并引领了全球化。

人类历史的确因为哥伦布抵达美洲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哥伦布不单是新大陆的发现者,还是新世界的创造者


植物的交换:马铃薯

【马铃薯】


首先说到马铃薯。16世纪之后,孕育出印加文明的马铃薯横渡大西洋到达欧洲,让欧洲的大部分地区──从爱尔兰到乌克兰之间横跨2000英里的区域──的人解决了吃饱肚子的问题。马铃薯提供稳定的热量来源,还可预防恐怖的坏血病。它生长在地底,不易被战火摧残。有了它,欧洲人在冬天再也不用吃又臭又难吃的盐渍肉,因为马铃薯可以存放过冬,在冬天还能用来喂猪。


据史料记载,早在公元1650年,马铃薯就已传入中国,仅比欧洲人知道马铃薯晚几年。但是,与欧洲人不同,马铃薯从来没有进入中国人的主食食谱,大多数中国人一直把马铃薯作为一种蔬菜来食用,例如“青椒炒土豆丝”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红薯】

中国自古以来以种植稻米与小麦为生,而这两种作物对环境要求高,只在长江、黄河流域才适合种植。而红薯、玉米、马铃薯等作物对种植环境要求宽松,这之后,中国的农民们便能够对山上贫瘠的荒地进行耕作了。


这些作物的引进,让处于小冰期的明清两朝解决了饥荒问题。中国长期是一个灾难之地,除了战争和政治动乱,还饱受干旱、洪涝、地震和其他自然灾难的困扰。于是,块根作物就显得尤其重要,红薯和马铃薯从一种舶来的地方性救荒作物逐渐发展成为东部以及其他地方数千万人的主食。 

在新作物的滋养下,加之国家大力对抗疾病、建立储备粮机制、减少赋税等一系列措施,导致当时人口快速增长。据统计,从明末到清初的100年间,中国人口增长了10倍,成为人口最多的国家


【辣椒】


辣椒,传入中国最多也就500多年历史。四川某些地方管它叫“海椒”,海南某些地方称之为“番椒”,这正说明了辣椒是外来物种。

辣椒原产于中南美洲热带地区。辣椒在明代末期由海路传入中国,史料记载贵州、湖南一带最早开始吃辣椒的时间在清乾隆年间,而普遍开始吃辣椒更迟至嘉庆、道光以后。

而当人们真正熟悉辣椒之后,发现它算得上是适应性极强的蔬菜,既容易种植,又便于存放。更重要的是,它的刺激性辛香可以给饮食增添美妙的风味。这种东西本质上也是一种成瘾品。一旦吃开了,生理上的需求就可能让人停不下来。


就这样,辣椒经年累月深化为中国料理的一部分。川菜和湘菜都无辣不欢,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饮食口味。今天的中国,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辣椒大国,产量和消费量都居世界第一。

【总结】

大航海时代,虽然中国采取了消极守势,但“哥伦布大交换”和世界贸易依然对它产生了巨大影响。红薯、马铃薯、花生、玉米、南瓜、辣椒这些作物大致在同一时间传入中国。如果没有物种引进,大小餐馆和百姓餐桌上最常见的西红柿炒鸡蛋、凉拌黄瓜、油炸花生、土豆烧牛肉、菠菜炖豆腐、煮玉米、兰州拉面都将烟消云散,八大菜系中的川菜和湘菜也将不复存在。


从植物作物品种来看,也许原生态的中国说不上是真正的、绝对的“地大物博”。如果没有“哥伦布大交换”,我们现在的世界绝对会乏味许多


将甘蔗带去美洲,引发奴隶交易

1492年11月,在抵达古巴岛之后,哥伦布派遣两名船员,随着当地向导进入内陆。据他的记录,他们看见许多块田,种着“貌似粟米的谷子,印度人称之为玉米。其谷粒无论是用火烤熟,或磨碎做成稀粥,都非常美味可口”。这是欧洲人第一次遇到玉米

“如果哥伦布东行所带的玉米是上帝的赐福,那么他西行所带的甘蔗便是个诅咒。”

由于生产蔗糖需要密集的劳力,他必须找到充足的人力才行。而在第一次航行后,哥伦布观察到“印度人没有武器,而且衣不蔽体……只要对他们下令,他们就会工作、播种,或是做任何有用的事”。换句话说,他可以把当地人当成奴隶使唤

千百年来,蔗糖和奴役一直分不开。1503年,第一座糖厂在希斯潘纽拉开张,大约同时,葡萄牙人开始在巴西生产蔗糖,英国人、法国人和荷兰人则于17世纪在加勒比海建立甘蔗园。拓殖者试图奴役当地人,但失败了,因为后者对旧世界的疾病不具免疫力,纷纷死于感染,于是前者开始直接从非洲进口奴隶,开启了大西洋的奴隶交易。


病毒的交换:欧洲病毒与美洲的梅毒

在这个欧洲获利的历史过程中,欧洲人所带过去的细菌和疾病,却杀害了无数的美洲原住民。也就是说,具有相当免疫力的入侵民族把疾病传染给没有抵抗力和免疫力的民族,毁灭了其他大陆的许多民族及其文化,从而在欧洲人的征服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生理学教授贾雷德·戴蒙德写过研究这个问题的著作《枪炮、病菌与钢铁》,因此获得了普利策奖。他在书中说,自己的小学课本上写着北美洲原有100万印第安人,这是教科书在掩饰白人大屠杀之罪。经过近年的考古发掘与统计,在哥伦布抵达之前,北美洲约有2000万印第安人,他们中的大多数并不是倒在殖民者的马蹄和枪炮之下。欧洲人带来的天花、麻疹、流感、斑疹伤寒、白喉、疟疾、肺结核和黄热病等传染病的流行,使北美洲印第安人口在一两个世纪之内减少了95%。

一般认为,印第安人在病床上死于欧亚大陆的病菌的,要在战场上死于欧洲人的枪炮和刀剑下的多得多。这些病菌杀死了大多数印第安人和他们的领袖,消磨了幸存者的士气,从而削弱了对欧洲人的抵抗。如果不是因为天花流行,西班牙面对的可能就是一个团结一致的帝国。

1992年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500周年的纪念大会上,到场抗议的印第安人所说的那句话:“他们是在庆祝我们的苦难。”

基于相信在这场“病菌大交换”中存在某种“流行病学—地理学上的对称性”,有些学者认为,还有一种病菌从美洲传到欧洲,影响欧陆数百年,那就是梅毒——这算是美洲在接收了欧洲的“天花”之后的小小“回礼”。

“正如所有性病一样”,戴蒙德于2003年写道,它并非天花那样是“改变历史进程”的因素。梅毒密螺旋体虽然在过去和当下都极为可怕,但它并未推翻什么帝国,或是导致某种群的灭绝。他说:“在新旧大陆病毒的交换上,对称性是微乎其微的。过去500年里,与其有着同样影响力的因素屈指可数。”


10分钟世界史:哥伦布交换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d0012w4s7x3&width=500&height=375&auto=0

参考:

http://www.changjiangtimes.com/2015/04/499847.html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