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天朝向左,世界向右——康熙皇帝与彼得大帝

2017-12-20 微享悦读

1722年12月20日(十一月十三),康熙帝驾崩,终年68岁。

康熙帝(1654-1722),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康熙帝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被尊为“千古一帝”

彼得大帝(1672-1725),俄罗斯帝国皇帝。10岁即位,17岁掌握实权发动改革。在位期间对俄国推行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改革,他制定的西方化政策是使俄罗斯变成一个强国的主要因素。彼得大帝一般被认为是俄罗斯最杰出的皇帝。


概述

彼得与康熙一生波澜壮阔的历程,充满那样复杂而神秘的巧合。他们同是少年登基,同样博学勤政,甚至连幼年的曲折命运,也充满谶语般的相似。然而透过两人这些表面上的相似处,再度进行分析,我们也能发觉到两位皇帝小到个人性格,大至治国方面的种种不同。正是这些不同,决定了中俄两个国家和民族的在之后一两百年截然不同的命运。


第一,不同的性格

性格决定命运,这条真理对康熙和彼得来说同样适用。在他们迈出人生第一步时,不同的文化土壤和性格气质,就已锻造出他们明显的差异。


康熙是幸运的。他有一位宽仁博大的祖母孝庄皇太后,十分关心他的成长。她一直以帝王的标准严格训练孙儿,教育他要“宽裕慈仁,温良恭敬”,甚至连一举一动都要“俨然端坐”,中规中矩。因此,康熙的一生既受到满洲骑射文化的训练,又受到蒙古草原文化的熏陶,还受到汉族儒家文化的影响,可谓“全能皇帝”。正是这种严格认真的教育,形成了康熙雄浑博大的学识修养,培养了康熙果断坚韧又不失宽宏仁慈的人格力量,他酷爱中国的儒家文化,并终生用它来治理中国。


与康熙相比,彼得则不幸得多。在他年仅四岁时,老沙皇突然病逝,孤儿寡母、势单力薄的彼得母子命运岌岌可危。彼得十岁那年,经过一系列血腥的斗争,同父异母的索菲娅公主先发制人,以谎言和承诺赢得射击军的支持,兵围皇宫,拥戴彼得一派的皇后亲属纷纷人头落地,一颗颗血淋淋的头颅被挑到射击军的矛尖上。索菲娅在斗争中占据了上风。此情此景让彼得深受刺激,他的一生从此崇尚暴力,在残暴与恐惧之间彷徨。阴险狡猾的异母姐姐那种翻云覆雨、复杂多变的政治手腕,给年幼的彼得以深深的影响,使他学会对待敌人应该如何恩威并用,残酷无情。少年时代那一幕幕以暴制暴的经历,使彼得终生崇尚强权,充满野性不羁的气质里蕴涵着强烈的叛逆精神,他要以疾风暴雨的方式抽打着俄罗斯一路飞跑。


第二,不同的学习观

康熙俨然是中国“史上最热爱科学的帝王”。这位称孤道寡的皇帝陛下,对西学的了解和掌握程度令人瞠目:从天文地理,到物理、化学,甚至高等数学、西洋音乐,他全都学过,而且学得还不错。 

更为可贵的是,康熙皇帝对西学的钻研和兴趣是全方位的。不但注重书本知识,而且注重实践。他在宫中设立实验室,试制药品,学会了种痘,在他的子女和宫女们身上实验后,效果很好,立即推广到蒙古。为了解人体解剖学的知识,他还亲自解剖了一只冬眠的熊。在黄河、淮河、运河交口的大堤上,他指着东流的河水,耐心地向当地负责管理水利的官员讲解如何计算水的流量。他甚至还在中南海丰泽园内试验起了杂交水稻,比今天的世界“水稻杂交之父”袁隆平还早了三百多年!  

康熙对西学的满腔热情,不仅在中国宫廷掀起一股空前的热潮,在西方也不胫而走,引起很多人关注。1697年甚至引起了德国的著名思想家莱布尼茨惊叹。


在莱布尼茨盛赞康熙的同年,当时欧洲最大的造船中心之一的荷兰赞丹,来了一群学习造船的俄国留学生。学生中有一个名为彼得的人,自称是个下士。这个身高两米多的下士,和工匠们吃住在一起,吃粗茶淡饭,汗流满面地干活。凿木头、造军舰、学驾船,他的手艺样样出色,被师傅和工友们推荐为“优秀工匠”。他,就是俄国的沙皇彼得。彼得刻意隐瞒帝王的身份,以普通人的身份来到欧洲,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一切感兴趣的东西。在瑞典,他扮作游客,爬上制高点观察瑞典人的要塞地形,测量绘制要塞平图,差点与守军发生冲突;在英国,他冒充学者,上门拜访牛顿,还和著名数学家弗哈森攀上了交情,津津有味地和他们讨论科学方面的问题…… 


通过这些小故事,我们也可以分析出,彼得、康熙热爱学习是有所不同的。


康熙对西方科学的浓厚兴趣,仅止于个人爱好,对科学技术造福于国计民生的重大作用并无充分认识,那个时代,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受到压制,缺乏近代科学产生的社会条件;八股取士使学子埋首经书,而不去钻研学习与生产生活相关的知识;思想领域的专制统治和闭关锁国政策也不利于近代科学的诞生。西方科技仍被视为“奇技淫巧”,治国理念仍然是理学唯尊。 

彼得对西方科技的着迷,一开始就来自于他振兴国家的强烈愿望,他将西方科技视作霸业利器,带着明确的功利实用目的。学成回国之后,彼得开始在自己的国家发起了声势浩大而又严厉无比的改革运动,这场彻底改变国家命运的大改革波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和宗教等各个方面。他使得落后的农业俄国完成了工业化的大跃进,从愚昧无知的深渊登上了世界光荣的舞台。 


这就是两位皇帝学习观的差别。在红墙深锁的宫廷之内,当康熙完全出于个人兴趣沉醉于西学的神奇时,彼得已远走天涯寻师问道,缔造了俄国关注世界发展的开放姿态。


第三,不同治国观

康熙深谙“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君王之术,谨记祖母当年“得众则得国”的教诲,一生尊奉“敬天、法祖,勤政、爱民”的信条。有一次康熙出外巡察,路遇一人倒卧地上拦挡圣驾,侍卫正要严加惩处,康熙立马阻拦,令人问明情况,得知他叫王四海,是个佣工,回家路上因为饥饿晕倒了。康熙说不要惊吓了他,你们马上热粥给他喂了救他。在王四海喝了热粥之后苏醒过来后,康熙了解到这个人家里的确很困难,又送他盘缠让他回老家。王四海感激不尽,四处传颂当今圣上的爱民功德。这件小事是康熙治国爱民的一个缩影。他常说,我不用长城,我用人心,人心就是我的长城! 

中国历代皇帝都把“家给人足”作为最高的治国目标,康熙竭力维持的也是这样一种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形态,他清楚地给自己设计了“家给人足,百姓乐业”的为政的蓝图。 当康熙终于看到天下太平,国势日盛之时,随即提出了“持盈保泰”的思想,满足于百姓岁足年丰、人民鼓腹讴歌的社会图景,到处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 


在另一条道路上,彼得则用严酷的鞭子赶着俄罗斯在近代化道路上进行急行军。彼得是一位锐意进取、百折不挠的改革家,为了推行他的强国梦想,他不惜一切代价。用普希金的话说,彼得的某些诏令“是用鞭子写成的”。同样是一次外出巡查,彼得和首都警察局长乘车过河时,彼得发现桥梁出了故障,他觉得这是警察局长玩忽职守疏忽大意所致,不由分说给了这位局长一顿好打,以示警告。彼得说:“这是要你好好记住,一定要让大街和桥梁畅通无阻,以后你自己要多加巡视。”

彼得不顾一切地推行他的改革,为了排除干扰和反对,他动辄抡起棍棒殴打,强迫大臣执行命令,他的惩罚措施从小额罚款到没收全部财产,从折磨肉体、流放做苦役,直到处死,应有尽有。他的改革将俄罗斯人推向忍耐的极限。直到甚至连自己的儿子阿列克谢也无法承受,开始积聚力量反对他的改革。于是彼得果断地处死了太子,废掉了包庇太子的皇后,改立支持改革的叶卡捷琳娜为皇后,并且指定她为皇位继承人,以确保改革的继续进行。

在所有反对改革的风波中,即便是自己的母亲、叔叔、岳父、儿子,彼得也会断然与之决裂! 


总结

然而,历史的悖论竟然出现了:

康熙仁政爱民,彼得凶暴治国;

康熙修德中外,彼得侵略扩张;

康熙激于道义,彼得唯利是图……

结果却是俄罗斯一飞冲天,中国却走向回光返照式的最后辉煌。


还是用数据说话吧:

1700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到世界总值的23.1%,而俄国仅占3.2%;

而俄国1700年—182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幅度远远超过欧洲和世界平均速度,更远远超过中国,大踏步跨入西方列强行列。

 

很明显,站在道德的立场,康熙似乎是胜者。而站在治国的立场,他被后来居上的彼得远远地抛在了身后。 

参考:http://shulaquan.com/column/17105

节选自《天朝向左,世界向右》,王龙著,华文出版社出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