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给安庆:黄梅戏是一朵清香的蔷薇!|微说·城记

2017-02-26 周海滨 周海滨微说

          文化寻访 |安庆


◤闻黄梅飘香,叹皖韵悠长。一城一曲,如诗如画。◢   


1


        


               

五岁的黎明


五岁的马


你面朝江水


坐下


四处漂泊


向不谙世事的少女


向安庆城中心神不定的姨妹


打听你,谈论你


可能是妹妹


也可能是姐姐


可能是婚姻


也可能是友情


这首《给安庆》,是海子的诗。海子是安庆辖县怀宁人,这个生于安庆乡间的诗人在1987年写下这首给故乡的诗。


坦白说,我读不懂这首诗,如同这首诗里海子没有读懂安庆。


安庆,“万里长江此封喉,吴楚分疆第一州”,曾是安徽省的省城。千年古城、文化之邦、百年省会、戏剧之乡……“孔雀东南飞”就发生在安庆,“不越雷池一步”发生地“古雷池”也在安庆望江境内,“龙山晓黛”、“塔影横江”、“菱湖夜月”、“大观远眺”皆为宜城胜景。不过,这些既是安庆人引以为傲的标签,也是繁华已尽的谈资。


公众提及安庆,往往会浮现出黄梅戏、安庆军械所、太平天国。其实,安庆还是中国禅宗佛教发祥地。北齐天保三年(552年),二祖慧可由嵩山少林寺至司空山,“掘石窟而居禅,造重阶而通术”。唐天宝二年(743年),玄宗始敕法师本净在圣地营建“无相禅寺”。二祖慧可将衣钵传于徒弟僧粲,于天柱山下建三祖寺。沿江名刹安庆迎江寺,始建于北宋开宝七年(974年),寺内建于明代的振风塔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塔”。


而我,一想起安庆,就想起回家。


我的家乡与安庆隔江相望,每次回家必须从安庆渡江。不过,对于我的爹爹(安庆方言,即“爷爷”)来说,安庆就是“省里”,去安庆就是“去省里”。因为,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安庆是安徽省布政使司和安徽省会所在地。在民国时期,安庆还曾与重庆、武汉、南京、上海并称为“长江五虎”。


于我,安庆是必经之地。对安庆,印象较深的一次是2010年10月18日,我访问陈独秀孙女陈长璞。我曾在一本书里这样描述对安庆的观感:秋日里的安庆,已显出萧瑟之气,与安徽南部其他城市不同的是,这座城市被人称为“十年没有变化”。这座安徽省的前省城、开风气之先的沿江重镇,如今只能作为一座三线城市,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安庆工业在1861年就囊括了中国近代工业中官办、官督商办和商办等三种典型形态。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曾国藩创设安庆内军械所,科学家华蘅芳曾在此主持制造中国第一艘轮船。光绪三十至三十四年至1920年代中期乃至抗战,安庆近代工业高涨,随着省会北迁,经济环境动荡,从与武汉、南京齐名的沿江城市,衰落而去。


2




安庆任家坡45-59号,英王陈玉成正在哼着京剧,夫人蒋桂娘却唱着黄梅调。


此时离1860年的安庆之围尚有时日,陈玉成在安庆周边招募了十多名黄梅戏艺人,在这座宅子里组建了黄梅戏班。这也是有据可查的第一个黄梅戏班。


军营里,谁知道自己能不能活到明天,谁能说出这无休无止的战乱何时才能结束,思乡、望归、疲惫、仇恨、攻讦……种种情绪错织,在黄梅调淳朴悠扬的唱腔和明快细致的表演里,短暂释放。


安庆人对黄梅戏的迷恋,从安庆乡村蔓延到安庆城里,又从安庆城里沿江而下。


这与一个人有关,他是丁永泉(丁老六)。


1926 年秋,丁永泉率黄梅戏班首进安庆,在居民院落暗地演出,年底开始在闹市公开演唱。此后受“有伤风化”罪拘捕和“娱乐捐”盘剥,丁永泉被迫折返乡间。三年后,丁永泉二进安庆,又以“花鼓淫戏”被拘押,后被释。1934年2月,丁永泉率班赴沪,汲取评、越、扬、淮诸剧之长。抗战爆发后,丁永泉三进安庆。


1938 年6月,安庆沦陷,丁永泉逃至乡间,初冬,潜入城内接家眷,与王少舫所在京剧班子“京黄同台”演出,未满一年即遭查禁。抗战胜利,丁永泉等一批黄梅戏艺人返回安庆,黄梅戏遂由一个农村小戏走向成熟剧种。


“正月采茶是新呐年,奴在家中莲花子开,点茶园呦……”从湖北黄梅到安徽安庆,黄梅戏深入人心。


这还不够。


丁永泉告诉后来对黄梅戏作出卓越贡献的严凤英,要唱安庆官话,不仅要安徽人听得懂,还要让下江人、北方人都能听懂。


严凤英,原名严鸿六,艺名取自《小辞店》里的卖饭女刘凤英。“女怕小辞店”,《小辞店》是一出极考验演员功底的戏,熟悉剧情的观众会要求不要锣鼓伴奏和二胡托腔,严凤英却艺惊四座。


《打猪草》里的陶金花、《天仙配》里的七仙女、《女驸马》里的冯素贞、《牛郎织女》里的织女……1949年后的严凤英参演了50多个大小剧目,参演的电影《天仙配》让黄梅戏红遍全国,位列中国五大剧种。


正在艺术鼎盛时期的严凤英遭遇文革,被指控为“文艺黑线人物”、“宣传封(封建主义)资(资本主义)修(修正主义)的美女蛇”,并被诬蔑为国民党潜伏特务,屡遭批斗。


未满38岁的严凤英服下安眠药,在冷漠的军代表们是否抢救的争论中停止了呼吸。但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军代表甚至要求剥开衣服开膛破肚,看看肚子里是不是藏着发报机。


这天是1968年4月8日,黄梅戏的黑色日子。


严凤英一生共自杀过三次:吞金、上吊、服安眠药。前两次发生在1949年前,不堪凌辱的严凤英被救脱险,最后一次却在文革中毫无尊严地死去。


2014年6月20日,我们抵达安庆的第一站,就是瞻仰严凤英墓。经过一段鹅卵石甬道,里面绿荫葱葱,严凤英墓及严凤英纪念馆就这菱湖公园的黄梅阁内。1987年,严凤英骨灰被安放在基座里。菱湖公园里,安庆市民演唱着黄梅戏,依旧喜欢模仿着严凤英的唱腔。


1988年3月11日,马兰主演的黄梅戏《严凤英》播出,清亮的眼神,婉约的扮相,恍惚间,放佛严凤英又回来了,用她沙甜的嗓音……


在黄梅戏的传承中,名角斗艳,韩再芬无疑是黄梅戏继严凤英之后的又一个高峰。


在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再芬黄梅公馆。集韩再芬、李萍、刘国平、余淑华、马自俊、吴美莲等著名黄梅戏一级演员的再芬黄梅公馆,也位于安庆市菱湖公园。2014年6月20日晚,我们在再芬黄梅公馆观看了黄梅戏演出,最低票价只需80元,舞台两侧的立柱上打出戏文字幕,座位数舒适,青年演员轮番登场,演出颇受好评。


这一剧种正在薪火相传。



2014年6月21日,黄梅戏一级演员李萍畅谈“黄梅”。她说,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领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以安徽怀宁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他们逐渐地又由小歌舞形式进化成“三小戏”,并吸收当地的罗汉腔、青阳腔、弹腔加以变化,开始演出《乌金记》、《七仙女下凡》等36出大戏和《打猪草》、《卖斗箩》等72出小戏,用安庆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后经过与徽剧的融合,再揉入安庆地区本地的山歌调子,以安庆的方言为载体唱出,逐渐形成了今天的黄梅戏。


“舞台为大,院长和我们都在为年轻演员让台。”李萍频频提及的院长,便是韩再芬,是继梅兰芳之后第二位被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的中国戏剧艺术家。


李萍说:“在安庆,现在喜欢黄梅戏的孩子越来越多,戏校招生比以前要好了。因为他们可能看到了有去处了。读完学校之后这儿有一个再芬剧院,我想让孩子到这儿来,以后会有发展。我们有平台、舞台给这些黄梅戏的未来。”


“闻黄梅飘香,叹皖韵悠长。一城一曲,如诗如画。”黄梅戏是一朵清香的蔷薇,永不沾水的荷叶,温柔了安庆的岁月,也舒展了人们的心。





GOPRO视角·文化之旅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w0131cew31r&width=500&height=375&auto=0

图:Buick



《寰行中国1:别处,是归客》系列文章:


1、一张宣纸是怎么诞生的?|微说▪城记

2、洛阳:一城巷陌一城人,一城往事如烟云|微说·城记

3、曲阜 :孔子哪去了?|微说·城记






  • 作者:周海滨,知名口述历史学人,文化旅行作家。2015年获《名人传记》三十周年“十大优秀作家”。著有《家国光影:开国元勋后人讲述往事与现实》(人民出版社)《失落的巅峰:六位中共前主要负责人亲属口述历史》(人民出版社)《我的父亲韩复榘》(中华书局)等。其中《我的父亲韩复榘》获“2013年度中国影响力图书”奖。《失落的巅峰》获《新京报》2012年夏季好书。

  • 随意转载,无需授权

周海滨签名版图书请查看“阅读原文”



中国青年出版社2016年版

当当|亚马逊|淘宝|京东有售

周海滨签名版图书请查看“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