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林:中美关系剪不断,理还乱,终向前
来源:环球时报
作者:李小林/ 中美友协副会长
1971年4月,是一个特别的春天,中美年轻的乒乓球员在赛场上的一次邂逅,撒下了友情的种子,成就了一段中美关系史上的佳话。中美老一辈领导人果断决策推动中美“乒乓外交”,两国人民已隔绝多年的交往大门就此打开。
回望50年前的那个春天,“忽如一夜春风来”,小小银球承载的两国人民之“情”,融化了两国关系的坚冰,成为中美关系改善和发展的开端。此后,中美互利合作的巨大潜力和人民对和平友好的深切向往以势不可当之势汇聚成奔腾江海,跨越了意识形态的分歧,深刻改变了世界格局。
1972年4月12日,中国乒乓球代表团访美,受到当地民众热烈欢迎。
50年光阴荏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50年来,从美国乒乓球代表团作为新中国成立后首批正式到访的美国客人踏上中国土地,到疫情前平均每天有1.7万人往来于中美之间;从中美地方间毫无交往,到目前两国已有50对友好省州,232对友城;从中美经贸往来50年前几可忽略不计,到2020年中美货物贸易额达到5800多亿美元;从两国人民视对方如“外星人”,到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为对方伸出真诚援助之手;从两国在国际舞台上互相敌对,到共同携手应对金融危机、埃博拉疫情,中美关系以“情”开端,到“情”和“利”交融,已经成为一段“剪不断”的双边关系,为两国和世界带来了巨大福祉。
然而近些年,中美交往50年结出的珍贵成果,却被一些人出于政治私利或狭隘偏见竭力“搞乱”,让人不禁感叹这对“剪不断”的双边关系却日益“理还乱”,已经处于50年来最艰难的时期。乱象丛生的中美关系源自于某些人对中国的错误认识,对中国发展路径的误读,他们固守冷战思维和霸权逻辑,把中国视作威胁,极力遏制中国发展,阻碍两国互利合作。中美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历史文化等方面差异明显,在利益交融中存在摩擦、出现竞争并不奇怪,但共同利益始终是第一位的,任何差异和竞争都不应成为冲突对抗的理由。50年前,中美两国之间的差异远超现在,但仍能尊重差异、跨越分歧,寻找到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路径。在中美利益已经深度融合的今天,我们更应该继承和发扬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的精神,在良性竞争与互利合作中相互促进、彼此成就。试图“搞乱”中美关系,就是站在历史错误的一边,就是站到了两国人民的对立面,终会对两国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
回顾50年中美交往的历史,两国关系之所以“剪不断”就是因为这50年历史中的一个个年份、一个个事件、一个个数字背后,都是成千上万个中美人民有“情”、有“利”的故事。因为中美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他们有了更多的工作机会,更物美价廉的商品,更丰富多彩的生活,更值得期待的未来。就是他们的小故事,盖起了中美交往与合作的高楼大厦。有些人试图否定这些基本事实,挑动对立,制造冲突,但这些做法虽可一时得逞,但终将因违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归于失败。
“乒乓外交”看似极具偶然,但细究起来,却蕴含着历史的必然,因为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洪流终究势不可当。所以尽管中美关系“理还乱”的现状令人忧虑,我们仍应顺应两国民意和历史潮流,本着应对历史和未来高度负责的态度,用耐心和智慧为中美关系“抽丝剥茧”,寻找出路,推动中美关系重回正轨、重建互信,向着更美好的明天继续向前,更好造福两国和两国人民。
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文章末尾“阅读原文”
中美印象网欢迎供稿,投稿请联系:
yawei.liu@cartercenter.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