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其仁《中国做对了什么》
3星|周其仁《中国做对了什么》:十几年前的文章集了,依旧不过时
全书除了第四部分的序言外,应该都是周其仁在2004-2008年期间发表的文章。
看后觉得依旧没过时,依旧有收获。最大的收获是针对郎咸平的反驳,有理有据,以前没看到过。
总体评价3星。有点旧了,十几年过去了,情况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期望看到周其仁最新的观点而不是十几年前的旧文。
以下是书中一些内容的摘抄:
1:农民和基层生产队发明了家庭承包责任制,也证明了这套办法能够有效地增加产量、抵御饥荒。但是,农民和基层生产队并不能决定包产到户能不能得到合法的承认。这是苏式中央集权体制的一个派生物。#160
2:邓小平的贡献,是把国家政策的方向,转向了对促进生产力的自发合约提供合法承认与保护。#168
3:可是,中国的实践却提醒人们:恰恰是承包合约才界定出清楚的农民对土地的权利,因为在订立承包合约之前,作为集体成员的农户究竟对集体土地拥有何种权利,通常是模糊不清的。#183
4:问题是,交易费用并没有随着资本家的被消灭而消失。社会主义经济仍然面临节约建设成本、生产成本、制度成本和组织成本的严重问题。#265
5:几十年的实践结果表明,计划体制不但运行成本奇高,也并没有完全消灭“剥削”。#267
6:邓小平把企业家请回了中国。他执掌中国后不久,就高度肯定了历史上“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荣毅仁,并大胆决策划出一笔国有资本交付荣先生全权打理——这开启了“国有资本+企业家”的新经济模式。#272
7:从1985年5月开始,邓小平连续几年推动“价格闯关”。这意味着,原来由国家规定和控制的物价,要放开由市场决定。#281
8:事后我的理解是,在累计发放货币过多的条件下“放开价格”,势必把原先“隐形通胀”转成为群众不可能接受的显形高通胀。#292
9:他(邓小平)的答案石破天惊:计划和市场都不过是配置资源的方式,社会主义同样可以走市场之路。#298
10:在邓小平的推动下,中国于1992年再度勇闯价格关。#299
第一,前苏联式计划体制的实质,是把整个国民经济办成一个超级国家公司。这个超级国家公司不得不承受巨大的组织运行成本:收集需求和生产全部信息的成本,决策和指挥的成本,以及发现错误并加以纠正的成本等。#308
11:完整地看,科斯的企业理论就是同时考虑两种成本:公司可以节约市场交易的费用,但又必须为此支付组织成本,当公司节约的交易费用与由此增加的组织成本在边际上相等的时候,公司与市场的边界就确定了。#421
12:邓小平坚决推进价格改革。这一点难能可贵。通常讲,经济学家理解和相信价格机制,总的说来比较容易。但对于政治家,要相信价格机制一般就比较难。#524
13:概略一点看,邓小平领导的中国改革,通过重新界定权利、激活市场合约、确立市场价格为基础的协调机制,就是这么三个要点,把传统社会主义的超级国家公司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534
14:为什么农村的集体建设用地就不能直接进入土地市场呢?讨论了多少年,局部试验的经验也不少了,还有更多地下、半地下的做法,为什么就是迟迟不能完成全国范围的合法化?我认为找不到别的理由,就是权力介入市场的收益太高,既得利益方不肯自动放弃。#583
15:“廉价劳力”是非常重要的竞争优势。难以想象,一家人力成本贵出十倍以上的商号,怎样与坐拥廉价劳动力优势的对手争锋!#653
16:问题是,用廉价劳力或廉价要素来解释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无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反例。从国际范围看,比中国劳动力还要便宜的地方还有不少,为什么那里的经济一点儿苗头都没有?#661
17:我的选择是在要素成本之外,再加两个变量:一个是“制度(组织)成本”,另一个是“要素质量”。不需要更多,但如果三缺一,就不能很好地解释经济增长。#667
18:要素价格急速上升,中国经济将如何应对?作者的看法是,关键要看其他经济变量——主要是制度与要素质量——能否提供足够的“对冲”。#746
19:这里重提两年前一篇旧作的观点——私人卖地与政府卖地的行为不同:前者可对地价上升做增加供应的反应,从而平抑地价;但是政府垄断卖地,就很难做到。#775
20:我的看法是,如果我们不是用“产业”这样大而无当的概念来讨论问题,向私人企业开放的空间还是大得很。#873
21:无论什么企业,一旦要到境内境外上市,统统要到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办“有关手续”。我曾经好奇,为什么不是国有公司的事情也要劳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经手。#912
22:这位老师叫莱斯特·瑟罗(LesterThurow),回答了一句话,“我们(美国)能够以比世界上任何人都快的速度创立公司并把它们变成大公司。”#971
23:但是,为什么在历史上有一部分奴隶不但积累了自己的私人财产,而且最后居然还“买”下了自己,从而成为自由民呢?巴泽尔发现,奴隶是一种“主动的财产”(fullfledgedproperty),不但会跑,而且事实上控制着他自己劳动努力的供给。#1120
24:北京人都知道大白菜的故事。大白菜是居民的生活必需品,所以当时的政府很有理由地管制着大白菜的价格。管制的结果是,菜农不愿意供应低价白菜,而居民的“需求”又因为低价机制而毫无弹性。#1287
25:中国国有制企业非常特别,它特别在哪里呢?它的企业在构造的时候,没有一个原始性市场合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一组极其复杂的合约。#1620
26:我的回应主要批评郎对三家公司缺乏最基本的第一手调查研究,并指出所谓“郎顾之争”根本没有什么学术内容,而是一个司法问题,即如果三家公司的改制重组确实存在“侵吞国资”的问题,就应该依法处置被控方侵吞国资的行为;如果指控不成立,则应当处置控方诬告。#1831
27:那么,谁在中国第一个生产出没有门把的冰箱来的呢?据科龙集团主管技术的陈福兴副总裁讲,是科龙。什么时间?1988年至1989年。为什么在那个时间?因为不景气。冰箱生产“过剩”,要竞争图存。#2656
28:进一步讲景气低迷对经济增长有所“贡献”,不免显得突兀。但景气低迷导致的重组和创新活动密集,驱动经济增长沿着结构更新、质量品质提高和技术、组织创新的路径前进,恐怕是经济生活中不争的事实。#2708
29:香港特区1997年后宣布增加供地,房价应声而跌。我们看近几年全国土地开发量与商品房销售价格两个指数的走势,发现土地开发指数下来不久,房价一定上升;土地开发指数上升,房价就下来。#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