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4星|《知识的错觉:为什么我们从未独立思考》:人往往比自己以为的要无知得多

左其盛 左其盛 2022-09-30


作者在书中指出:人们总是以为自己对周遭事物和制度比较了解,但是这往往是错觉,许多知识是存在于个人之外的世界,许多时候知识是存储在组织、制度、他人的头脑、物理世界中,人往往比自己以为的要无知得多。


内容比较有趣,也比较可信。


总体评价4星,比较有价值。


以下是书中一些内容的摘抄,#号后面是kindle电子版中的页码:


1:我们的心智经过演化成为一个懂得灵活变通的问题解决专家,学会只提取最有用的信息并举一反三地应用于新情势,引导我们做出决定。于是,个体极少耗费大脑资源储存细枝末节的信息。从这个角度看,人类社会更像蜜蜂和它们的蜂巢:我们的智慧是集体式的而非个体式的。#180


2:思维的本质是缜密地使用无论源自内在还是外在的知识。由于无法精确地划分知识来自内在还是外在,我们便生活于知识的错觉之中。#315


3:相较于欣然接受复杂性的存在,人们更倾向于跟从一个或另一个社会信条而人云亦云。#330


4:知识的共享是如此天衣无缝,以致飞行员或许根本意识不到他们彼此间理解上的差异。这也会使灾患不易被察觉,关于这一点,我们已经看到不幸的后果了。#348


5:拆穿人们的错觉着实简单得难以置信,你只要要求他们对看似平凡的某事给出解释就行。这一招可不只对拉链有效。罗森布利特和凯尔分别以车速表、钢琴键盘、冲水马桶、锁芯、直升机、石英表和缝纫机为题进行的测试都得到了相同的结果。#403


6:人们高估了自己对诸如税收政策和对外关系之类政治议题的理解,在热门科学话题如转基因作物和气候变化方面也全凭想当然,甚至连个人理财都是一本糊涂账。#408


7:更重要的是,人脑不像电脑一样只依赖一个中央处理器,用写入和读取记忆的方式思考。正如我们稍后将在本书中详细讨论的那样,人们的思考还依赖于他们的躯体,他们身处的世界,以及其他人的心智。#478


8:据丰田汽车称,现代汽车约包含三万个部件。但它们真正的复杂性并不在于部件的数量,而是这些部件有多少种设计方案以及有多少种组装方式。#482


9:人造物的复杂性同自然界的复杂程度比起来算是小巫见大巫了。一旦你凑近仔细查看便会发现,岩石和矿物比它们看上去可复杂多了。#494


10:上述对人脸感知的解释同样适用于所有知觉类型。变得聪明即意味着有能力从感官接收到的信息洪流中攫取更深层、更抽象的信息。#726


11:故此,人们对任何东西都知之甚少(出乎意料,太出乎意料了)。事实上,我们知道的特别少,只是刚刚够罢了。由于知识是有限的,相应地,我们对事物变化的理解也被局限了。#1098


12:回想一下解释性深度错觉这个发现,人们自觉对因果系统的理解比他们实际做到的要好。错觉是直觉的产物。我们思索事物如何自发而不费吹灰之力地运行。但是当我们深入考虑我们拥有的知识的时候,错觉就不堪一击了。#1184


13:世界总是运行如常的,这一预设惯坏了人类。这意味着我们不必凡事都死记硬背,因为信息本就储存在这世界的角角落落。如果我要知道些什么,我所要做的就是看看它。如果我需要知道什么,我所要做的一切不过是看上一眼就好。#1385


14:重点在于,我们不应把心智当成只会在大脑里进行耗时抽象运算的信息处理器。大脑、身体和外部环境一同致力于记忆、推理和决策。除了大脑之外,知识的传播还要经由整套系统才得以完成。#1526


15:人类个体可比一只只蜜蜂聪明多了。但从另一个层面上看,人类和蜜蜂有一项相同的特质:我们都利用多个实体的协同作业来造就大规模的智能体系。#1549


16:我们知识库的绝大部分都存储于这世界和我们的社群里。多数人的理解力仅限于意识到知识就在那里。高级的理解力通常还包括知道可以去哪里获取知识。只有名副其实的饱学之士才真的把可用的学识存在他们自己的记忆体里。#1813


17:人类是为技术变革而生的。我们的躯体和大脑生来就有将新工具融入日常活动的本领,仿佛它们就是我们肢体的延伸一样。#1889


18:问题在于,花几分钟(哪怕几个小时)研读网络医生的资料,并不能代替数年学习所训练出的足以做出可靠医学诊断的专业知识。在金融网站上学习几分钟也无法让人掌握投资的奥妙。但是,当整个世界的知识就在指尖时,我们仿佛真的认为自己博学多闻。#1955


19:由于计算机不具备共享意向性的能力,而且尚无迹象表明它们正朝着这个方向发展,我们并不太担心恶魔般的超级智能会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将人类踩在脚下。事实上,我们尚未看到任何一种超级智能的问世。#2050


20:众包造就了智能机器,但并非通过人工智能的魔力。它们的智能并非来自对最佳推理方式的深刻理解或巨大的计算能力,而是源于对共同体的利用。#2062


21:社会心理学家欧文·贾尼斯(IrvingJanis)把这种现象称作群体思维。一项惯常的发现是,当和想法相近的人一起讨论问题时,人们会变得更加极端。#2401


22:我们的研究表明,让人们详细地做出因果性的解释能打破他们理解上的错觉,从而降低立场的极端性。考虑到极端主义带来的种种恶果,包括政治僵局、恐怖活动以及战争,这似乎也是好事一桩。#2495


23:我们在政治论述方面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相当粗浅。公民、评论家和政客们常常在对一项立法提案做出严肃分析之前就已经选好了赞成还是反对的立场。综艺节目把自己伪装成一副新闻报道节目的样子,但实际上是让嘉宾们互相泼脏水。#2586


24:查明一位专家的可靠性远比培养一名专业人士要容易多了,事实上,这也是社会上种种问题唯一的解决途径。#2610


25:批评公民直接投票机制的理由数不胜数。我们最关心的是,这种机制对知识的错觉的忽视。公民个人对于复杂的社会政策很少能获得足够的信息用于决策,即使他们自以为做到了。#2621


26:揭露人们的错觉会让他们恼羞成怒。我们已经发现,要求某人解释一项他并不理解的政策不会改善彼此间的人际关系。大多数情况下,他们表示不想再继续讨论这个问题(而事实上,他们通常再也不想和我们说话了)。#2641


27:一位好的领导者需要能帮助人们意识到自己的无知,又不让他们看起来很蠢。这谈何容易。一种办法是证明大家都很无知,但并非针对你。#2647


28:他们对每支团队都进行一些附加测评,并发现团队凝聚力、动机和满意度等指标都无法预测团队的表现,而其他如社会敏感性、工作轮替频率以及团体中女性的比例等因素则可以预测。数据表明,女性比例高对一个团体是有益的,因为这提升了团队的社会敏感性(每个去过男更衣室的人都能心领神会)。#2873


29:一旦你认同我们生活在一个知识共同体当中,显而易见地,大多数研究人员探寻智力定义的方向都错了。智力不是个人财产,它是一个团队的公共财产。#2896


30:让学生们感到惊讶的是,他们在理解测验上表现得多么糟糕。他们学习、学习、再学习,感觉已经理解得非常深入了,但他们还是无法答对有关阅读内容的基本问题。这种现象如此常见,以至有了一个专有名词“理解的错觉”,不禁让人联想到深度错觉。#2952


31:理解是肤浅的,而且不仅仅表现在做财务决策的时候。人们在购买任何一种产品时都不关心其细节。#3225


32:这种配对阐释了邓宁–克鲁格效应(以下简称“达克效应”),意即表现最差的人也总是最高估自身能力的那一个。#3485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