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类的创造力是从哪里来的:4星|《三联生活周刊》2018年第46期

左其盛 左其盛 2022-09-30


上期《三联生活周刊》主题是:人类的创造力是从哪里来的。这个主题有6篇文章,都是袁越写的。引用这个领域的许多研究成果和发明创造的故事,重点分析当代艺术家徐冰和音乐人罗大佑的创作过程,具体内容涉及到进化论、台湾民谣史、科技史等至少三个比较大的领域。


6篇文章不算长,不过实际写的比较紧凑,信息浓度较高。实际上这些内容足够拼成一本旁征博引型的畅销书。


袁越讲故事的天赋稍逊,不过这些内容足够有趣新颖。


6篇文章中的重要信息:

真正的创造者是那些善于在发散思维和聚敛性思维之间自由切换的人;

所有伟大创意都是由无数个简单创意一点一点累积而成的,每一个新的想法都和当时已有的旧想法非常相似,每次只能进步那么一点点;

科技史上有许多扎堆现象,就是同一个发明同时被不同的人发明出来;

要想提升创造力,首先必须想办法打造一个液态网络,让信息流通起来;

现代社会的大部分创新都是集体智慧的产物;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虽然对于创造力的增长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基于公益的创新仍然是主流;


总体评价4星,非常好。


以下是书中一些内容的摘抄,【】中是我根据上下文补充的信息:


1:就拿前文提到的那个终极问题来说,中国篮协主席姚明已经给出了答案。他破天荒地组建了两支国家队,让他们相互竞争。他还决定从草根球员中选拔队员去参加亚运会新增设的3对3篮球赛,而不是像往常那样派专业运动员代表中国出战。


2:这个展览对徐冰来说是一次对想法的测验和对焦,他清楚了最终成书的样子,于是他决定再刻制一套更适合的字体,便又躲进宿舍,重新刻了2000多个假字。然后他在北京郊区找到一家专门印古籍的民营印刷厂,印了120套《天书》,每套4册,一共604页。如今这些书分散在全球多家美术馆或者博物馆内,被公认为是当代艺术史上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


3:如果徐冰早生20年的话,一定会让美国心理学家米哈里·希斯赞特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激动不已的。这位芝加哥大学心理学系前系主任被公认为是创造力研究领域的鼻祖之一,他于1976年撰写了一本名为《创意洞见》(The Creative Vision)的书,提出了著名的“创造力五阶段说”。《天书》的创造过程和这套理论契合度非常高,简直可以作为该理论的一个最佳解释范本。


4:从这个理论可以得出一个推论,那就是儿童是不具备创造力的。很多人对此有误解,以为孩子们的大脑像一张白纸,最有可能画出全新的图画,但实际上真正的创造力都是以知识为基础的,儿童在任何领域都缺乏最基本的知识储备,偶尔冒出的小火花只能被视为是一种有趣的小想法,不能称之为创造。


5:在这个故事里,徐冰在机场的灵光一现就是创造力的第三阶段,希斯赞特米哈伊称之为“洞悉”(Insight)。也有人喜欢称之为“啊哈时刻”(Aha Moment)或者“尤里卡时刻”(Eureka Moment),后者显然是指阿基米德在澡盆里想到称王冠的方法后光着身子冲出家门,一边跑一边高喊Eureka!Eureka!(希腊语的意思是“我找到了”)。


6:因此,创造力一定是来自构成系统的三要素之间的互动,即包含符号规则的文化、给某个领域带来创新的人,以及该领域中被认可、能证实创新的专家。


7:由于创造力的定义一直在变,科学界一直没有把创造力当作一门正经的学问来研究,这种状况直到“二战”期间才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其动因竟然来自美国空军的需要。


8:经过一番研究后,吉尔福德发现每个飞行员在遇到紧急情况时的反应各不相同,有的人能够很快想出教科书上没有的,或者和教科书不一样的解决办法。他把这种能力称为“发散性思维”(Divergent Thinking),并设计了一套测试题,试图将这种思维能力进行量化。


9:后来利里成了美国知名的LSD导师,到处巡回演讲,号召年轻人通过服用药物的方式“打开心灵”,去创造一个崭新的世界。利里的呼吁得到了很多美国年轻人的相应,这就是60年代末期在美国西海岸爆发的嬉皮士运动的起因。从某种意义上说,嬉皮士运动可以看作是这场关于创造力的学术研究热潮所结出的第一枚硕果。


10:于是希斯赞特米哈伊改变了研究思路,决定以人为本,通过采访一个个具有创造力的成功人士的方法来研究创造的奥秘,这才有了“创造力五阶段说”。这个新理论基本上宣判了“创商”理论的死刑,因为大量成功人士的亲身经历证明创造力绝不仅仅是灵光一现那么简单。


11:换句话说,真正的创造者两种思维方式都需要,他们是那些善于在两种思维【发散思维和聚敛性思维】之间自由切换的人。如果必须用一个通俗的词语将那些富有创造力的人和普通人区分开来的话,希斯赞特米哈伊会选择“复杂”。


12:就在研究创造力期间,希斯赞特米哈伊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这就是“心流”(Flow)。他把心流定义为最高级的心理快感,而他相信创造力恰好最能提供这种快感,创造新事物一直是人类最享受的活动之一,也是人类和大猩猩之间最大的区别。


13:美国历史学家史蒂文·约翰逊(Steven Johnson)在《好主意来自何处》(Where Good Ideas Come From)一书中借用了考夫曼的观点,提出人类的创造过程也遵循这一原则,所有伟大创意都是由无数个简单创意一点一点累积而成的,每一个新的想法都和当时已有的旧想法非常相似,每次只能进步那么一点点,不可能一下子跳跃太多。


14: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以上所有这些创新手段,本身都是盲目的。生命只需构建一个信息自由交换的平台,以及一个允许在一定范围内试错的机制就可以了,并不需要事先安排一个设计师。首先认识到这一点的正是达尔文,这就是他最伟大的地方


15:比如有一种海鞘纲动物,一开始是有脑子的。它们在海里四处游荡,一旦找到了寄主便在海底定居下来,永远不再移动。此时它们就会把自己的脑子消化掉,成为无脑动物,因为它们不再需要这个累赘的器官了。


16:植物不需要运动,所以植物没有进化出脑子。虽然植物同样需要和环境互动,但这种互动大都遵循固定的模式,对反应速度的要求也不高,植物只需按照一套事先规定好的方式去应对就可以了。这套方式完全可以由基因来负责编码,不需要神经系统的帮助。


17:这部分大脑相当于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器(CPU),耗能巨大,动物们必须省着点用,于是它们进化出了一个新的机制,科学术语称之为“重复抑制”(Repetition Suppression)。


18: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重复抑制”机制,动物们都变成了找规律的高手。谁最擅长从以往的经验中找到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最佳预判,谁就能节省最多的能量,成为竞争中的胜利者。这方面人类绝对是所有动物中的佼佼者,我们在寻找规律方面的能力远超其他任何竞争对手,这是人类从哺乳动物群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


19:因为上述原因,绝大部分动物的行为模式都介于“重复抑制”和“偶尔好奇”之间,人类就是如此。


20:迄今为止已经发现了4种灵长类动物会制造石器,包括西非黑猩猩、泰国猕猴、南美卷尾猴和一种生活在巴拿马海岛上的白脸卷尾猴。按照人类学的定义,它们都已进入了石器时代,所以今天的古人类学家已经不敢肯定他们在非洲发现的那些石器到底是谁的作品了


21:更让人惊讶的是,有几种鸟居然也学会了制造工具,比如新西兰的啄羊鹦鹉和新喀里多尼亚乌鸦都是这方面的好手,它们不仅会使用树枝钓出树洞里的虫子,还学会了在树枝尾端做一个弯曲的钩子,把不肯就范的虫子钩出来


22:此事另一个有趣的地方在于,鸟类当中智商最高的新西兰啄羊鹦鹉和新喀里多尼亚乌鸦都生活在海外孤岛上,资源虽然有限,但周围环境中没有哺乳动物和它们竞争,所以它们是在一个生存压力相对宽松的环境中进化出创造力的。


23:但是,所有的动物语言都没有真正的语法和句法,只有人类语言才有,这两个特征让人类语言的准确性和灵活性大大超过了所有其他动物,能够用来精确地描述复杂抽象的事情,比如教新手如何选择石材并制成石器。


24:值得一提的是,人类并不是地球上唯一会用火的动物,至少有三种澳大利亚猛禽也会用火。它们生活在澳大利亚北部的干旱地区,一旦某处发生山火,它们就会从火场叼来着火的树枝,点燃草原,把躲在草丛里的小动物赶出来吃掉


25:早年的人类学家相信农业是生活在中东地区的某个聪明人创造出来的,但后来的研究显示农业在全世界范围内至少独立地被发明了7次,由此可见农业的出现并不是少数人灵光一现的结果,而是客观条件满足之后的水到渠成。


26:真正的变革要等到1976年才到来,一位只比段钟沂小一岁的民谣歌手李双泽在参加一场“西洋民谣演唱会”时把一瓶可口可乐摔到地上,呼吁大家“唱自己的歌”,从此开启了台湾的新民歌运动,这就是后来传到大陆的校园民谣。


27:比如达·芬奇就常常被吹捧成一位在生物学、工程学、地理学和绘画等很多领域都做出过大量创新的天才,但实际上他的很多发明创造都不是他自己想出来的,而是借鉴了前辈们的研究成果,其中还包括很多来自阿拉伯同行们的贡献,他只不过将其转译到了欧洲而已。


28:上世纪20年代,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两位学者决定研究一下这个问题。两人通过检索历史文件的方法收集到了148个“扎堆”案例,然后将分析结果总结成一篇文章,题目叫作《发明创造是不可避免的吗?》(Are Inventions Inevitable?)。


29:既然如此,一个作曲家是如何判断自己脑袋里产生的旋律到底好听不好听呢?答案就是前文提到过的共情能力。共情能力越强的人就越容易判断出一段旋律会不会被其他人喜欢,罗大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30:纵观历史,几乎所有重要的发明创造均来自城市,城市规模越大,发明创造就越多,这一点和描述生物体新陈代谢速率的“克莱伯定律”正好相反。


31:总之,要想提升创造力,首先必须想办法打造一个液态网络,让信息流通起来。比如,有很多研究证明,没有围墙的开放式办公环境有助于提升创造力,因为这种环境很像液体,便于员工们彼此交换信息。


32:我们当然可以把失败的原因归罪于盗版,但流行乐坛进入21世纪后创造力的急速消退也是原因之一。


33:罗大佑很不喜欢现在的互联网,他认为网络最大的罪恶就是好像什么问题都可以迅速给你答案,以至于现在的年轻人体会不到那种“找不到答案”的感觉,而他那个年代很多东西都是要自己去找的,这个过程非常重要,因为罗大佑坚信好音乐一定是挣扎出来的。


34:曾经有心理学家做过实验,发现让大脑休息会提高创造力,但这并不是啥事不做的那种休息,而是让自己一边做着一件简单的事情一边放松心情,比如散步、浇花或者做家务。此时灵感最容易出现,因为这个时候大脑仍然在想着那件让你琢磨不透的难题,只是不像专心思考时那么集中精力地琢磨,只有这样才能让埋藏在大脑深处的神经连接浮出水面。


35:美国历史学家史蒂文·约翰逊在《好主意来自何处》一书的最后一章向读者介绍了自己的一项研究成果。他从数据库中找出了过去600年里出现的对人类社会有重大影响的200个发明创造,并按照创造者到底是个人还是集体,以及创造的直接目的到底是市场还是公益为标准,将这些创新分成了4个象限,即个人/市场、个人/公益、集体/市场、集体/公益。


36:约翰逊的研究得出了两个重要结论:第一,现代社会的大部分创新都是集体智慧的产物,过去那种绝世天才单打独斗的情况正在变得越来越罕见;第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虽然对于创造力的增长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基于公益的创新仍然是主流,这一点和达尔文的进化论非常相似。


全文完



2018左其盛好书榜(截至10月31日)


2018左其盛差评榜(截至10月31日)


2018读过评过的书379本(截至10月31日)


我的书单(从700多篇书评整理而来,截至10月31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