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星|《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逃避》:尝试用精神分析理论解释常见负面情绪,没给出证据

左其盛 左其盛 2022-09-30


英文原版是2012年出的。作者是职业精神分析师,书中作者尝试用精神分析的视角解释常见的各种负面情绪,甚至连抑郁症也给出了一个很不同的解释。没能说服我。


作者给出了许多结论,但是几乎都没给出证据。全书除了引用弗洛伊德等人的理论外,很少再给出信息来源。


作者也没提到精神分析学说目前在学术圈的地位。据我了解,至少可以说不是主流。


总体评价2星,不推荐阅读。



以下是书中一些内容的摘抄:


1:但当在极度脆弱与无助的婴儿期,我们的需求未能得到满足,父母未能让我们感受到安全感时,这就会影响到我们长大后信任与依赖他人的能力。P22


2: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感受到自己是重要的,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我们需要体验到一种内在价值感,感受到自己生命中的人(我们的“群体”)是重视与尊重我们的。但若我们早期的成长环境没能为自己输出这种个人价值感,那么我们终其一生都会与羞耻感和低自尊的议题纠缠不休。P24


3:在上一个章节中,我们了解了人类经验核心的三大主要心理需求:接纳自己的需求,忍受强烈的情感以及发展出自我价值感。尽管第二大需求的重点是情感,然而实际上,这三个领域均涉及每个人在某种时刻都会经历的特有情感体验。P37


4:母亲(或者在夜间起来喂孩子的父亲)的怨言在于为了照顾孩子,不得不半夜起来,还要面对失眠问题。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当有人说到这一点时,他们也会予以否认——他们生气的真正原因是,在为人父母时受到的剥夺性问题,为了孩子所牺牲的睡眠及其他个人需求。这样既不合理又不公平,他们实际上是对自己的孩子有怨言。P77


5:在他们第一次尝试戒烟时,若周围有人抽烟,他们可能会感觉这完全是一种折磨,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烟草散发的香味很诱人。几个月后,在真的戒掉烟瘾后,他们就会对早前的气味产生强烈的厌恶——反向形成的结果。P80


6:虽然抑郁的方式有很多,但最严重的一种是源自深刻的无意识愤怒——对抑郁的人来说既恐怖又无法接受的攻击性情绪。譬如,忠实的教徒,他们会努力效仿基督的慈悲心,毕生都在与“内化的愤怒”引起的抑郁做斗争。P83


7:所以我们需要清楚的是:无耻,在心理动力学意义上,并非指在某些他人认为你应该感到惭愧的情况下,你却不知廉耻或不以为意,而是指炫耀自身某种行为,公开表达对某些社会规范或价值的蔑视;它绝不是指一个人漠不关心,或以此为荣,相反,无耻行为反映的是一个人对难堪羞耻感的反向形成。P84


8:如果你认识一个人,他无法摆脱对物质的过度依赖,同时又难以维持密切的人际关系,或者你认为自己有某种形式的“上瘾”,那么承受不了对关系的需要会是潜在的问题。P85


9:在我们的亲密关系里,仇恨会令人非常痛苦,同时具有破坏力。当我们被恨意压倒时,可能会想用武力,让对方尝尝苦头,去伤害我们在意的人。P99


10:投射是另一个进入主流文化的概念,同时也已得到大众广泛的理解,即便是那些从未接受过心理治疗的人。“别再玩投射的把戏了。”一位朋友也许曾对你这样说过。这通常意味着,你在因为自己犯下的错误批评别人,而实际上,你才是那个应该负责的人。P131


11:真相是:我内心不痛快,而我又无法独自承受。这需要觉知力相当强的人才能将疲劳或牢骚加以辨别,同时还能简单地认为,我昨晚没睡好,或者这周太劳累了,我感到很虚弱,这不关任何人的事,相反的是,我将自己的体验投射给了身边的人,在对待他们的方式上给他们带来了困扰。P134


12:有时,当人们投射或转移某种自身承受不了的情感体验时,可能看不出明显的个人形式,反而像是感受到了一种来自外界的无名恐惧或逼近的威胁。P140


13:有明显优越感,蔑视他人,装模作样,同时傲慢又自满的人,通常代表着他将羞耻感投射给了他人,所以会极力表现出有魅力、成功以及受欢迎等特质。P146


14:通常在我们无助的时候,迷信心理代表着渴望掌控未知的世界,以此拥有一种可以控制未来的感觉。当我们相信祈祷会带来好运时,这会给内心带来安慰,或者提升我们的自信。然而实际上,这些行为和外部事件不存在任何因果关系,P152


15:有些人会努力证明他们从来不可能依赖别人,这从某个角度看,他们也许显得有些孤僻,或者完全逃避亲密关系。P160


16:严重依赖控制去管理情绪的人外表看起来性情平和,可能还有点超然。他们也许生活在高度结构化,几乎一成不变的状态里,目的就是为了相信他们自己能够清楚掌控自己的感受。P162


17:如果你有全凭自己意识控制的强迫行为,你可能是害怕某些无意识的感受会脱离你的强迫性控制。P163


18:合理化会阻止我们承认所谓的负面情绪:包括愤怒,仇恨,嫉妒,妒忌,不满与自私等等。相反,我们会把这些情绪从自己的故事中剔除出去,为我们的行为赋予一种合理的解释。P180


19:佛陀教诲我们应对自己的身体机能、感官、情绪、想法以及观念保有一份冷静的觉知,以此在日常生活中树立正念。P214




全文完


相关链接:


心理学相关31本书,大部分都不错




2019左其盛好书榜,没见过更好的榜单(截至2月28日)


2019左其盛差评榜,罕见的差书榜(截至2月28日)


2019年读过评过的60本书(截至2月28日)


本号870篇书评的索引与书单


想跟小编讨论请移步知识星球


搜索本号的最优方法(new)


点击“阅读原文”跳转到本书在京东的详细信息页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