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节 | 以记者之名,讲好师大故事
我们,拿起纸笔就应呈现真相
我们,按下快门就该记录瞬间
我们,扛起摄像机就是扛起使命
我们,握住话筒就在传递心声
11月8日
记者节
我们学习 我们工作
我们敢拼 敢闯 敢做
去努力追求实情与真相
我们书写 我们记录
我们触碰 观察 体验
去发现西师不一样的故事
我们是学生记者
以记者之名
讲好师大故事
今天,我们的故事讲给你听
传媒学院2016级王娜
一个偶然的机会,得知我校一位同学的父亲得了重病,家庭比较困难,面对高昂的手术费,她不知所措,虽然班级内部进行了募捐活动,但相比手术费,力量显的太过于渺小。很想通过什么办法来帮助他,我突然想到那时候新闻中心为了关注师生生活,推出了民生新闻栏目,如果可以用镜头让更多的人关注,献出自己的爱心,就能帮到这位同学了。有了想法之后我们尽快行动了起来,采访与拍摄过程中,看到六天没合过眼的同学,面容苍白,谈到父亲时不住地落泪,也看到班里同学帮助他轮流照顾生病的父亲。节目播出后,募捐的人增加了很多,很感激,也很感动。突然明白,做一件事情不一定要惊天动地,但一定要尽力而为。
传媒学院2017级王效君
第一次出镜采访,拿着话筒,面对镜头,有些紧张,但每次拍摄完,摄像的学姐会告诉我不足之处和做得好的地方,面部表情,手势,眼神交流……一次又一次的改正,让我不断进步,也让我更加自信,现在的我已经可以昂首挺胸、面带微笑地站在镜头面前!
逐渐地,我不仅可以做到自然地出镜采访,也跟着老师们和学长学姐们学到了很多拍摄技巧,后期剪辑技术,虽然辛苦,但自己学到了知识,也为自己适应现代融媒体发展,做一名采编播一体的综合型人才打下了基础!
传媒学院2017级杨文丽
接到去拍摄台湾教授来访西北师范大学的通知,我突然有一种莫名的情绪。激动?第一次见到海峡那边的同胞。痛苦?昨晚回到宿舍已经十一点了,早上得六点起床。遗憾?舍友说《缝纫机乐队》马上就要下线了……或许都有吧。
提前半小时抵达会场,“姑娘,帮我把稿件和名片摆到会议桌上。”一个老师提着水壶,一脸焦急地走了进来。一切安排好后,会议紧接着就快开始了,刚打算拍的一瞬间,我蒙了,刚刚忙着帮老师了,摄像机的光线忘了调,拍出来白花花的一片。会议马上要开始了,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突然,我灵光一闪,立马跑到窗口,拉上了窗帘,才避免了“新闻事故”。
会议长达两个半小时,我扛着重重的摄像机一直在拍,回新闻中心导素材的时候,胳膊都酸了。可是,我有收获呀,我旁听到了台湾学生的上学状况,上课方式。
传媒学院2016级褚静雅
今年运动会,我作为学生记者去记录,那时候我还是大一,在实录现场,我盯着小小的显示屏丝毫不敢懈怠,当看到开幕式的小短片在官方微信“西北师大”上推出,而且后边还署有自己的名字时,很有成就感,也明白了视频剪辑真的是一个不断做减法的过程,可能要拍摄整整一上午,最后成片剪出来也不过以分钟计算。第二天老师让我去做一个赛场瞬间纪录的小短片,因为经验不足,提上机子的我心里有些忐忑,到了操场也有点不知所措,蹲在跑道边缘等一个起跑的镜头,运动员一起跑我竟然鬼使神差的按下了停止键,非常遗憾,因为起跑姿势动感非常强,拍出来一定很有张力,那时候我觉得老师说得非常对,影像本身就是遗憾的艺术,有时候你想拍的那些镜头擦肩而过,并且无法补偿。后来我在每个比赛项目的地点都守了好久。还清晰地记得那天的太阳特别大,一起拍摄的同学过来递给我一顶帽子,心里特别温暖。大家顶着大太阳一起工作,互相帮助,互相体谅,在操场上忙活了整整一下午,最后视频在老师的指导下总算磕磕绊绊地做了出来,虽然成品有些粗糙,但还是特别开心能从前期拍摄到后期剪辑全程参与,会继续努力。
美术学院2016级王婧琛
最近银杏叶很美,不知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你们还关注到了什么。在一片暖黄色的氛围中,有一个场面映入我眼帘,在银杏林的几棵树中间,拉着几条线,线上悬挂着形式不一的表白条。在绳子的这头有一对大学生情侣认真的看着表白条上的内容,绳子的那头有一对年迈的老人仔细端详着……阳光温热,岁月静好。或许正是因为在这种氛围下,黑发与白发的对比,微风与落叶的衬托。才显得这个场景弥足珍贵。正如一道温暖的光,像一场无法企及的梦……而我,有幸地拍下了这一幕。其实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瞬间,很多场面都不会定格,但在你的镜头下,时光还在!
外国语学院2016级徐芊芊
大一我就加入了学生记者团新闻摄影部,出于工作需要,我必须在闲暇的时候背着相机在校园里探索,发现一个又一个新的拍照场所,就好像在进行一场冒险,我必须用自己的眼睛,相机,记录,捕捉,定格那些美好的画面和瞬间,再传播给更多人。我很喜欢,或者说我很享受这项工作,因为可以和师大学子甚至更多人一起分享这份美好。
美好,师大的美好是什么?师大的美好呀!就是当你看到春天悄悄冒出的花苞,你守护它到开放;师大的美好呀!就是当你的耳朵捕捉到第一声蝉鸣之后,把眼睛从书本上移开,向上看时,猛然发现,树冠上密密的叶子已经来参加盛夏的音乐会了;师大的美好呀!就是当一片叶子如同舞倦的黄蝶一般旋转飞舞,却恰好落在你的肩头;师大的美好呀!就是天空中正在降落的第一位打探“军情”的白色精灵还有她身后浩浩荡荡的白色大军。
我看到的师大,是细小的美,却美得不像样儿。
传媒学院2015级陈祺蔚
今年五月份,有幸去拍摄中国旅游日公益宣传活动启动仪式。活动那天,我早早地和一个伙伴到会场踩点。到了现场,才发现已经是人山人海,还有武警在维持秩序。到了舞台前发现有各大媒体的很多摄影记者,我们艰难地在舞台的正前方占到了一个拍摄的位置。但是这一个位置不够的,舞台的近景拍摄还得到舞台两边找个位置。我正愁找不到拍摄角度的时候,指导老师及时地来到了现场。他告诉我如何拍摄,应该站哪儿。即便这样,拍摄过程中还是发生了一点小意外,在副省长上台宣布开幕的时候,各大媒体的记者疯了一样跑到台上,零距离地去拍摄他。这时,我有点慌了,因为我现在的位置根本拍不到副省长,镜头被其他记者死死挡住。我脑子一下空白了,我还在想要不要上台时,指导老师跑过来示意我上去,我便鼓起勇气冲到台子上,迅速地从围住副省长的记者中间找到一个空隙,钻进去把镜头对着副省长,拍到了一张合适的特写照片。之后,这张照片被用在了学校官网,还发表在了人民网上。现在想想当时的场景,如果指导老师不鼓励,我真的不敢上去。
生命科学学院2015级崔红丽
第一次做人物专访,采访对象是我的直系学姐。虽然采访提纲写了满满一页,也在心里演练了无数次自己说话的方式和语气,但还是免不了的心里没底。见面之后我们聊了将近两个小时,似乎不像我想象中的采访,而是一次彻头彻尾的聊天。她跟我分享着她的点点滴滴,所有让她感到开心和满足的小故事,在谈到她自己的成就时却谦逊平和。她毕业前送我一个小瓶子,里面是一些干的植物标本和种子。她去北京的时候,给我寄来了明信片,上面写的是她的座右铭:“以梦为马,随处可栖。”现在,她在北京读研究生,我经常会想起她,给她发去消息,总能等到她走心的回复。和优秀的人交流,可以看到自身的种种弊端。认识她们,是很幸运的事。
传媒学院2017级付嘉诚
采访不喜欢我。或者说,和“交流”有关的词,不喜欢我,轻度社交恐惧,让我不喜欢和别人交流,接触。所以第一次独立完成的采访,让我印象深刻。守了半天,盯着一位学长很久了,很想去,真的,可是就是迈不开步子,张不开嘴,人这么多,好害怕。终于鼓足勇气上前问一位学长是否可以接受采访时,“什么,你说啥?能大点声不?”绝望。我努力把社交恐惧症藏起来,装作不紧张。“学长您好,我是学生记者团的记者,我想……可算是开始了采访,可是采访了大概30秒,学长就被喊去拍照,我不甘心,想走,也不想走,就徘徊复徘徊,从颁奖台后边绕到前边,这就结束了?他还会回来吗?终于,学长跑下来了,跟我说,继续吧。回去路上,我看着5分零6秒的录音,心里暗喜。
采访不喜欢我,与我何干,我喜欢它就行了。
文学院2015级高萱
隔着几个城区去采访一场活动,正巧路上碰到晚高峰,车路如长长的流水一般却停滞不前,喇叭声不停使我越发心烦,陌生的路况,迷茫而无措又坐过了一站,急急忙忙在下一站下了车。偌大的城市,穿行的车辆,拥挤的人群,还有一个不知如何是好的我,也许是站错了等待的路口,路过的出租车好像都载上了客人,倏忽而过卷起尘土,没有一辆愿意停下来理睬我,我跟着导航走走停停,看着时间一分一秒流逝而又打车无望,最终我决定徒步走到活动现场。那会儿正好下起了雨,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像是老天爷的又一道考验,到现在依然记得很清楚在雨里一边跑一边看手机计算时间还要注意来往车辆的情境,当时我突然产生一种莫名的使命感,我就是要做这一行的。不管前路多么漫长曲折,我都要把它走完。
传媒学院2016级胡颖婷
习惯了父母平日里的争吵,以为生活就是这个样子。但我校退休老教师顾莉蕾老师和丁传松老师结婚59年,两人从未红过脸。丁老师到现在还穿着顾老师四十年前为他做的外套,款式已老,颜色已退,但心意仍在,平日两人形影不离,买菜、锻炼、出游都在一起。六七十年前的人们对爱情并没什么概念,但责任与包容让他们携手一生。
教育学院2017级蒋昊晟
远在兰州,刘洁老师就像我的家人。为了采访,我和刘老师相约在她每天练声的地方——水塔山。完成采访后,刘老师看到我在瑟瑟发抖,就摸了我一下衣服:“今天都下雪了,你才穿两件?赶快去我家,暖和一下。”她怕我受凉感冒,带着我小跑到她家中,给我泡姜汤,把自己做的红枣包子拿给我,“拿着吃,老师怕你冻着。把姜汤拿手上暖一暖手,手这么冰,兰州天气冷,以后穿多一点,可别冻感冒了。”老师们更像是家人,远在他乡求学,很感动能遇到这样的老师,给我家的温暖。
传媒学院2016级夏晴
去年十月底,我去采访校园招聘会。天气阴冷,但是大学生活动中心的招聘现场却很是火热。兰州的十月已经进入深秋,怀抱简历的毕业生们身穿单薄的正装。作为旁观者,我看到有人腰杆挺得直直的,脸上露出掩饰不住的笑意;有人面试前脸上还挂着笑容,离开时却带着一层阴霾。采访时我尽量小心翼翼,害怕我的哪句话会伤害到他们本就忐忑的心。结束后,我耳边还萦绕着嗡嗡的声音,仿佛还在招聘会现场。我问自己,四年后自己会是怎样?提心吊胆?还是满面春风?
每次想要颓废偷懒时,我都会再次回想起那天的场景。
传媒学院2015级侯新颖
加入学生记者团,在广播站录第一期节目,学姐陪着我们做了一天,因为软件的操作和声音的把握都不像现在这么熟练,连简单的问候语:“大家好,欢迎收听本期的《周二说礼仪》,我是主播新颖。”都反反复复录了十几次,总是觉得不够亲切自然。好不容易录好了干声,剪辑干声的时候听着自己的声音会觉得很不好意思,咂嘴、喷麦各种小问题不断,学姐一点一点的教我们,插静音、消音、调振幅等等一系列操作。选音乐又是一个问题,总觉得不是特别契合,就每一个文件夹都打开,一个一个的听,花费了一天时间做好的节目怎么听都觉得幼稚。
节目播出的那天,走在主干道上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其实心情早就跟着节目里的一字一句跌宕起伏了,在被同学听出来是自己的声音的时候,特别的忐忑,但是当他们说很好听的时候又是满满的成就感。
传媒学院2015级豆扬
在做《拿什么安放你,我的自习室》这篇报道的时候,我们为了获得真实准确的信息,凌晨五六点跟着考研大军去图书馆、自习室踩点调查。我未曾想到太阳还未升起,月亮还未落下的时候,就有那么多人仍在努力。图书馆里摆满了各种辅导资料,考研、备战四六级的同学们喃喃自语背着单词或者正在奋笔疾书,高三的场景再次出现在我的眼前。但是,有些同学为了能一直在良好的环境中学习,用备考资料占座,导致其他同学没有位置复习。经过一周,在团队小伙伴们的努力下,我们完成了第一篇调查报道。这也是我第一次体会到,一篇深度报道的完成,需要很扎实的前期准备。
经济学院2015级李明君
我制作时间最长的一期原创微信,主题是校园石头。策划初期,我查阅了大量有关我校校训石的历史资料。为了保证所做内容的完整性、真实性,我实地拍摄,并采访相关老师、同学,去挖掘石头背后的故事。从老师口中,我得知我校很多石头的历史渊源。在一次次删减、添加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了新闻从业者工作的严谨性、专业性。近一周的编辑修改后,这篇微信文章顺利发出了,并取得了较为可观的阅读量,相信很多读者心中都保存着一个西北师大“石头记”。
传媒学院2017级周礼延
在重阳节来临之际,我以学生记者团新媒体中心记者的身份完成了第一次正式采访。为了这次采访,我们团队精心准备。采访对象是八十余岁的张奶奶,虽然已阔别讲台二十余年,但讲起年轻时的故事来,依然神采奕奕——二十岁那年,青涩的她站在三尺讲台上为国家培养未来的希望。如今,她们“告老还乡”,坐在舒适的家里,喝着茶,听着戏。年轻时,她们为祖国奋斗,年老时,祖国给她们一个安定的晚年。
温暖的故事背后,我收获的不仅仅是一条新闻。
历史文化学院2016级刘心颖
今年年初,我爷爷去世了,因为大雪封路,作为孙女的我连回去送他最后一程都做不到。那段时间我的心情非常糟糕,无法集中精力学习和工作,文件,资料,稿件,任务已经累积了一大堆,我却像个鸵鸟窝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轮到了我的栏目推送日期,我还没开始编辑排版,我自暴自弃,甚至一度想要退出记者团。这时候学姐知道了我的情况,接过了我的工作,让我好好休息,调整心态,在我身边安慰我鼓励我,记者团的同学们也都十分关心我,让我感受到了家庭般的温暖,也让我打消了退出的念头,是他们陪我走出了阴霾。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2015级尹征
2016年5月中旬,我与其他几位同学一起去采访了我校著名教授高锦章老师,完成了《师大往事》的节目制作。
高老师很亲切,给我们倒水、拿好吃的给我们吃,腾场地摆放拍摄设备。采访刚开始,高老师就拿出了他精心收藏的西北师范大学校徽,上面还印着“甘肃师范学院”。老师说这是来师大任教时第一次佩戴的校徽,上面还有独一无二的编号,就如同身份证一样。他21岁执教,41岁去日本留学,被授予有突出贡献的留学回国人员的称号。有人评价他:“你们这批人,真是共产党的国粹。”
三个多小时的谈话不像是采访,更像是一次现场教学,高老师给我们这几个初出茅庐的小记者上了一堂关于知识、关于梦想、关于人生的课。也是我心里最宝贵、最生动的一堂课。
训练营——我们的加油站
为了讲好师大故事,我们在不断“加油”。
第十三届学生记者团换届伊始,就举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训练营活动。
9场报告,9位媒体一线大咖为我们精心准备了“9份大餐”。
他们今天给予的营养,将成为明天我们笔下生动的故事。
策划:刘汉能 夏晴
责编:张蓓蓓 常昕昭
编辑:李明君 费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