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两岸征文|带着外公的乡愁 用脚步来拼凑“中国模样”

2016-12-01 直通台湾

点击上方“直通台湾”可以订阅哦

台湾《中时电子报》刊载文章,来自台北市的青年学生锺如采分享了他与大陆之间血脉联结的故事,讲述了他数次行走祖国大陆饱览山河、收获友谊的经历,并用这样的经历尝试去拼凑出想象中的“中国模样”。他自己说,这种拼凑的希望“虽不中,不远矣”。

钟如采(台湾学生)

这几年下来,每年的寒暑假,我都会想尽各种办法参加去大陆、香港的营队,无论是自费的或是免费招待,算算也有六七次不同的营队经验。算起来,香港去了两次,然后是北京、上海、广州、杭州、南京、江苏(其他地方)、福建、山东等地,每到一地,我都尽可能地探索,认识当地朋友、吃遍道地传统食物,然后宁可走到每天都“铁腿”,也要穷尽我力所能及,把许许多多的知名地方都拍张照片,告诉自己:我,终于来了这么一趟。


想起为什么自己这么积极参加活动,是因为外公留给我们与大陆之间的亲情羁绊。他是山东人,当年因着战乱随国民党来了台湾,告别了家乡的爹娘、妻子,几十年后再回家时,已人事全非。外公早年离乡背井、妻离子散的故事传到父辈、再传给了我,我们对于大陆有一种情怀,一种流淌在我们家族血液里面的乡愁。


乡愁使人泪流满面


我在还没上初中前,就已经读过著名诗人余光中的那首《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这首诗,是外公手把手教会我写、教会我念的。还记得外公说:“乡愁就是,你朝思暮想、日盼夜望,每次在梦里想到,就会泪流满面,家乡、故土、母亲……”外公沧桑的声音、灰白的头发,就是我对大陆老家最原初的模样。


后来,我逐渐长大,逐渐理解到两岸关系不只是亲人相隔半世纪的沉重,也有着政治上的复杂问题,经济上的扩大市场考量,甚至有国际政经情势分布的利害纠葛,这些事情不是一朝一夕形成,是两岸过去到现在长达六十多年的分隔又竞争所产生的千丝万缕。


前几年台湾当局开放大陆学生来台湾念书,这些80后、90后的学生来到台湾,展现出一个崭新的“大陆人”的样子,慢慢的在台湾各个校园里有了不只一席之地。走在学校,经常可以听到不同地方的口音,这些口音背后代表着的不只是他个人,更代表着各地的文化,许多对大陆不认识、陌生、好奇,甚至是疑惑恐惧的年轻人,可以透过他们来认识大陆是什么样子。作为一个进入的门槛,从大陆青年人口中探听他们所生长的那个社会、那片土地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我因为家族血脉传承因素,向来对大陆有着好感,这样的认同是台湾的历史教育和媒体力量比较难加以翻转的。但我的好感,在我真正踏上大陆土地之前,从来也仅止于好感、想象的成分。高中以前始终没什么机会,少数一两次跟外公回去省亲,也只是匆匆一聚。在老家说实在有点闷,长辈们太多,乡音虽然是外公的乡音,但毕竟彼此之间年纪差太多,没有办法真正去沟通,只能客气地维系着亲情。


山河虽美人心更胜


到了我进入大学就读以后,课外活动格外多,五花八门让人目不暇给。但我却早早就下了定论,我想参加那些能够和大陆同学尽可能深度多元交流的社团,寒暑假去参加这类能够到大陆各地实际走访、走入民间、走入餐馆、走入他们的校园,多多认识与我年纪差不多的这一代人,于是我开始积极寻找,从不同管道认识了一群对两岸交流有高度兴趣的同学朋友。


两岸交流的圈子说大不大,说小却也不小。“不大”的原因是,许多大学生向来要么是以欧美地区为首选的,要么就是要前往日韩、澳洲等地的,就以学校里头的交换学生申请计划来说,永远都是以上所述这些地方,名列同学们的竞争首选,大家的后面志愿才会排上大陆。不过,大陆有很多知名大学,如耳熟能详的北大、清华、复旦、中山等传统名校,这些也是在同学们竞争之列。


至于“不小”的原因,是我慢慢参加几次活动之后,发现在这个“两岸青年交流圈”当中,往往是一届带一届,许多人四处跑活动、然后结识人,大家再相互交流,发现外头还有这些常年开办的活动、营队,于是消息就很容易在这样的圈子里面来回滚动。特别是这几年智能型手机的普及化程度太高,随手分享这样的交流管道,藉此认识志同道合的朋友,变成了一种新的风尚和潮流。



这几年走动两岸的经验,让我在各地都建立了一些微小但珍贵的人际关系,营队安排行程到各地去看大山大水、看千百年不朽的古迹,那些虽然瑰丽壮美而令人感动,但毕竟是形而外的。一旦行程结束,留下的相片中,并不会特别去翻找那些奇山怪岩、江河湖海。


反倒是在我们走访各地的行程中,那些从头到尾与我们作伴的大陆朋友、导游与台湾同学们。在那些日子里,我们每天二十四小时除了睡觉洗梳之外都生活在一起。虽然相聚时日短暂,但这种高密度、高频率的活动体验,结合文化巡礼、现代城市的内容,却是最能够让人心心念念,始终牵挂至今的。


那些短暂时日中,我们很快的进入状况,从陌生人到打成一片。其实没什么特别的进场障碍,也许同年龄层的年轻人没那么多包袱。我在不同营队里,见过不同高校、不同省分的形形色色的大陆同学,从与他们一个一个不同的交谈对话中(发现),大陆就像一幅拼图,而我一块块地尝试把它拼凑出近似的想象模样,希望虽不中,亦不远矣。(注:“虽不中,不远矣”出自《大学》:“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意指诚心诚意做事,即便达不到预想的效果,离目标也不会太远)


走过四方,回到台湾,我总是念旧地想起这些陪我各地游历的萍水相逢朋友,用心灌溉着与他们之间的细水长流交情。我比外公幸运,没有了那样大时代别离的乡愁,不再只能相隔台湾海峡,日夜思念、魂牵梦萦。我所拥有的,是这些友谊的珍贵收获,愿它日久弥新、细水长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