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两岸政治博弈若结束 将政治摊牌

2017-01-26 直通台湾

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王建民在《中国评论》月刊1月号发表专文《两岸政治博弈与两岸关系发展》,作者认为:“大陆如何应对未来‘法理台独’或‘准法理台独’的挑战,是两岸关系发展的重大变量。”“如果台湾政局一旦出现被大陆认定为‘法理台独’或认定触及《反分裂国家法》所认定的‘台独’分裂红线,那么两岸的政治博弈彻底宣告结束,两岸关系将进入另一发展阶段,即政治摊牌阶段。”

文章内容如下:

两岸关系发展尤其是两岸互动是两岸政治博弈的结果。台湾不同政党执政,两岸政治博弈的方式与结果是不同的。就理性层面观察,今年初台湾“大选”之后两岸关系发展变化,两岸政治博弈的特征更为显著,而且随着形势发展变化不断调整博弈的策略与方式。两岸政治博弈的核心主要是围绕是否承认“九二共识”问题进行。也就是说,坚持或拒绝承认“九二共识”是两岸政治博弈的主线,岛内“台独”分裂活动重新升温与大陆加大反“台独”、反分裂力度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新主轴。


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分裂,依然是大陆不可改变的坚定立场;拒绝承认“九二共识”与两岸“一边一国”的政治定位,则是蔡英文的政治底线与原则,预示着未来双方将继续围绕这一问题展开政治博弈,而且是一个长期的、难有相互妥协结果的博弈。

  

第一阶段的政治博弈:相互试探与期待


由于大陆对台方针政策总体上是确定的,即一再强调的“对台大政方针是一贯的、明确的”,不会因台湾选举结果而改变。相对的,蔡英文当局能否延续马当局的两岸政策或提出新的两岸政策是可变的,在理论上是有可塑性的,特别是各界希望蔡英文能够在“维持现状”这一总体基调上向着有利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方向的调整,这就预示了未来两岸关系发展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蔡英文的执政政治路线或两岸政策导向,取决于两岸在蔡英文两岸政策基础上的互动与博弈。


从年初台湾“大选”结束到蔡英文“520讲话”后一段时间内,两岸政治博弈呈现明显的相互试探性质,都在“善意等待”与“相互克制”,双方也都做出一定努力。大陆对蔡英文的表态是相当克制的,较少公开批评与指责,一直善意希望蔡英文能够承诺“九二共识”这四个字。蔡英文也试图以她的政治判断做出调整两岸政策的努力与她认为的“善意”表达。一是蔡英文开始以“大陆”或“中国大陆”称呼对岸,不再公开直称“中国”。二是蔡英文在选后不久即2月17日接受《自由时报》专访时明确释放维持与改善两岸关系的态度及提出“九二共识事实论”。她表示,“维持台海和平以及两岸关系的稳定与发展,是各方共同的期待,但这不是单方面的责任,两岸都要一起努力,来建立一致性、可预测性、可持续的两岸关系”,“未来将以‘中华民国’现行‘宪政体制’、两岸协商交流互动的成果、以及民主原则与普遍民意,作为推动两岸关系的基础”,强调“在1992年,两岸两会秉持相互谅解、求同存异的政治思维进行沟通协商,达成了若干的共同认知与谅解,我理解和尊重这个历史事实。我也觉得,九二年之后二十多年来双方交流、协商所累积的现状及成果,两岸都应该共同去珍惜与维护,在这个基本事实与既有政治基础上,持续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稳定与发展”。不过,这些所谓的善意还不足以让大陆认可,远未达到大陆所期待的基本要求,大陆还在期待蔡英文在承认“九二事实”之后的下一步,即能否明确回答或承认“九二共识”的核心意涵即两岸同属一中。


蔡英文是否会有进一步的善意表述与响应?标志性的时间点或观察点就是蔡英文“520”就职讲话。经过数个月研究、讨论,蔡英文“520讲话”的两岸论述与表述有一定突破,除重提“九二事实论”与“既有政治基础”外,还提出“依据‘中华民国宪法’、两岸关系人民条例及其他相关法律,处理两岸事务”,挑衅性言论不多,公然的“台独”主张不明显。大陆部分学者认为蔡英文这一表态表达了一定善意,但国台办则认为这是一份“尚未完成的答卷”,蔡英文仍拒不承认“九二共识”及其核心意涵。但大陆在语气上仍是克制的,没有严厉批判,仍在期待蔡英文完成答卷。

 

蔡英文则认为她的这一讲话已是“最大善意”与“最大弹性”,也就为下一步两岸政治博弈埋下了新的变量。蔡英文于10月4日接受美国《华尔街日报》专访时讲得很明白:“在某种程度上520的演讲里面,所有的演讲内容其实都是做了很好的分析与分析之后,再以我们本身台湾最大的共识,所做出来最大善意、最有弹性的表达,我相信我们在520所讲的这个立场已经大幅度拉近我们与北京方面的立场上的差距。所以,对我们来讲,520的演讲是一个最大的善意,也是一个最大的弹性。”


大陆虽不会明确讲蔡英文表达了一定的善意,但还是看到了蔡英文的“善意”,因此同样对蔡英文当局释放了更重要的政治信号,即海协会就蔡英文“520”讲话的响应中提出,“只要台湾海基会得到授权,向海协会确认坚持‚九二共识‛这一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政治基础,两会受权协商和联系机制就能得以维系”。然而,第一时间内,海峡两岸各界均高度关注蔡英文的讲话与国台办的响应,并未对海基会响应释放的这一重要信息给予足够重视。随后,国台办发言人又特别在一次记者会上再次郑重宣示这一立场,有意让蔡英文当局认识到这一政治信息的重要性,以便为未来两会持续协商创造条件。另外,大陆还释放了另一重要信息,即涉台主流学者表示,蔡英文承认体现“两岸一中”的“九二共识”有困难,是否可以表述两岸“不是国与国的关系”,试图以负面表述的方式间接确认两岸关系的性质。可以说,大陆方面一再降低政治标准,等待蔡英文的响应,以便为两岸关系发展找到新的出路。 


然而,蔡英文对大陆释放的重要政治信息并没有做出积极响应,仍然以她的“520讲话”作为确定的、不变的两岸政策与立场。蔡英文在政治判断上出现重大失误,认为大陆对她的表态虽不满意,但仍可基本接受,大陆没有采取更为激烈的攻击语言与遏制行动。因此,蔡英文对选后尤其是“520讲话”之后一段时间两岸的政治博弈结果与两岸关系发展状态是比较满意的。她在接受美国《华尔街日报》专访时表示,“在520之后,我们看到中国大陆方面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冷静与理性,所以之后我到巴拿马访问的时候,我们面对中国的障碍是相对比较小的,在后面的一段时间,我们也看到了一些来自中国大陆的善意”。 

可以说,这一阶段(选后特别是“520”到9月底蔡英文发出给民进党党员一封信之前),两岸的互动或政治博弈特征总体上是期待与等待,双方均较为克制,也均表达了一定的善意,但远未达到相互期待的均衡点。相对的,蔡英文对大陆的表现相对满意,但大陆对蔡英文还很不满意,还有更高的期待,希望能够继续完成答卷,认真回答“九二共识”及其核心意涵。这个尚未完成答卷的补考点或节点就是蔡英文“双十讲话”,届时会否会对“九二共识”或者对两岸关系的性质有新的、进一步的清晰表态,能否响应大陆的善意期待。然而,尚未到“双十”,两岸关系就出现新的波折与变化,相互期待与克制阶段便宣告结束,进入下一阶段的政治博弈期。

 

第二阶段的政治博弈:政治对抗成为主轴 但双方仍“斗而不破”

 
两岸关系的复杂性、敏感性、多变性与不可预测性,增加了两岸政治博弈达到理想结果的难度。 


台湾岛内政治发展及两岸关系问题的重大意外事故(台湾导弹误射与台湾旅游巴士纵火案导致大陆游客重大伤亡事故等)以及两岸在台湾参与国际组织上的碰撞与摩擦等等,增添了两岸关系发展的新矛盾、新变量。蔡英文缺乏高度的政治智慧与政治忍耐度,对大陆的情绪性不满开始流露,在民进党建党30周年之际发给民进党党员一封公开信中(9月29日),不仅重新以“中国”取代“中国大陆”,而且公然提出“我们要力抗中国的压力,发展与其他国家的关系。我们要摆脱对中国的过度依赖,形塑一个健康的、正常的经济关系”。这是一个危险的政治信号,引起外界很大的震动。随后蔡英文在接受美国《华尔街日报》专访时再次表达强硬立场,不仅重申“力抗中国压力”,而且重提“我们是个‘主权独立国家’”。岛内外各界尤其是大陆高度关注蔡英文的这两次重要言论,并迅速做出明确的表态,两岸政治博弈也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蔡英文由温和转向强硬自然是有原因的,这也是两岸互动与政治博弈的必然结果。其标志性事件就是台湾参与国际民航组织引起的两岸摩擦较量以及大陆邀请台湾蓝营县市长到大陆参访事件。这两件事让蔡英文非常不满意,而且直接表达了出来。她在接受美国《华尔街日报》专访时表示,“我们又看到近来的一些发展,中国大陆北京方面好像又开始走回头路的感觉,不仅反应在国际民航组织(ICAO)这件事情处理上,同时我们也发现他们对台湾内部不同政治立场的人做了不同的处理,这在我们传统的想法里,就是所谓的分化”,“也就是打压和分化”,因此 “总结这段时间以来的发展,我想还是一样,我们曾经承诺过要维持现状,这个承诺不变,善意也不变,但是我们不会在压力之下屈服,我们不想、不愿意、也不会走到对抗的老路上去,但是我也希望我们双方尽快坐下来谈,让双方之间的沟通可能更好,让许多不必要的误解可以排除,对我们现在所面对的许多问题,可以找出一个双方都可解决的办法”。

这段话透露出何种政治信息?一是蔡英文对大陆的判断是,大陆对蔡英文当局的态度从克制、善意转向“打压”与“分化”,因此开始表达不满。二是蔡英文的态度开始转趋强硬,“我们要力抗中国的压力”,“不会在压力下屈服”。三是蔡英文虽转趋强硬,但仍留有余地,强调维持现状的承诺不变,善意不变,“不想、不愿意、也不会走到对抗的老路上去”,“希望我们双方尽快坐下来谈”,“找出一个双方都可以解决的办法”。蔡英文还不断澄清“要力抗中国的压力”的说词,强调她是以民进党主席身份写这封信的,而不是代表台湾“领导人身份”。但这种澄清的意义不大,这种语言与态度正是蔡英文真实立场的表达。在外界或大陆看来,不论蔡英文如何强调“维持现状”的承诺不变,但“不会在压力下屈服”的表态则更为关键与刺眼,是标志性的警示语言,总体定位是蔡英文对大陆的态度与立场由“温和”转趋“强硬”,至少是“软中带硬”。 


尽管在各方压力尤其是美国公开与幕后告诫之下,蔡英文的强硬表态有所修正,很快安排于10月7日接受日本《读卖新闻》专访,重申“维持现状的承诺不变,善意不变,不会在压力下屈服,不会回到对抗老路上去”。在随后各界关注的“双十讲话”中,蔡英文的两岸论述又重回“520讲话”的基调与原则,但也融入了两岸关系形势变化之后的新元素,在表达克制与善意的同时强化了“对抗性”与“警告性”,即呈现“软中有硬”的政策导向。在此情况下,大陆也迅速做出明确强硬响应,国台办发言人明确表示,“不要低估大陆13亿多民意的坚定决心”。国台办在响应蔡英文“双十讲话”时进一步明确表示,“否认九二共识,煽动两岸对抗,切割两岸经济社会和文化联系,是一条走不通的邪路”,“坚决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行径的坚强意志不会动摇”,“有13亿多中国人民的强大民意做后盾,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国家统一和民族复兴的历史步伐”。大陆用词语气与态度明显同对蔡英文“520讲话”的响应有所不同,政治博弈开始以“大陆的繁荣进步”与“强大民意”作为新的筹码,直接应对蔡英文的“民主牌”与“民意牌”。


两岸政治对抗仍有升高之势,“台湾是否是一个‘国家’”似乎成为新的争议点与对抗点。蔡英文在接受美国《华尔街日报》专访时表示,“我们所处的情况还是和香港不一样,毕竟我们还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这是蔡英文参选特别是当选台湾领导人以后首次明确表示“我们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随后,10月26日,国台办发言人在例行记者会上,针对日前台湾“准司法部长”许宗力称两岸是“特殊‘国与国’关系”一事表示,“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从来就不是一个‘国家’”。10月27日,在民进党主导下,台“立法院”通过临时提案,对国台办这一发言提出严正抗议,重申“‘中华民国’为‘主权独立’之‘国家’,反对任何形式的矮化”。台湾“陆委会”主任张小月也强烈抗议,表示“‘我国’依照‘中华民国宪法’,绝对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而国际通称‘我国’叫做‚台湾‛”。这有明显的“准法理台独”之意。同时,台湾“行政院秘书长”陈美伶于10月31日再次公开表示,“台湾是‘主权独立国家’,但在现行的宪政体制、两岸关系中,相信多数人或多数学者都会认为台湾是不正常的‘国家’”。台湾方面接连表示“我们是一个‘主权独立国家’”或“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国家’”,预示着两岸政治对抗的性质有日益升高之势,已从是否承认“九二共识”逐步上升到“台湾是不是一个‘国家’”这一更为敏感的争议。


可以说,台湾选后到“双十”近10个月两岸政治博弈结果是不成功的,均未达到预期的目标,错过改善两岸关系的最佳时机,两岸的“机会之窗”逐渐关闭,未来两岸关系将进入新的“对抗”与“僵局”并存时期,但政治博弈仍会持续。是否承认“九二共识”仍然是两岸政治博弈的基点,“台独”与“反台独”将成为对抗的焦点。至此,两岸试探性与相互克制的政治博弈宣告结束,蔡英文错失建立两岸互信的历史性机会,两岸开始进入新一轮的政治博弈时期。


保持压力与对抗仍是未来博弈的主轴 但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 


目前两岸关系发展结构即交流与对抗并行的格局是否会打破?未来两岸互动是否会发生局部中断交流或实施制裁手段?会不会发生新的重大政治危机?不确定性很高,难以事先预判。 


经过上述第一轮等待、互探及第二轮“有限对抗”博弈之后,蔡英文的两岸战略已基本确定,难有新的更大的改变。在“九二共识”问题上,蔡英文“520讲话”与“双十讲话”的“九二事实论”是其政治底线,未来也不可能再正式承认“九二共识”及其核心意涵。尽管蔡英文会面临巨大压力,但仍以“九二事实”应对,以不变应万变。 

蔡英文在坚持不承认“九二共识”的基本立场与原则之下,仍会在策略上表达所谓的“善意”,继续重申“建立具一致性、可预测、可持续的两岸关系”,“维持台湾民主与台海和平的现状”,避免两岸不稳定结构的彻底破裂,但“不屈服”与“力抗中国的压力”提出,则是问题的关键,是未来持续对抗的重要政治信号。 

蔡英文对抗大陆的重要手段与策略,就是“不讲台独”却“推进台独”。蔡英文不会自己讲“台独”,不会说“一边一国”或“两岸两国”,但在施政过程中,尽可能彰显“台湾是‘主权国家’”、两岸“一边一国”或“两岸两国”,则允许或容忍权力部门表达类似的“台独”语言,权力体系彻底“独化”,并会全面推动“去中国化”、“文化台独”等种种“台独”分裂活动。同时,以民主、自由、人权与民意作为对抗大陆的基本支撑与后盾。 

在这种情况下,大陆在持续推进两岸交流合作甚至出台惠及台湾同胞政策措施的同时,必然会加大“反台独”、“反分裂”的力度,也会对蔡英文施加更大的压力,坚决遏制形形色色的“台独”分裂活动。习近平总书记会见中国国民党主席洪秀柱时就两岸关系发展提出的六点意见应是未来处理两岸关系的总纲,其中显著提升反“台独”分裂势力及其活动的力度,强调“我们有坚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足够的能力遏制台独”。其中在具体应对措施上,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就是在国际社会坚守一个中国原则与框架,坚决阻止与遏制任何在国际社会企图彰显台湾为“国家”或两岸“一边一国”的图谋,阻止台湾企图参与无权、无资格参与的国际组织。


两岸政治对抗升高,但仍会尽可能管控风险,将对抗保持在一定可控范围之内,避免最后的政治摊牌。在策略上,就是两岸双方还不会彻底决裂,还会保持适度的民间交流与经济往来。甚至在经济、政治的双重需要下,还会适度开放。就是说,在这一阶段的政治博弈,在总体对抗与僵局的格局下,也会呈现“政治对抗”与“民间开放”并存的特征。11月初两岸和平发展论坛后公布的诸多促进两岸交流的共识与举措以及两岸企业家峰会的多项民间经济合作协议的签署都充分说明,在两岸政治对抗升高的同时,两岸民间交流与经济往来仍会持续推进。 

当然,外界更关注的是,目前两岸有限的对抗与保持适度民间交流经济往来的格局会持续多久,会不会走向彻底决裂,会不会在对抗升高后双方或一方采取相应中断局部交流或实施制裁的措施?在理论上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可能的,但在时间上是不确定的。 

未来两岸关系发展的最大政治风险是,蔡英文当局是否会从政治体制与制度上进行走向某种形式的“法理台独”或“准法理台独”,是否对两岸政治定位进行了新的更具分裂性质的表述。 

蔡英文执政的困境与两岸试探性政治博弈的结束,最近在人事布局尤其是司法体系大量起用公开否定“中华民国宪法”与“宪政体制”、宣扬“两国论”的大法官,大大增加了未来台湾“宪政危机”与两岸关系的重大变量。未来蔡英文可以不通过“修宪”与“制宪”,而是通过“台独”大法官的“释宪”,就可达到改变两岸关系性质、两岸政治定位与台湾‘主权独立’的目的。这就是某种程度的“法理台独”。因此,未来如何认定“法理台独”?可能不是过去简单思维所认知的“制宪”是“法理台独”或成立“台湾共和国”是“法理台独”,而是面临着诸多不可预测的、种种变相的“法理台独”或“准法理台独”形式或状态,会出现“变种的法理台独”。大陆如何应对未来“法理台独”或“准法理台独”的挑战,是两岸关系发展的重大变量。 

如果台湾政局一旦出现被大陆认定为“法理台独”或认定触及《反分裂国家法》所认定的“台独”分裂红线,那么两岸的政治博弈彻底宣告结束,两岸关系将进入另一发展阶段,即政治摊牌阶段。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