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大陆人看台湾:来到台湾 我开始写繁体字

2018-01-08 刘筱桦 直通台湾

刘筱桦(在台陆生)


很喜欢的作者李娟说,她九岁那年捡到一本繁体字的书。她完全不记得看了什么,只记得看那本书的感觉。她说那是童年一次“深深的”阅读。“那些文字,每一句话都长满了叶子,开满了花朵,重重阻塞视线。脚下的道路时隐时现,灌木丛生。”“读不懂的地方就靠某种类似于『缘分』的东西进行理解,一步一步试探着触碰。”



读繁体字的感觉很奇妙,比起简体字,它似乎离知识更远,却又离真相更近。虽难以达到,但巨细靡遗。也就是这种无远弗届的扑朔迷离,让繁体字充满灵动的生命力和质感。


来了台湾才开始学,上手却比想像中快得多。因为这就是我们的血液吧,那种感觉不像是在“学习”某种东西,更像是在记忆深处挖掘、搜寻和捡拾,从体内深处翻淘。有种将自己越看越明朗的感觉。那就是我们的东西,那就是本来的我们。


三个月上手繁体字


当图书馆里的书,老师的ppt,街道上的广告牌,厕所里的温馨提示,全部都是繁体字的时候,你吸收是很快的。但也有人还是爱简体,这其中也有个人选择的原因,没有谁好谁坏。陆生学姐抱怨她们班老师改试卷,一个简体字扣一分!这的确蛮过分的,有歧视陆生的味道在里头。


曾有一个大陆读者给我留言,意思是我吃里扒外:“你到台湾又如何?不过是学会用拼音打繁体字。”意思是我对于中华文化的追求是虚有其表。才不是呢,明明除了打字,我还会……我还会赤手空拳写!


大一国文老师说,希望我用繁体字。一是多学不亏嘛。二是公平,我们写一个字比人家台生耗时短,还沾沾自喜洋洋得意说“文字不过是工具”,好像也满不厚道的。用繁体字,每字每句都更精致赅要,毕竟一个字耗费的功夫不少。第一次随堂作文,我写不出每一个我要的字,老师允许我用手机。到了期中,可以写百分之七十,基本上没有读不出来的字了。


简繁体的记忆碎片


我不会用注音,打拼音总是不记得调繁体,ppt上面总是遗漏简字,大家看了啧啧称奇,还去猜这是啥。台湾同学最爱叫我写的是“数学”的“数”,奇怪,他们写的简体字跟我们用的居然不是同一个!


这一个个枝繁叶茂的文字,随身携带着浓郁古朴的香气,像冬雪中身披厚重蓑衣徐徐而至的老人。你打开门,他坐下取暖,他告诉你一路走来国家和历史的沧桑与记忆。他的每一撇每一捺,都是来自远方的智慧,闪烁,私语,滔滔不绝……


智慧老人经典重生


他繁文褥节,不要嫌弃,他迟缓僵硬,请你理解。他已下定决心,用最大的慷慨,燃尽余生为你讲述……原来那附在符号之上的枝叶并不是遮挡视线的枝叶,汁液是孕育重生的汁液。


索绪尔说语言与reality 的关系是“organize”、“construct”,甚至是“only access to reality”,台湾人的世界是裹在中文和汉语里头的。新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相对论告诉我们文化的作用不亚于经济政治,在一个中文语境的文化里,台湾切不断跑不掉。结构主义、沙沃假设暗示,语言关系决定社会关系,繁体中文里有对中国的认同。阿图舍说代表个人主义和主体性的核心,潜意识也是在意识形态中形成的,拉康补充说潜意识也是一种符号系统,跟语言异曲同工。而我们在使用一种语言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默认这套语言中暗涌的意识形态。


中文藏有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久弥新,是文化的载具。台湾人身上的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是中国哲学和东方传统,台湾人年轻人不知道。使用繁体字的台湾人,某种程度上来说,比大陆人,更“中国”。用繁体字,用中文反骂大陆,这不是,很撕裂很嘲讽吗?


有一个喜欢的老师,常跑大陆。他很受学生欢迎,台陆生“通吃”。有一次从大陆出差回来,他说:“只要写繁体字,你们就不会没有希望,不要怕大陆。”台下都猛然点头,很骄傲,觉得被打了鸡血充满斗志。


其实老师的言下之意是,只要保持中国传统文化,台湾就不会没有未来。“去中国化”的都是傻子……


继续守望这盏灯吧


我后来回想,台下那些重重点头的台湾年轻一代,没有一个对得起老师的那番话。现在的台湾年轻一代,很多人逐渐把繁体字用成了另一种工具,不是书写或表达的工具,而是与大陆区隔的工具,他们只在意这一撇一捺不增不减,规规矩矩毫不马虎,却忽视了文字背后的意义传承和智慧星光……


这样下去,就会像人丧失灵魂,最终在“破”与“立”中迷失自己,在“撇清关系”和“寻找认同”的矛盾中自我拉扯无处循形……乃至自取灭亡。


繁体字藏了很多文化在里头,如丰收的“豐”,招财进宝的“寶”,飞龙在天的“龍”。每一个字都是一幅山水画,一幅民俗风景写真,一个娓娓道来的故事,一个神秘莫测的传说。大陆没有繁体字了,所幸台湾还有,这盏灯,请为我们,一直点燃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