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从永康街看台湾的“一叶知秋”

2018-03-12 直通台湾

林谷芳(台北书院山长)


几天前,一位早年移居香港,因我的因缘爱上永康街,前两年也在此开了店的学生,悄悄地将店收了,她与我提及永康街,提及她热爱的台湾,提及从永康街看台湾的“一叶知秋”。


台湾喜谈文创,喜谈“最美的风景是人”,前些年,永康街在外人,尤其大陆文化人眼中正是个代表。在这里,台北的巷弄文化被发展到一个高度,正应了大陆朋友喜欢引用我说台北的一句话:“十步之内,必有芳草;陋巷之中,就有春天。”



永康街的巷弄文化的确不同于一般,一般巷弄虽呈现着生活的轨迹、人情的贴近,永康街则又聚焦了从传统衍伸而出的美学品味,在此,你尽可淘到美而实用的生活用具,从日常的杯盘、茶、香、布衣,到文物书画;走在这里,你更可以不经意就能看到一家茶屋、一间台湾怀石料理、一间琴馆,而推开小小公寓的门,里面也可能就是满满却不贵,且还堪用的“文物”。


正因有如此浓郁的生活美学氛围,街虽小,巷虽窄,却吸引了许多有心的来访者,前些年,大陆朋友络绎不绝而来,而每次来,除带回满囊的“战利品”,也带回台湾的人情温润,带回他们想像中的文化生活。


不止于此,永康街对大陆朋友的吸引力,更来自台湾特殊地缘与历史造就的文化气质,在此,大陆朋友从器物与生活态度可以领略到自然流淌的中国人文,而在这基底上又看到了日本简素朴质、长于细节的特质,正是这兼具中、日的色彩让来者惊叹,直说这是台湾文化的魅力。



的确,过去永康街某种程度何只是台北的一个文化象征,它还是台湾优质文化的缩影,生活、自然、朴素、谦抑、重视细节却有深度,揉合了中国文化与日本的某些特质。而大陆这些年“井喷式”经济的兴起,许多菁英开始追求“自然而在”的中国文化生活,也开始提倡日本的职人精神,这些都能在永康街看到具体而微的例证,也难怪会相互告知,接踵而来。


但曾几何时,情形却变了。最初的变化出现在3、4年前,因大量观光客涌进,房租变贵,永康街逐渐变成一条小吃街,原来带有高文化意涵的店只好转至附近更小、更偏的巷弄;这两年,又因两岸急冻,陆客不来,这些商家亦门可罗雀,最近乃纷纷关上了大门。原来反映着台湾文化魅力的一条街廓,就这样近乎消失。尽管人潮依旧鼎盛,尽管观光宣传上依旧以“康青龙”为诉求,但已流失了原先的内容。


孰令致之呢?真要说,一来自观光的短视。台湾这些年似乎已安于作“小吃大国”,媒体、出版,乃至政府的诉求无不如此。另一则来自文化作为的浅碟。文创往往只成为小确幸的创新,却不从更深的文化基底做起。


但两岸政策在这里也还扮演着关键角色。


台湾的“去中国化”何只让这类文化不受重视,使台湾对陆客的吸引迅速减低,更使台湾最强有力的利基不在;而于此同时,日本却欢迎大陆观光客的到来,大陆朋友直接到日本学习的也越来越多,永康街呈现出来的中、日文化交融魅力,以及可提供同文同种大陆朋友的经验也就被略过了。



针对这些变化,也许有人会说,就是一条小街嘛!何必在意。的确,永康街是条小街,小街的兴衰变化也只是城市的一角,但因它独有的特质,它的变化更就反映着台湾整体的变化:“去中国化”下,文化的浅碟;只看今朝下,观光的急功近利:小确幸下,小而轻薄的经济作为;自我感觉良好下,就以浮面热闹掩盖了优势的流失;缺乏前景下,文化的消费萎缩。


而最后,还有那“衣怀宝珠而不自知”下,让自己的利基尽失,自家子弟也只能单打独斗乃至流落他乡。


的确,关门不做是种因应,另种因应,是应对陆客的前往日本,有些人乾脆这边关门,那边到奈良、京都去开家店,这些年,日本的房价租金相对便宜,也还是个不错的选择。


只是,少数的店家也许能在异乡异地找到春天,我这热爱台湾的大陆学生也可以将店关了,但其他的人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