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三国中孙权最晚称帝,却让诸葛亮十分为难

2017-03-15 三国演义

蜀汉建兴七年(229年)春,诸葛亮遣陈式攻占武都、阴平二郡(具体见上一篇文章),多年的北伐终于有了成果,后主刘禅也很高兴,颁布诏书热情洋溢地赞扬这次北伐,并恢复了诸葛亮丞相之职(因第一次北伐战败,诸葛亮自贬为右将军,行丞相事)。


诸葛亮回到汉中后,还没等庆祝几天,却发生了一件大事,天大的事。

 

四月,东吴方面派使者来到汉中,告知诸葛亮吴王孙权称帝了!以后孙权和刘禅以“二帝”并称!



这绝对是诸葛亮主政以来最重大的一次外交事件,也是一块非常烫手的山芋。


在蜀汉的大臣眼里,曹魏是“贼”,以“篡汉”得国,天下应以共诛之;先帝为汉室之胄,汉中之王,在西川继承大统,亦是唯一正统,克服中原、匡扶汉室乃为基本国策;孙权已经为“王”,如果承认其再称帝,那么请问,天无二日地无二主,到底谁才是“正统”。如果说不清谁是正统,那这么多年北伐的正义性又在哪里?如果北伐没有正义性,蜀汉这个偏居的国家,存在的理由又是什么?


这几乎是一个关系到蜀汉政权生死存亡的大命题!


成都方面也很快得到了消息,一石激起千层浪,群臣认为“再与孙权结好,名不正言不顺,没有好处,应当断交,彰显我们的正义”。后主刘禅拿不定主意,便派人赴汉中询问丞相诸葛亮。面对偷袭荆州的恨,擒杀关羽的耻,夷陵之战的仇,诸葛亮在感情与理性中痛苦抉择着。如果承认了孙权称帝,那么自己的正统性和合法性必然受到质疑和损伤;如果不承认孙权称帝,那么吴蜀结盟将会破裂,三国中最小的蜀汉将被孤立,其压力将是巨大的。


不难想象,此时的诸葛亮是多么的为难,但作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他必须尽快做出决断,而这个决断,其意识形态立场,必须要服从现实利益立场,生存,才是蜀汉的第一要务。


于是,诸葛亮回奏后主,表达了三层意思,第一层:孙权早就有篡逆之心,这种情况不意外,我们现在与他结盟,是因为需要犄角之援,这种客观情况我们都要承认;第二层:如果现在我们与孙权断交,他们必然恨我们,两国一旦开打,一则东吴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搞定的,二则曹魏也会坐收渔翁之利,这些都不是上策;第三层,现在曹魏和东吴划江而治,不是他们不想吞并对方,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对于我们就是机会,趁他们在东线对峙,我们在西边打出一片天地,才是我们最大的利益。


这篇奏表深刻地表达了诸葛亮坚定地联吴抗曹的立场,而这也成为了三足鼎立的最重要基石。反过来再想想现在中美俄三国博弈,我们联俄抗美,玄妙也在于此吧。


很快,诸葛亮派遣尚书令(相当国务院总理)陈震出使东吴,另外又写了一封信给兄长诸葛瑾,“孝起(陈震)的性情忠义纯厚,老而弥坚,他是能够有助于两国关系,使双方欢合相处的,在这方面有他可贵的长处。”这样就让东吴放心使者的人选了。



陈震临行前,特别提醒诸葛亮“李严肚子里多有巧诈,其同乡人都认为他不可接近。”诸葛亮听的很迷糊,也就没有多想,不料之后的北伐埋果然应验,这是后话。


六月,陈震进入东吴国境,在给吴国守关官员的公文说:“吴、汉两国,驿使往来,结盟续好,友谊日深,今天下形势,大家共心协力讨伐国贼,什么样的敌人不可以消灭呢?今天我就是来昭告于众的。”陈震到达武昌,孙权非常高兴,随即与他升坛、歃血、立盟。


盟约的内容简单讲就是分成三步走:第一步,回顾过去,痛骂曹魏,统一立场;第二步,两家齐心,共同对敌,相互支援,互不侵犯;第三步,待天下平定,各家一半。


坦白地讲,“第三步”步子的迈得实在有些大,但不管怎样,双方是诚心诚意的。


严格地讲,直到此时,真正意义上的三国鼎立才正式出现了,魏蜀(汉)吴,均以独立国家政权的身份登上历史舞台。


陈震回国后,被封为了城阳亭侯,蜀汉方面告一段落,东吴方面可还要继续折腾。五月的时候,孙权就派人把称帝的消息告诉了辽东公孙渊(估计是坐船去的。。。),这位逼夺叔父公孙恭之位,被曹睿封为扬烈将军、辽东太守的人物,立刻转向东吴,认可孙权称帝,并开始与东吴密切往来。



另一方面,既然吴蜀两国已经谈妥,那么来自荆州西面的威胁基本就不存在了。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为了搞掉关羽,孙权离开了建邺(今南京市),跑到公安(今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指挥军队;第二年,为了防备刘备报仇,孙权又从公安跑到了鄂城(今湖北省鄂州市),并改名武昌(不是现在武汉的武昌),表示因武而昌。在武昌,孙权足足呆了十年,但江东的老百姓和大族们,不愿意自己的家属天天在外,甚至编出了童谣“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就建业死,不就武昌居。”孙权本人也特别眷恋建邺,虽然身在武昌,但绝对不忘建邺的发展:221年,将建邺由县升为郡,南京第一次成为了地级市;223年,又将扬州的治所设在了建邺,南京第一次成为了省会。所以,在孙权称帝后第五个月,也就是229年农历九月,孙权和他的一套政府班子,再一次回到了阔别十年的建邺,而南京,也第一次成为了正式的国都。


孙权离开武昌后,留大将军陆逊和太子孙登掌管武昌事。孙权称帝,基本告一段落。



小编@故道之路我不禁要问,孙权为何这么晚才称帝?东吴为何在三国中存在感最低?


简单地再说说吧,从孙策鼎立江东(200年),到孙浩投降西晋(279年),东吴在将近八十年的时间里,开创了足够多的盛世与辉煌:平定南越,开发江南,发展儒学,首屈一指的航海术,最早航行台湾,旗下更是人才济济,这些都为日后江南经济超越北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五胡乱华后汉民族保留了最后的退居地,而这些,多数是在孙权时代完成的,就事论事,孙权的成就至少不低于刘备和诸葛亮。



但我们这个民族,之所以叫中华民族,之所历经千百年而传承,在“成就”之上,还有一个东西叫“道义”,叫“精神”。既然你是汉臣,为何要割据?既然你与刘备湘水为盟,为何第二年就拿关羽动刀子?既然你割据一方,为何刘备来进攻时又谄谀向曹魏称臣;既然你向曹魏称臣,为何又在刘备退兵后翻脸不认账。从现实利益的角度出发,的确,孙权的这些行为在三家博弈的时代中确实实现了自我利益的最大化,但是“诚信”呢?“正值”呢?“忠诚”呢?难道这些能因为眼前的利益就统统不顾了吗?难道为了钱就可以不要脸吗?从这个角度说,孙权与其东吴政权,是遭人鄙视的,包括小编@故道之路我在内。


信誉不好,暧昧摇摆在蜀、魏之间,既没有刘备汉室宗亲的牌面,也不能效仿曹丕搞个禅让,没有办法,即便孙权想称帝,也迟迟没有机会。直到229年了,天下大事居于稳定,又摆出了“夏口、武昌出现黄龙、凤凰”种种舆论铺垫后,才战战兢兢的登基了,并追认孙坚为武烈皇帝,孙策为长沙桓王(注意,不是皇帝),孙登为皇太子。


所以,我不喜欢东吴,中国文化也不喜欢东吴,古往今来的名家大儒也不喜欢,所以,东吴的存在感,很低很低。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

 

投稿信箱:tg@weizy.cn(欢迎您原创投稿)

责任编辑:海浪(微信号:13714009527)


你下午四点钟来,从三点钟起,我就感到幸福。

见字如面朗读者赏析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荐语:在娱乐至死的年代,《见字如面》《朗读者》等一批批高而不冷的综艺界清流涌现,感受文化回暖,坐看诗意归来,欢迎关注!

道家故事大全

荐语:道家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品读道家文化,修身养性静心。

古文观止

荐语:我希望您在欣赏大好河山的时候,不必说“卧槽,真好看”,而是脱口吟诵“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露石出”,这便是咱俩相逢的意义。

青梅煮酒待知音,点击『阅读原文邀您谈古论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