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的中国梦与非洲情 | 刘鸿武院长带领非洲研究院如何走进非洲
【编者按】 今天,为期三天的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隆重开幕,这是中国今年最重要的主场外交,也是一次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国际盛会。150多个国家和90多个国际组织的近5000位外宾出席本次论坛。
教育部长江学者、浙江省特级专家、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受邀参加会议。
刘鸿武院长应邀出席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智库分论坛
刘鸿武教授受邀参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代表证
这是刘鸿武院长第二次参加“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会议。2017年5月14-15日,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刘鸿武院长受邀参加论坛开幕式和“智库交流”平行论坛。刘鸿武院长作为国内非洲研究的顶级专家,是全国唯一连续两次受邀参会的非洲研究智库负责人。
智库学者︱科学研究要坚持问题导向,知识分子需担负时代使命——刘鸿武院长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访谈纪实
此外,非洲研究院索马里籍学者、非洲研究院东非区域国别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和丹博士也同受邀出席此次会议。
非洲研究院索马里籍学者和丹博士受邀参加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这也表明,我校非洲研究院已跻身国家服务对非合作和“一带一路”倡议的一流智库,受到中央部委的高度关注。
刘鸿武教授与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教授
为什么是非洲研究院?为什么是金华?为什么是非洲?也许,不少人都有类似的疑惑。今天,小编为您揭秘。
非洲研究院的“前世今生”
在一个明媚的早晨,我们走进浙师大。进门后一路往西,可以看到一湾碧湖——新月湖,湖畔是一座明亮的四层楼。
一楼楹联式的门牌用棕黑底色,刻上金黄色的“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二楼接待大厅立着异域风情的小木人,墙上陈设着反映非洲图腾的棕色木雕和色彩鲜明的壁画,可以感受到非洲烙印遍布这座玻璃楼房的每个角落。
“你看这壁画,是不是似曾相识?”一见面,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王珩就带着记者先在院里走了一圈,“毕加索的许多作品就是从非洲木雕中得到启发。”
接待室还挂着尚未取掉的横幅“热烈欢迎坦桑尼亚前总统本杰明·威廉·姆卡帕阁下来我校演讲”,旁边的位子上方刷成绿红黄三色,这是非洲许多国家的国旗主题色。每一面颜色上分别用原木刻着“非洲情怀”“中国特色”“全球视野”。
值得一提的是,有一位从浙师大学成后回到家乡的非洲籍学生,2016年当选为中非共和国总统。他是2005年“非洲法语国家大学校长研修班”的研修生福斯坦—阿尔尚热·图瓦德拉。就任总统之后,他还曾在和我国驻中非共和国使馆外交官会晤时,专门提及并愉快回忆了这段在金华学习生活的经历。
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浙师大就已在喀麦隆建起了汉语教学中心,也就是现在的孔子学院。现在已逐渐形成了“一院多点”,即一所孔子学院,多个汉语教学点的办学模式。
目前浙师大在非洲有4家孔子学院,分别在喀麦隆、坦桑尼亚、莫桑比克和南非。
刘鸿武院长自豪地说:“我们在国内外培养了3000余名非洲各界人士,如大学校长、智库领袖、政府官员,培养的留学生回非洲就业后也备受好评。”
2002年,浙师大开始承办对非人力资源培训项目,2003年成立了非洲教育研究中心,2007年,国内高校首家综合性非洲研究院在浙师大成立,2009年,非洲研究院在外交部和教育部的支持下成立了国内首个“中非合作论坛研究中心”,2011年创办“中非智库论坛”……
非洲研究院的“朋友圈”
在非洲研究院二楼,藏着一个全国首个高校非洲博物馆。走进非洲博物馆,记者立刻就被热情奔放富有韵律感的非洲背景乐所吸引。
在暖色灯光的映射下,500多件木雕石雕皮雕的非洲面具、乐器、服饰、法器、兵器、酒器等非洲民族艺术文物收藏品,和及非洲各国货币,静静散发着神秘的魅力。
整个馆区共有430平方米,展品主要由非洲艺术精品和非洲学术研究成果组成,博物馆墙上还贴满了有关非洲文明的介绍,图文并茂,十分形象。
博物馆按展品类型共设了8个展区,分别是乐器区、生活区、图腾区、武器区、石雕区、生殖崇拜区、服饰艺术区和中非关系史区等。
这些展品,有的是学校从事非洲研究的老师去非洲田野调查时收藏收购的,有的是各国使馆和主营中非贸易的公司捐赠的。其中,有“中非民间使者”郭栋与浙江师范大学教授李舒弟所藏的非洲艺术精品约136件。两位学者在非洲生活多年,一大部分展品是在2009年前,从非洲直接空运至浙江师范大学的。
“这两扇巨大的木雕门是从南非的非洲艺术品市场采购,经过中非海关批准正式进入博物馆的。”王珩教授边走边介绍。“目前展品内容主要以撒哈拉以南非洲各民族的艺术品、生活品为主,木雕包括非洲原始木雕精品,也有非洲现代木雕珍品。”。
不仅是在博物馆,校园处处可以发现非洲元素。在校园,你经常可以遇见黑皮肤的“中国通”人才,还有许多黄皮肤的“非洲通”。
“比如非洲艺术研究中心,就是以研究非洲艺术为宗旨的艺术研究机构,它可以是美术、也可以是音乐。”刘鸿武说,“过去,我们中国对非洲的理解多受西方影响,随着中非关系的发展,中非双方可以直接认知,推进交流。”
“我从非洲来”
在采访时,正逢研究院组织的一次非洲教育资源分享会。来自研究院的中方老师、研究生和外籍研究员,针对非洲教育资源热烈地交流着。
记者也旁听了一个小时,听到主讲的中国学者基本在说英语,而喜欢插话的非洲学者却夹杂着中文。当主讲人忘记一个“前沿学科”的说法,外籍学者马上回应“frontier subject”,分外融洽。每一页PPT上,都记录着出访学者历经一年或数年在非洲各大学的足迹和介绍。
会上,记者见到了曾经和同事一起执导了大型纪录片《我从非洲来》而名声在外的和丹。现在她的身份是非洲研究院研究员。
“你发我微信吧,电话不一定会接。”和丹告诉记者,2005年她就远渡重洋来到浙师大留学,后来又取得浙江大学传播学博士。“我已经十多年没有回家乡了,我已经完全融入到这培养我成长的新家,我乐此不疲地学习、体会汉语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丹还参加了“汉语桥”在华留学生汉语大赛并夺得了银奖。
和丹幽默地说道:“我也有一个中国梦!别人问我哪里人,我会说我来自‘黑龙江’。黑——我皮肤黑啊,龙——我有龙的精神,江——我喜欢山水。”
2016年,从浙江大学传播学博士毕业后,和丹毅然放弃了几家跨国企业、机构的高薪聘请,回到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当一名普通教师,随后在院领导支持下创办了东非区域国别研究中心并担任执行主任。“我真心希望能够为促进中国和非洲互相了解、相互信任、共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和丹说。
和丹说,希望能通过真实的影像纪录和学术研究,打破偏见,让非洲人更了解中国,让中国人更了解非洲。“不论什么肤色、来自哪个国家,大家都有梦想,有追求,都会经历一些波折,也都期待得到他人的理解。”
作为中非关系快速发展的见证者、亲历者,和丹加盟浙师大非洲研究院后,还曾在去年担任了一年的索马里总统顾问,向索马里政府提供政策咨询,将对中国的观察和“中国经验”传递到遥远的东非。
如今,和丹又多了一重身份——纪录片导演。她说,《我从非洲来》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他们还会用国际视角记录更多精彩的非洲故事。“我们非洲影视研究中心推出了第二部非洲题材纪录片《重走坦赞铁路》,现在已经拍完了。”
截至目前,浙师大培养了来自15个非洲国家的600多名汉语高手,承担了“中非合作论坛举措对非洲经济社会发展影响评估”等重大课题和8大系列120卷《非洲研究文库》的编纂出版工作。
“我到非洲去”
作为教育部首位非洲研究领域的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刘鸿武30年来一直致力于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非洲研究事业发展。
作为全国高校首家非洲研究院创始院长的他总是那么忙碌,科研教学,赴非讲学,办研讨会,接受媒体采访、实践为中非合作建言献策……采访后,他就要去北京出席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了。
《从中国边疆到非洲大陆》是刘鸿武院长20多本个人著作的其中一本的书名。刘鸿武解释道:“我生长在文化高度多样性的中国西南边陲,在版纳出生,丽江长大,到非洲留学后才发现非洲与中国边疆少数民族文化有许多异曲同工之妙,非洲就成了我的另一个故乡,也是我一世的非洲情!”
“每次到非洲,非洲给我的最直接感受,就是这块大陆的广袤无边,大气磅礴。它的大江大河,它的山川原野,是这样的拥有难以言表的非凡气势与高远境界,心中也不由生出对于这宽厚凝重大地的一种感恩与敬畏之情。”
认识非洲,走进非洲,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也开始致力于此。
这些年,刘鸿武在非洲交了不少各行各业的朋友,交流间也有了新的体会:“我们要讲好中国故事,就要多讲中国与世界一起发展、一起合作、一起创造美好未来的故事,让中国在世人眼中变得更可亲、可敬、可爱,这样中国在世界上才会有更多好朋友、好伙伴。”
“今天中国在认知研究非洲文化方面相比西方是有许多短板。”刘鸿武说,比如欧美国家的许多大学都有系列非洲课程与学位教育,而我国这方面依然十分薄弱。
“从总体上说,非洲研究在我国高等学校中还是比较落后的:深入非洲、扎根非洲的学者少,力量较为分散单薄,往往不能形成稳定的学科建设规模。这种状况,与中非关系快速的发展是不相适应的。加强非洲教学与科研工作,培养非洲学科人才,应成为高等学校满足社会与国家需求的一个重要方面。”采访时,面对在场的外籍专家学者,刘鸿武用英语说了好几个“非常非常重要”。
10多年来,浙师大非洲研究院构建了本硕博、留学生、培训生“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开发形成了系列配套的非洲学本硕博各层次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和师资队伍,并成为国家对非洲事务的重要思想智库。为加强“非洲学”建设力度,除了非洲研究院外,刘鸿武院长还推动浙师大各学院成立非洲艺术、法律、教育、文学、经贸、地理、体育、交通、音乐、科技及对外汉语推广等10多个专业协同中心,校园里已有近300名教师参与到“非洲学”的研究与教学当中。
浙师大非洲研究渐入佳境
扎根非洲开门搞研究,是浙师大非洲研究院的宗旨之一。
浙师大非洲研究院成立后,先后设立了非洲政治与国际关系研究、非洲经济、非洲教育、非洲历史文化等4个研究所,随后又根据现实需要成立了若干非洲区域国别研究中心。
近年来,浙师大非洲研究院主动服务国家外交战略,承担大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外交部、教育部、中联部课题和国际合作课题,担当起国家对非事务的智库。
“我们的中非关系研究,既包括高端学术,为国家外交政策提供智力支持,也为地方经济、为经商投资提供指导参考。”刘鸿武始终认为,一流的学术成果不能束之高阁或者成为空中楼阁,“学校也要了解并满足企业的需要,这也是高校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一部分吧。”
如今,对非工作已成为浙师大的国际化特色品牌,集聚了一大批非洲问题学者专家。同样的,每年都有大批非洲商人来浙江,浙江商人、企业也纷纷走向非洲,义乌小商品市场更成为中非经贸往来的高地。
在刘鸿武的带领下,他的团队进入了非洲研究的中心领域,一些80后学人成为非洲研究的主力军,越来越多的后起之秀崭露头角。
午休时,我们看到还在办公室忙碌的张艳茹博士。她刚从非洲埃塞俄比亚梅莱斯领导力学院访学一年归来,主要研究中非海洋经济合作,发表过《海上丝绸之路背景下的中非渔业合作发展研究——以印度洋沿岸非洲国家为例》《浙商投资非洲策略研究》。
张艳茹告诉记者:“非洲大陆四面环海,中国也是个海洋国家,浙江的舟山还是世界三大渔港之一,义乌、温州有许多商人在非洲投资,两者有许多领域可以相互合作。”
刘鸿武认为,非洲国家是我国发起“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浙江若能借助于义乌对非经贸合作的基础、浙师大非洲研究院的学术力量,以及中非智库论坛对非研究强有力的学术与思想支撑,搭建更有力的思想学术平台,将能有力地推动浙非经贸合作与人文交流向纵深发展,提升浙江在“一带一路”中的影响力。
浙师大经过20年对非洲的全方位研究与交流,走到了国内高校的前列。近年来,非洲研究院学者的足迹遍布埃塞俄比亚、尼日利亚、南非、莫桑比克等30多个非洲国家,他们先后向国家有关部委提交了90多份内参咨询报告。
“读书不作儒生酸,跃马西入金城关。”对于未来,刘鸿武打算在完善非洲学学科体系上大展宏图,“我们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非洲学课程体系,并在非洲发行全英文的非洲研究刊物。”
就像当年梦想建非洲研究院和非洲博物馆一样,他还有一个长远的梦想——在浙江或非洲建一个培养中非合作高端人才的中国非洲大学。
【浙师大非洲研究院智库建设大事年表】
2011年
10月,创办“中非智库论坛”,并在中国杭州召开第一届中非智库合作论坛,会议通过了《中非智库论坛第一届会议宣言》,还成立了“非洲翻译馆”;
2012年
10月,在埃塞俄比亚主办中非智库论坛第二届会议,论坛正式被纳入了中非合作论坛框架,成了中非交流的“机制化”平台,还开通了论坛专题网站与学者社区;
2013年
10月,在中国北京主办中非智库论坛第三届会议,国务委员杨洁篪出席并讲话;会议还启动了外交部“中非智库10+10合作计划”,讨论通过并公开发布“中非智库10+10合作伙伴计划倡议书”;非洲研究院成为外交部“中非智库10+10合作伙伴计划”首批中方智库;
开始编纂出版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重点工程项目《非洲地区发展报告》;并成立《非洲研究》编辑部。
2014年
6月,创设《非洲研究智库专刊》,主动对接高校智库建设战略需求;
9月,刘鸿武撰写的《埃博拉疫情暴露非洲治理困境》被教育部简报(高校智库专刊)第5期采用。
2015年
3月,刘鸿武、王珩撰写的《非洲发展趋势及中国对非战略选择》被教育部简报(高校智库专刊)第35期采用。
4月,在南非外交部主办中非智库论坛第四届会议,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官网刊发专题文章《中非智库论坛:中国拓展在非洲软实力》,指出“中非智库论坛是中国扩大在非洲的软实力及寻求在学术层面的影响力的一个很好实例”
经国务院学位办备案批准获自主设置交叉学科博士点“非洲教育与社会发展”;
成为浙江省首批一流学科A类(政治学)建设单位,也是省内唯一个政治学一流学科建设点;
《中国对非洲关系的国际战略研究》获批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招标项目(第一批)立项,实现了建院8年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零突破的重大进步;
2016年
11月,入选“中国智库索引来源名单”,并带动浙江师范大学名列全国普通高校智库指数排名第六位;
12月,入选首批金砖国家智库中方理事会理事单位;
刘鸿武院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学者;
5月,在中国义乌主办了中非智库论坛第五届会议,400余人与会;
8月,在肯尼亚蒙巴萨主办了中非媒体智库论坛;
10月,刘鸿武撰写的《关于推进中非产能合作的若干建议》被教育部简报(高校智库专刊)第108期采用。
11月,《服务国家战略的非洲学人才培养实践创新与理论探索》获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2017年
1月,非洲研究智库首次被全球智库评价最具权威的《全球智库报告2016》纳入“最佳区域研究中心”;
6月,赴埃塞俄比亚的非盟总部,与非盟合作主办“中非减贫发展高端对话会暨中非智库论坛”,在非洲首发习近平同志著作《摆脱贫困》一书,外交部长王毅亲自出席会议发表演讲,会议生产重大影响,成为学术智库服务国家外交的又一典型案例;
11月,入选中国社科院中国智库综合评价指标体系AMI2017年度“中国核心智库”。
12月,入选《中国大学智库发展报告2017》“中国高校智库百强排行榜”,位列中国大学顶级智库30强。
12月,非洲研究院团队获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荣誉称号。
2018年
5月,非洲研究院智库团队助力“金华中非文化交流合作示范园”建议,向金华市政府提供建设方案。
11月,刘鸿武院长受邀为浙江省政府“加强浙非战略合作”专题学习会授课,报告得到袁家军省长的充分认可。
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 | 记者 石磊 郎擎宇 | 2019-04-24
编辑| 于桂章 审核|科研办
推荐阅读
非洲情怀
中国特色
全球视野
长按关注关于我们
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IASZNU)是在教育部、外交部支持下于2007年成立的中国高校首个综合性、实体性非洲研究院,经十余年发展已成为有广泛影响力的中国非洲研究机构与国家对非事务智库,成为国内首个拥有非洲研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的学术机构,是教育部区域和国别研究基地、教育部浙江师范大学中国南非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外交部“中非联合研究交流计划指导委员会指导单位”和“中非智库10+10合作伙伴计划”中方智库、教育部“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单位、浙江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浙江省新型重点专业智库。
2016年以来,非洲研究院连续3年入选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全球智库报告》“最佳区域研究中心(大学附属)”(仅有3家中国智库机构上榜),中国社科院"中国智库综合评价核心智库榜单”、“南京大学中国智库索引(CTTI)”中国高校智库百强A+、《2018年中国智库报告》高校智库(特色)系统影响力排行榜第4、《中华智库影响力报告(2018)》高校智库影响力排行榜第9,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