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抗击新冠疫情与中非合作”国际视频会议成功举行 | 六种语言《中非紧密团结抗击新冠疫情联合倡议书》发布

 

“抗击新冠疫情与中非合作”国际视频会议成功举行

暨《中非紧密团结抗击新冠疫情联合倡议书》发布会顺利举行


“抗击新冠疫情与中非合作”国际视频会议集锦





中非14国,60多位中非学者
云端深度对话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中非相互支持,紧密合作,体现了患难与共的情谊。中国抗疫之初得到非洲国家全力支持,当前非洲疫情蔓延,中方紧急驰援,并同非方分享抗疫经验。

为准确研判非洲疫情趋势,增强团结,凝聚共识,并为双方合作抗疫提供智力支持,2020年4月17日,由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南非非洲研究院、尼日利亚国家政策与战略研究所、尼日利亚中国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抗击新冠疫情与中非合作”国际视频会议暨六种语言的《中非紧密团结抗击新冠疫情联合倡议书》发布会在线上举行。来自中国和南非、尼日利亚、埃及、肯尼亚、马里、坦桑尼亚、索马里、布基纳法索、马达加斯加、埃塞俄比亚、南苏丹、赞比亚、喀麦隆等13个非洲国家的60多位知名学者、智库领袖和媒体代表参加了视频会议。浙江师范大学副校长钟依均出席会议。



会议以“提升疫情治理力,打造中非命运共同体”为主题,与会中非学者围绕“非洲新冠疫情现状及趋势”“中非公共卫生交流合作”和“提升治理能力与共同发展”三个议题深入研讨,坦诚交流,为中非合作战胜疫情建言献策。

在两个阶段的深入讨论中,与会代表认为,中非友谊历史基础深厚,经得起疫情考验,中非应进一步加强包括公共卫生、疫情治理等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各国智库、学者、媒体应当积极主动作为,为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战胜疫情提供思想引导和智力支持。会上,“团结合作”“交流互鉴”“构建命运共同体”“分享抗疫经验”“公共卫生治理”等成为高频词,这表明病毒不分种族、国界、贫富,是全人类共同的敌人,世界各国人民只有同仇敌忾,携手合作,才能最终战胜病毒。





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现实需要  

中非医疗卫生合作前景广阔


“说到疫情,我就想起我在非洲的经历。三十年前,我第一次去非洲留学。那是在1990年,我在尼日利亚拉各斯大学留学。我得了疟疾,当时很严重,得到非洲医生的精心治疗和非洲朋友的精心照顾,让我得以很快康复,顺利完成在非洲学业。”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刘鸿武在致辞时如是说。他还表示,中非历来是命运共同体,紧密合作既是中非发展的动力,也是中非抗疫的关键,本次会议将更好地凝聚双方共识,拓展沟通渠道,为中非合作抗疫作出贡献。

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刘鸿武(右一)

在中国金华站致开幕词


中非友好交往的故事极富感染力。刘鸿武院长分享的小故事引起了其他非洲学者的共鸣。浙师大非洲研究院非洲法语国家研究中心主任约罗·迪亚洛深情回忆说,他的母亲曾得到过中国驻马里医疗队的积极救治,中国医生精湛的医术和亲切的态度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谈起中国医疗,一身白色医生袍参加视频会议的成都市新都区中医医院马里籍特聘专家迪亚拉·布巴卡博士也说起了自己的留学故事。他说,自己是受马里政府选派到中国学习的医学人员,1986年在广东中医大学系统学习中医,相继获得了本科、硕士、博士学位。在他看来,中医博大精深,“非洲可向中国学习中医,加强中医方面的合作。”对此,长期关注非洲的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首席外交记者、中国非洲人民友好协会理事李理表示,相比中国对非合作在基建、制造业等领域的巨大影响,中非医疗合作尚处空白,短板明显。他建议,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合作中,加强中医合作。


“疫情,让我们知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紧迫性,国际社会要加强经验交流,应对共同的敌人。”尼日利亚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查尔斯·奥克楚克乌·奥努奈朱表示,中国自1960年代以来就向非洲派遣医疗队,中非在卫生领域的合作是极具现实意义的。“我认为,中国和非洲要保持合作模式。后疫情时代,我们将面临恢复经济的挑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现实,我们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加强合作,所有国家都应该参与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当中。”




中国抗疫防控经验值得学习  
中非友谊经得起检验

南非非洲研究院院长谢丽尔•亨德里克斯在会议开幕式致辞时表示,鉴于非洲大陆薄弱的卫生健康体系,非洲国家不能单独抗击疫情,而是要把非洲大陆作为一个整体,共同应对疫情。她认为本次会议十分重要及时,希望与会的中非专家们积极分享经验、建议,共同探索应对疫情的方法。“中非关系在抗击疫情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较早受到疫情冲击,也较早取得了抗疫阶段性胜利,中国可以向非洲国家分享抗疫经验,并提供一定的人道主义援助和经济支持。”




谢丽尔•亨德里克斯院长的发言受到中非学者的充分认可与大力支持。“病毒是全人类面临的挑战。中国密切关注非洲疫情,积极通过线上交流方式向非洲分享防疫知识,派遣医疗队前往非洲。中国专家为非洲国家提供了有针对性的指导性建议。中国抗击疫情的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埃及苏伊士运河大学孔子学院院长、语言系系主任哈桑·拉格布·哈桑说。中国人民大学重阳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则表示,中国和非洲要团结应对疫情,分享经验,相互支持;关注未来,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前中国政府非洲事务特别代表、前中国驻南非大使刘贵今也指出“中国已经组织视频会议、线上专家交流等分享中国抗疫经验。然而,中国和非洲在整体环境、基础设施等方面是不同的,非洲国家不能完全照搬中国经验,而是要考虑非洲国家的现实情况。”



会上中非学者畅所欲言,分享观点,交换意见,进一步凝聚了中非共识。非洲学者纷纷表示此次会议召开十分及时,为中非双方持续加强沟通和理解提供了重要平台,再次展现了中非人民兄弟般的情谊,中非友谊历久弥新。正如人民日报社副主任吴绮敏所说 “中国和非洲的友好合作让我们战胜了很多挑战。比如2014年埃博拉病毒爆发,中国政府和非洲人民一起抗击埃博拉。在过去半个多世纪,2万多名中国医疗队队员治愈了3亿多名非洲人。中国会继续加强与非洲在卫生方面的合作。中非友谊历经考验,我相信中非合作可以带领我们战胜疫情,共享美好未来。”



  

   会后,马里巴马科人文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资深院长莫迪博·巴赫·科内、埃及本哈大学前校长阿里·沙姆斯·艾尔·丁、尼日利亚国际问题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伊费姆·恩卡姆·乌比等非洲学者专门来函来信表示对会议取得圆满成功表示祝贺,对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精心的组织工作表示赞赏,希望日后彼此加强交流与合作。 



 

中非15国60名学者联合倡议  
云端发布六语种《倡议书》
 
会议还公开发布了中非智库学者共同签署的中、英、法、阿拉伯、斯瓦希里、豪萨六种语言的《中非紧密团结抗击新冠疫情联合倡议书》(A JOINT PROPOSAL ON AFRICA AND CHINA WORKING TOGETHER TO FIGHT AGAINST COVID-19)。《倡议书》指出,数十年来,中非同甘共苦、守望相助。这种友谊已深深根植于中非人民心间,并在此次抗疫的共同努力中不断增长。我们相信“患难见真情”,此刻中非人民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增强互信、加深理解、精诚团结、相互支持,合作抗击新冠疫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书》还就中非双方更有效地合作抗疫提出了具体意见和建议。据悉,该《倡议书》会后还将翻译成阿非利卡语等非洲本土语言文本。目前已经有多家非洲和中国的主流媒体、网站、中国驻前方大使馆及非洲驻华机构等表示,将刊发转载倡议书和相关新闻。


《倡议书》得到了中非学者的积极响应,中国和非洲14国27家智库、60位中非学者表示联合倡议。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南非籍高级研究员、南非国际关系与合作部欧美司原代理副总司长格特大使的发言颇具代表性,他说“中国始终坚持自己是与非洲国家和世界其他国家患难与共的真朋友。在这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中国形成了独特的领导地位,并最终可能改变国际权力关系。中国向我们诠释了班图精神的真正含义——‘每个人都因他人的存在而存在’,中国不仅维护了本国公民的需求,还向世界展现了一个负责任的全球领导者形象。世界不会忘记中国在紧急关头所提供的援助。”
据悉,该倡议书会后还将翻译成阿非利卡语等非洲本土语言文本。目前已经有多家非洲和中国的主流媒体、网站、中国驻前方大使馆及非洲驻华机构等表示,将刊发转载倡议书和相关新闻。

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在中国金华站为“抗击新冠疫情与中非合作”国际视频会议提供组织保障










媒体实时关注报道会议


本次视频会议在中国金华、南非约翰内斯堡、尼日利亚阿布贾、埃及开罗、马里巴马科、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肯尼亚内罗毕、赞比亚卢萨卡、索马里摩加迪沙、马达加斯加塔那那利佛、布基纳法索瓦加杜古等中非十多个地点同步举行,受到非洲各国和中国的广泛关注,塞内加尔门户网站Seneweb、布基纳法索Tinga News、中央电视台非洲分台、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人民日报、中国日报、浙江日报等主流媒体对本次会议给予充分关注和及时报道。


人民日报、央视网、光明日报、环球网、人民网、中国日报等媒体的实时报道与关注





抗疫路上,非院在行动


自疫情发生以来,刘鸿武院长带领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团队积极发挥智库作用,迅速组织中非学者开展专题研究,向相关部门提交政策咨询报告20余篇,多篇次被新华内参、教育部人文交流专报、《咨询研究》《公共政策参考》等平台采纳,得到副省级领导批示4次。刘鸿武院长多次在线上做指导讲座,助力复工复产,促进中非合作,仅“非洲经贸投资的机遇与风险管理”就有13万人收听,社会影响广泛。团队在媒体、会议和活动中积极发声,格特大使在南非、约罗参赞在马里多个会议上力挺中国抗疫工作。中非学者在中国日报、光明日报等媒体发表《从爱国精神到博爱情怀:中国战“疫”为世界提供典范》《中非团结才能战胜新冠肺炎》《在齐心抗疫中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等20余篇文章,李坤等多人次接受CNN、CGTN等国际国内媒体采访,讲述中国战疫故事,传播中国抗疫经验,反驳部分媒体对中国疫情防控工作、中非合作的抹黑,引导国际社会舆论,呼吁中非加强疫情防控合作,产生较大反响。



文字|单敏 王丽君
编辑| 王丽君
审核| 浙师大非洲研究院科研办


非洲情怀

中国特色

全球视野

长按关注

关于我们

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IASZNU)是在教育部、外交部支持下于2007年成立的中国高校首个综合性、实体性非洲研究院,经十余年发展已成为有广泛影响力的中国非洲研究机构与国家对非事务智库,成为国内首个拥有非洲研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的学术机构,是教育部区域和国别研究基地、教育部浙江师范大学中国南非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外交部“中非联合研究交流计划指导委员会指导单位”和“中非智库10+10合作伙伴计划”中方智库、教育部“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单位、浙江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浙江省新型重点专业智库。

      近年来,非洲研究院自2016年以来连续第四次入选《全球智库报告》“最佳区域研究中心”(大学附属),还先后入选中国社科院"中国智库综合评价核心智库榜单”、“南京大学中国智库索引(CTTI)”中国高校智库百强A+、《2018年中国智库报告》高校智库(特色)系统影响力排行榜第4、《中华智库影响力报告(2018)》高校智库影响力排行榜第9,等。

About us


Established in 2007, the Institute of African Studies at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is the first comprehensive and substantive African Research Institute based in China’s universities. In the decade since its founding, the Institute has remained focused on both producing influential academic output, as well as cultivating scholars in African Studies from both China and Africa, gaining reputation as a highly influential academic institution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At the onset of its second decade, the Institute of African Studies intends to move towards a more regionalized, nationalized, distinctive and internationally oriented direction in its research. At the same time, the institute will continue to encourage young and upcoming scholars to conduct research, and provide them with the necessary support.

Qui sommes-nous

L’IASZNU a été fondée en Septembre 2007 sous les auspices du Ministère de l’Éducation (MOE) et le Ministère des Affaires Étrangères (MFA). Parmi les Universités chinoises, c’est le premier Institut complet créé spécialement pour les études africaines. Après plus de 10 années de développement, l’IASZNU est devenue un Institut d’études et un Think Tanks très influent sur les affaires africaines en Chine qui possède un « Savant du Chang Jiang » des études africaines. Il est le Think Tanks chinois sur le  « Plan Think Tanks du Partenariat Chine-Afrique 10 + 10 » et un des établissements guides sur le « Plan de Recherche Conjointe et d’Echange Chine-Afrique » du Ministère des Affaires Étrangères. Il est sélectionné par le Ministère de l’Éducation pour « La Coopération Universitaire Chine-Afrique 20+20 », en tant que base principale pour des études du continent et des études spécifiques de pays. Il est également sélectionné par la Province du Zhejiang comme le Centre d’Innovation Collaborative 2011, la base de recherche de la Philosophie et des Sciences Sociales dans la province de Zhejiang. L’IASZNU a été classé parmi les meilleurs Think Tanks (affiliés à une Université) au monde pendant deux années consécutives, en 2016 et en 2017, par le Global Think Tanks Index publié annuellement par la Pennsylvanie Université. En 2018, l’Institut a été classé comme l’un des meilleurs Think Tanks affilié à une université en Chine avec le classement A + du système de classement chinois (CTTI).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