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鸿武院长常说,我们要研究非洲,懂得非洲,就需要深入到非洲人民的精神生活世界中去,“其中最好的方式之一,就是用心用情去聆听和欣赏非洲人民的音乐舞蹈,观摩体悟非洲人民绘画雕刻,听得懂非洲人民来自内心深处的情感语言,就像外国人要懂得中国,要研究中国,可能就得懂一点中国琴棋书画和唐诗宋词,懂一点中国古典艺术和民间艺术,懂得中国老百姓的喜怒哀乐一样。学问不仅仅是抽象的孤立的概念符号,它本身来自生活,有内在的精神灵魂。好的学问家总是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思想与知识的源泉。我们从事非洲区域国别研究,就不能离开鲜活的生活世界,所谓与非洲人民共情、共理、共知、共命运,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非洲研究学者。”刘鸿武院长的小视频:桑给巴尔塔拉布音乐,古老苍凉,随印度洋海风,飘过了几千年。是吉普赛人的歌声,茨冈人的故事,多贡人的占语,还是拉达维亚摩尔人的祈祷?
非洲是音乐的世界,艺术的海洋,许多非洲人都有与生俱来的音乐天赋。“在非洲,生活变成了艺术,艺术变成了生活”,在刘鸿武院长行走非洲的经历看来,非洲的艺术其实从来没有与生活分离过,它本身就是非洲人民生活的一部分而存在着。作为亚非文明与亚非艺术交汇之地的坦桑尼亚桑给巴尔岛,这个蜚声海内外的世界文化遗产地,自然是人类艺术融合交流的历史高地,是世界各地研究艺术的人们向往的地方。刘鸿武院长一行在桑给巴尔石头城观摩“塔拉布”传统音乐本次赴坦桑尼亚调研考察期间,刘鸿武院长一行也抽出时间专门深入当地的艺术市场和古老演出场所,探访请教于本土艺术家,现场感受坦桑尼亚尤其是桑给巴尔本土艺术的历史底蕴和民族个性,并在6月12日和13日连续两个晚上到桑给巴尔古城传统艺术演出地观看塔拉布音乐会,通过观摩当地艺术家的现场演出,与艺术家们交流互动,深切感受了非洲艺术的古老传统与多样性魅力。桑给巴尔石头城温古贾,其实是一座音乐城堡与艺术宫殿桑给巴尔是历史上亚非文化交汇之地,当地的艺术自然融合了来自非洲大陆各地及周围世界的阿拉伯音乐、印度音乐、波斯音乐的不同元素,其中,在东非沿海漫长的海上贸易与商业交往过程中形成的说唱艺术“塔拉布”(Taarab Music),便是一种具有浓厚桑给巴尔本土特点与亚非艺术融合特征的音乐艺术形态。塔拉布音乐作为东非沿岸斯瓦希里文化的一个普遍象征,也是斯瓦希里人心灵的精神家园,是理解东非复杂的各区域文明文化交往过程的一个重要窗口。刘鸿武院长在行走非洲的三十多年里,对塔拉布音乐深感着迷,二十多年前就曾特地拜访了塔拉布音乐流派的著名音乐家南希女士,并在其后来的相关著作《蔚蓝色的非洲》和《东非斯瓦希里文化研究》中有专门章节介绍塔拉布音乐。
刘鸿武院长2003年在桑给巴尔与TAARAB MUSIC 歌唱家南希女士合影刘鸿武院长2003年在桑给巴尔石头城一户斯瓦希里居民家
六月的桑给巴尔正处在雨季的尾巴上,绵绵阴雨过后,这座古老的石头城在赤道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温柔的彩虹光芒,绿色植被包裹着饱经沧桑的成片的古老建筑,到处是远方世界的清新诗意,宛如一幅厚重而又透彻的中国山水画。傍晚八九点钟,音乐宫外金色的余晖闪耀在蔚蓝色的海面,远道而来的不同肤色的游客排着队跃入宁静的港湾,为海天相接处描绘了生动的艺术音符,渐变成一幅灵动的古老画卷。旁边的古老城堡建筑一栋连着一栋,已为守护这美丽画卷而矗立千年,里边的民间乐团正在排练桑给巴尔特有的塔拉布音乐节目。
刘鸿武院长的小视频:桑给巴尔,石头城,塔拉布,他乡的音乐,他乡的传说从桑给巴尔城的“卢克曼吉艺术古董店”天台远眺石头城建筑群落
沐浴在微咸的海风中,伴随着海滨桑给巴尔烤肉的烟火气,一天忙碌的调研工作结束后,刘鸿武院长一行来到了桑给巴尔石头城老城区的“卢克曼吉艺术古董店”(Lookmanji Arts and Antiques Shop)三楼观看音乐会。许多年里,远方的流浪者、艺术家、诗人也会寻觅到这里,都会慕名而来,拾级而上进入这音乐殿堂,荡漾在古老的桑给巴尔音乐世界里,陌生的人都成了老朋友。塔拉布传统音乐会通常会在这些古老的桑给巴尔石头城老房子中演出这是一排排由传统的斯瓦希里珊瑚石砌成的高大建筑群落,面向大海,背靠石头城,其中的一栋四面合围的三层大楼就是音乐会演奏的地方,一个由当地民间艺术家们租赁下来的艺术宫殿。一楼是接待大厅,几个货架上售卖桑给巴尔传统的手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管理者在售卖演出票,每张大约人民币50元左右,演出时间从晚上八点到十点左右。顺着陡峭又宽阔的台阶来到的二楼是画廊,当地艺术家们绘制的色彩艳丽的挺嘎挺嘎画(Tingatinga)挂满了四周的围廊。三楼是一个宽阔的天台,正对海面的房间是音乐会的演出场所,旁边的房间则是排练室。“卢克曼吉艺术古董店”其实是一个多功能的场所,融合了艺术演出、文化交流和音乐排练,为世界各地的游客们提供了一个独特而迷人的体验场所。在这里,人们可以欣赏到桑给巴尔的艺术品和传统文化,并沉浸在音乐的魅力中,感受属于桑给巴尔的独特氛围。刘鸿武院长与桑给巴尔民间艺人在卢克曼吉艺术古董店合影刘鸿武院长一行此次在桑给巴尔先后参加了两场音乐会。第一场是2023年6月12日晚上8点,融合现代音乐元素的塔拉布音乐会在蒙蒙夜色中开始。在电子琴、电吉他、小提琴和手鼓等现代流派乐器的伴奏下,男女两位主唱以更活泼、更富动感的音乐形式,用斯瓦希里语或阿拉伯语娓娓道来塔拉布的历史演变。塔拉布音乐的旋律在演奏中飘扬,融合了现代的节奏与和弦,主唱们悠长缠绵而又激情四溢的歌声展现了塔拉布音乐的多样性和传承的力量。次日,6月13日晚八点,相同的时间,相同的地点,保留了正宗传统形式的塔拉布音乐会如约而至。身着白色长袍的年轻乐手抱着小提琴和卡努琴(Qunun)入场,宣告着与前一天的现代派塔拉布不同,这一次是传统塔拉布的登台。桑给巴尔岛每天晚上演出的现代塔拉布音乐会现场
卡努琴(Qunun),是一种平放的72弦古筝,有平坦的木制箱体,演奏时用指尖弹拨,在塔拉布音乐中扮演着旋律和和声的角色,为音乐增添了层次和丰富性。嗓音浑厚又激情四溢的男主唱,弹奏着一种名叫乌迪琴(Oud)的传统乐器,用深情且富有表达力的歌声传达了塔拉布音乐的情感和故事。乌迪琴是一种类似吉他的弹拨乐器,具有独特的音色和共鸣,常用于奏唱旋律和伴奏和声,是塔拉布音乐中最重要的乐器之一。
演奏传统乐器乌迪琴(Oud)的当地艺术家
塔拉布音乐通常以斯瓦希里语演唱,歌词富有诗意,并以其情感和浪漫的主题而闻名。男主唱在塔拉布音乐独特而悠扬的旋律中,辅以非洲打击乐的节奏,将桑给巴尔这座岛的人和事儿诉说给远方的客人。当晚一个小时的音乐会中,这支民间乐团为大家带来了多首塔拉布经典歌曲,包括Watu(人们),Pendo la moyoni(爱在心中),Pakistan(这个国家),Mapenzi yangu pokea(接受我的爱),Ashairejea(他或她回来了),Yalaiti(如果应该如此)等。乌迪琴手对演唱歌曲做了简单地解说,这些歌曲多以情歌为主,诗意的歌词微妙地抒发了人们对于爱。《接受我的爱》是一首年轻男性向他所爱的人表达爱意的内心独白,歌词中表达了他心碎的感受以及他所付出的爱却未被关注的痛苦,“我的心已碎,你却没有在意我的爱......”。身着白色长袍的桑给巴尔乐手正在弹奏卡奴琴(Qunun)
音乐会场地并不宽敞,只能容纳二十几位观众,这为他们与乐队成员进行交流和互动提供机会。每首歌到达高潮时,观众热情鼓掌,同时也奉上“小费”表示对乐队的认可和鼓励。这种小费通常是观众在演出结束后自愿捐赠的,以示对音乐的赞赏和支持。音乐会结束后,刘鸿武院长在乐队成员的指导下亲自弹奏了卡奴琴和乌迪琴,亲身体验传统塔拉布伴奏乐器特有的音色和旋律。这次亲自参与的体验让他更加深入地感受到塔拉布音乐的魅力,并与乐队成员建立了更紧密的联系。刘鸿武院长的小视频:我的非洲乐队!希望有一天能在国内建一支非洲乐队,就像已建成非洲博物馆、中非交流博物馆那样刘鸿武院长与弹奏卡奴琴(Qunun)的塔拉布艺人合影
塔拉布音乐独特而悠扬的声音向游客宣告他们已经到达东非海岸,它赋予了该地区沿海城镇独特的特征,并且自第一批航海商人和探险家登陆这些海岸以来,塔拉布音乐一直在不断发展。刘鸿武院长与乐队成员在音乐会结束后进行了一番深入的讨论,探讨了乐队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每天晚上在桑给巴尔旧式王宫内还有传统塔拉布音乐会演出演出的塔拉布曲目通常都与桑给巴尔的古老历史传说或爱情故事有关
乐队成员表示,传统塔拉布音乐目前面临着一些困难,受到现代音乐的冲击较大,因此他们不得不做出一些改变以迎合现代人的喜好。他们意识到,为了在当代音乐市场中保持生存和吸引更多的听众,他们需要创造新的音乐形式,将传统塔拉布音乐与现代元素相结合。这样的改变不仅能够吸引年轻一代的观众,也可以让传统音乐更加现代化,保持其生命力和吸引力。刘鸿武院长在桑给巴尔民间艺术现场观察当地艺人弹奏卡奴琴刘鸿武院长向非洲艺术家学习拍打非洲手鼓
乐队成员也强调了他们对传统塔拉布音乐的承诺和尊重,并表示他们会努力保留传统音乐中独特的精髓和价值观。他们希望通过创新和融合,使传统音乐和现代音乐在塔拉布音乐中和谐共存,为观众带来独特而又令人难忘的音乐体验。刘鸿武院长对乐队成员的努力和决心表示赞赏,希望能够与他们共同努力推动塔拉布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他们希望通过传播塔拉布音乐的美妙和价值,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这一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刘鸿武院长的小视频:一只小船,三五个朋友,在海面上就可以演唱,怀念那样的简单快乐,非洲的艺术世界。塔拉布音乐是坦桑尼亚五种音乐类型之一,主要以弦乐器为主,包括乌迪琴、卡奴琴、小提琴,以及手鼓、鼓等多种乐器,在乐队的伴奏下演唱斯瓦希里语诗歌。塔拉布音乐创作的鼎盛时间是19世纪80年代到本世纪中叶,在其演进过程中,其音乐节奏和演出乐器分别受到阿拉伯风格、印度风格、波斯风格和近现代北非风格的音乐的影响,当然更多的内容来自非洲大陆及其沿海岛屿的非洲黑人音乐的影响,在外来与东非本土音乐的启发下,通过桑给巴尔几代音乐家的努力而在东非地区流行起来,其中重要的音乐家包括Siti Binti Saad、Bi Kidude等人。20世纪90年代以后,桑给巴尔的传统音乐越来越遭受西方现代音乐挑战,年轻人参与越来越少,塔拉布音乐遭遇下降趋势,但在过去十多年中,坦桑政府尤其是桑给巴尔地方政府也在积极倡导,近来又有所复苏,它的演奏与曲目也在跟随时代潮流不断传承更新,焕发新生。几百年来塔拉布在东非古老商业城市中流传 安慰着远行人们的心灵
据史书记载,塔拉布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在现代世界传播开来是与一位名叫素丹赛义德·巴尔加什·本·赛义德(Sultan Seyyid Barghash bin Said)的人联系在一起的。他大约在19世纪80年代创立了自己的宫廷演出团队,并从埃及引入专业的合唱团和乐器,并加以自己的改造,他组织民间艺人收集传统曲目,在桑给巴尔的阿拉伯贵族宫殿和印度裔的商业精英圈中演奏。他重视培养人才,其中最有名的弟子叫默罕默德·易卜拉欣(Mohamed Ibrahim),赛义德将其从桑给巴尔送到埃及学习古典音乐,学习演奏传统的卡努琴等乐器。据说桑给巴尔第一个具有商业演出功能的乐团,是易卜拉欣学成回归后在桑给巴尔石头城组建的首个“塔拉布管弦乐团”。刘鸿武院长的小视频:非洲歌手Bi Kidude(1910—2013),桑给巴尔“塔拉布音乐”(Taarab Music)第二代传人
不过,真正让塔拉布音乐享誉世界的,是被称为“塔拉布音乐之母”(Mother of Taarab)的天才艺术家,一位来自桑给巴尔岛普通农村家族的女艺术家西蒂·宾蒂·萨阿德(Siti Binti Saad约1880-1950年)。萨阿德祖上就居住在桑给巴尔岛,她本是一个相貌平平的农村女孩,但却成长为当代东非最伟大的艺术家,一位杰出的塔拉布演唱歌手和词曲创作家。“塔拉布音乐之母”西蒂·宾蒂·萨阿德(Siti Binti Saad 约1880--1950)的画像挂在桑给巴尔石头城的大街小巷
“塔拉布音乐”在当代的另一重要传承人Bi Kidude(1910-2013)
作为早期的塔拉布音乐家,西蒂·宾蒂·萨阿德为该音乐流派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她以独特的嗓音和表演风格赋予塔拉布音乐新的生命和魅力。从西蒂·宾蒂·萨阿德开始到她的重要传承人法图玛·宾蒂·巴拉卡(Fatuma binti Baraka),大家习惯称呼她Bi Kidude,桑给巴尔的音乐家们开始更多地用斯瓦希里语来演唱当地的民歌、传说故事和日常生活,她们的音乐唱片发行到了北非国家和亚洲的印度、东南亚国家,也在欧美拥有许多爱好者。刘鸿武院长与塔拉布艺术家在“塔拉布音乐之母”萨阿德像前合影
夜幕降临时悠长婉转的塔拉布音乐就会在石头城巷子深处飘来
西蒂·宾蒂·萨阿德不仅在音乐表演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她还积极参与桑给巴尔的社会和文化进步。作为一位女性音乐家,她突破了传统的性别界限,为其他女性音乐家树立了榜样。她的音乐和个人魅力使她成为整个斯瓦希里文化世界中的重要人物,并对塔拉布音乐的发展和塔拉布艺术家的传承产生了深远影响。Bi Kidude的艺术特点是用自己的特殊嗓音来翻唱西蒂的老曲目,但有自己即兴的发挥和创造,久而久之她也就把西蒂的歌变成自己的歌。因为她们两代人的努力,塔拉布音乐成为东非海岸地区和斯瓦希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欧美和世界各地有了传播影响。她们都被广泛认为是现代塔拉布音乐的奠基人之一,影响力延续至今,她们的音乐作品仍然被人们铭记和欣赏。音乐是民族的,是区域的,地方的,也是世界的。音乐的动人旋律,感人歌声,总是超越了语言的障碍、时空的阻拦,而让世人们心心相连,情感共通,化解着人们的误解与陌生,去发现人类共同的美好。让我们努力走进非洲人民的音乐世界,发现非洲人们的天才艺术创造,从而提升我们的艺术鉴赏能力,丰富我们的内心情感世界。刘鸿武院长的小视频:非洲东海岸,塔拉布音乐,石头城的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