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普氏原羚——比藏羚羊还稀少的高原精灵!

2016-03-15 青报新媒

  


Hot

普氏原羚又称“中华对角羚”,藏名音译:普氏果瓦。普氏原羚属偶蹄目、牛科、羚羊亚科、原羚属。

雄性成年个体重约二十七公斤,雌性个体重约二十三公斤。

体型似黄羊,但体形比黄羊略小,体长大约为110厘米左右,肩高约50厘米,雄羚长有一对具有环棱的黑色硬角,角尖相向内弯,角长约30厘米,角的下半段粗壮,近角尖处显著内弯而稍向上,末端形成相对钩曲,这点与朝内后方弯曲的黄羊角不同。嘴唇黑色,颌下白色。

尾巴较短,不足11厘米。夏毛短而光亮,呈沙黄并略带楮石色,秋末换毛,冬季毛色较浅,略呈棕黄色或乳白色,四肢内侧和腹部着白色毛被,其中间为醒目的棕黑色尾巴。一旦受到惊吓,普氏原羚臀部的白毛会竖起外翻,在绿色和黄色草地的反衬下格外醒目,警示同伴有危险临近。

葛玉修/摄



普氏原羚奔跑时像离弦的箭,姿势与众不同,前后肢分别并在一起,后肢用力后蹬,身体跃入空中,着地时用力后撑,这种跳跃式的奔跑使普氏原羚的身体在空中划出一道波浪起伏的曲线,分外优美。




    普氏原羚是目前世界上最濒危的有蹄类动物,我国政府早在1998年时就将其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现在仅存于青海省境内环青海湖东北部及其西部的鸟岛、察拉滩和小北湖一带。几年前环青海湖地区的普氏原羚数量有300余只。

    随着宣传的不断深入,普氏原羚的生存状况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关注。2007年12月,在美丽的青海湖北岸的刚察县建起了第一个“中华对角羚特护区”。2009年9月17日,世界第一个“中华对角羚保护站”,在刚察县哈尔盖镇挂牌成立。

    目前,的种群数由10个增加到12个,数量也上升至1095只。“中华对角羚”也由“极濒危”降低为“濒危”。



普氏原羚的栖息地离不开沙漠,是人们了解最少的羚羊。它们像是隐士,生性机智,行动敏捷。和多数的羚羊一样,它们喜欢集群活动。原本他们是一种机警、敏感 和羞怯的野生动物,通常他们在滩地和沙丘间栖息,吃一些禾草、苔草和杂草。决不会靠近人类和牲畜。它们为了躲避猎人的枪杀,避免和牧民正面接触,学会了早 出晚归。白天时,忍受饥饿和干渴,躲在人迹罕至,寸草不生的沙丘戈壁,到黄昏,牧人归家时才默默走上草原河滩寻觅食物。日出前又返回那个环境恶劣但是安全 的炼狱。它们几乎看不到阳光下绿色的草原,听不到,也不敢倾听牧人的歌声。





普氏原羚有“绅士风度”:普氏原羚喜集群活动,群体大 小从数只到五六十只不等。像其他许多有蹄类动物一样,普氏原羚也有同性聚群现象。在非繁殖季节,同一性别的个体聚在一起活动。雌羚产羔后,幼羚跟随母羚一 道活动,直至成年。雄羚不参予哺育幼羚。研究人员在夏季的野外考察中,常常能发现雄性群和母崽群分开游荡。同时,雄性占据的栖息地质量要劣于雌性的,据认 为这是雄性“绅士风度”的表现,这样可以降低与后代及雌性的生存竞争,对后代以及雌性群体有好处。据观察,种群在取食中,往往雄性会在一旁“站岗放哨”, 一旦有“敌情”,会马上发出信号,并“掩护”雌性及幼体逃离。




普氏原羚也有两情欢娱时:他们每年11月进入发情季节,雌雄合群形成较大的繁殖群体。雄羚发出阵阵高昂的咩叫,为了争夺配偶,雄羚常在群内相互驱赶,但彼此间很少发生激烈争斗。雌羚7月 产羔,通常每胎一羔,偶尔也有两羔。羚羔出生后几分钟即能站立,随母羚一块奔走。


普氏原羚又名中华对角羚。其实据历史记载,发现普氏原羚是一个无心栽柳柳成荫的故事



1872年,沙俄军官尼古拉•普热瓦斯基带领着一支俄罗斯考察队准备前往"库库诺尔"——考察青海湖。考察青藏高原和库库诺尔,最终到达西藏拉萨,拜访高原雪域上的藏传佛教胜地和布达拉宫,这是普热瓦斯基一生的梦想。
除了作为职业情报军官外,普热瓦斯基是一位自学成才的自然博物学家,十分爱好收集野生动物和植物标本。这队衣裳褴褛、尘土满面的人马走过了内蒙古高原、阿拉善高原,穿过了河西走廊,终于爬上了蓝天湛湛、白云朵朵、雪山皑皑、草地无垠的青藏高原。




葛玉修/摄


这 天,在祁连山的山谷里,考察队射杀了几只像黄羊一样的动物,像往常一样,他们解剖了那些猎物,将肉块扔进了沸腾的铁锅里,留下猎物皮张和骨骼。在随后的几 天里,考察队在青海湖畔也射杀了这种黄羊。由于种种原因,在这次考察中普热瓦斯基后来未能到达拉萨。考察在1873年结束了。普热瓦斯基一行在这次考察中 收集了40多种哺乳动物的130张兽皮和头骨标本、230种近千只鸟类标本、10种爬行动物的70个标本、11种鱼类标本和3000多种昆虫标本,这些标 本送给了俄罗斯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其中包括那些像"黄羊"的动物头骨和皮张。




葛玉修/摄


普热瓦斯基从中国带回的标本极大地丰富了俄罗斯科学院对中亚动植物标本的收藏。俄罗斯动物学家们为鉴定这些动物标本着实忙乎了一阵,因为普热瓦斯基采集的许多动物标本都是动物学家们见所未见的动物新物种。其中,为鉴定那些像黄羊的动物标本,动物学家颇费了一番工夫。

从一开始起,普热瓦斯基带回国的那些像黄羊的动物标本在动物界的分类地位即是一个谜。这些皮张和骨骼在圣彼得堡被动物学家Büchner鉴定为一个新的动物卡氏羚羊。可是不久后人们发现卡氏羚羊已经被用作一种非洲羚羊的种名。于是,动物学家为了纪念普热瓦斯基就将那些小羚羊标本更名为普氏原羚。



由于普氏原羚数量的减少,已经很难再看到它们在周边活动了,研究人员为了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性和繁衍情况,都是在很艰苦的情况下,在沙漠里待很常的时间。如果你想在青海湖畔寻求一种艰苦的乐趣,那么就去找普氏原羚吧!这种比藏羚羊还要稀少的高原动物就藏匿在青海湖畔广阔的草场和沙地里。


推荐阅读

大雪纷飞天,致敬风雪中的小黄人

冰雪奇缘|青海湖开湖分文武!


来源:海北新媒

监制/韩易桦   责编/马寒玉


识别二维码 关注青报新媒

青海日报社新媒体传播中心

爆料及商务合作:8457978

来稿:qhrbxinmeiti@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