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讯】“非遗”进校园 文化代代传

2017-04-27 锡林郭勒晚报 锡林郭勒晚报

记者 刘宝华  实习生 任晓庆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内容涉及传统礼仪、民间文学、音乐、手工艺等。经历千百年的历史跨度,这些承载着祖先智慧和情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愈显厚重,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近日,锡林郭勒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锡林浩特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锡林郭勒职业教育中心在锡林郭勒职业教育中心校园联合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系列活动。


▲ 蒙古族把鹿、羊等动物的沙嘎收集、装饰,做成各样传统玩具、装饰品,传统沙嘎游戏能锻炼手脑协调能力,发展创造力。

草原上的人们把蒙古式摔跤称作“搏克”(蒙语结实、团结、持久的意思)。它是蒙族三大运动(摔跤、赛马、射箭)之首

蒙古象棋是北方草原古老独特的博弈游戏之一。

本次活动主要分项目展示和项目展演两种方式进行,国家级项目“潮尔道”,自治区级项目“乌力格尔”、盟级项目“蒙古赞”、市级项目“呼麦”等22个非遗项目参加了展示展演。

蒙古族佛教寺庙和喇嘛的传统服饰用品不仅传承了藏传佛教文化的精髓,也使得这种缝制技艺得以传承。

传承人在为学生讲解手工羔皮帽子的制作技艺。

蒙古族自古以来被称为“马背民族”,经过千百年锤炼,马具制作已成为一门独立艺术。

来自锡林郭勒职业教育中心和锡市蒙古族第二小学的学生们在沙嘎游戏、蒙古象棋体验区体会博弈的乐趣,在蒙古族传统美食展位品味舌尖上的锡林郭勒,在服饰展位感叹先民的智慧与灵巧……分列在展厅不同区域的非遗项目,尽显浓郁的蒙古族特色。

“策格”,汉译为“马奶”,是“蒙古八珍”之一。策格不仅是蒙古人的营养品而且在传统医学蒙医药中应用于临床医疗和保健作用。

“艾日格”,汉语称“酸奶”,是牧区消夏避署之佳品。

蒙古果子,风干肉,奶食是蒙古族的传统饮食,其制作工艺都极具蒙古游牧民族的特点。

如果说这些展示是一场文化盛宴,那随后的表演则将这场盛宴推向高潮, 高亢婉转与低沉浑厚相和的原生态潮尔道仿若从苍茫草原悠扬而至;敬茶祝赞词表达着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呼麦、乌力格尔、四胡齐奏、顶碗舞、马头琴合奏……一个个极具特色的非遗项目相继登上舞台,令观众惊喜连连。

潮尔道是蒙古族一种古老的多声部合唱形式,它充分体现了蒙古风情礼仪的面貌,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参展非遗文化项目的传承人也来到了现场。乌力格尔是集蒙古说唱艺术发展之大成的一种曲艺形式,65岁的朝伦巴根老人在六十年代初就开始学习这项技巧,一把琴伴奏,随拉随说唱,浪漫辽阔;毡子秀曾经是游牧民族生产和生活的必需品,牧民傲日勒玛来自锡市宝力根苏木萨如拉塔拉嘎查,自小跟随长辈学习传统手工毡秀技艺,至今已有40年,凭借精湛的技艺成为这个非遗项目的传承人……肩负着特殊使命,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传统艺术的执着与坚守。

乌力格尔,蒙语意为“说书”,是集蒙古说唱艺术发展之大成的一种曲艺形式,具有浪漫开阔的气息。

马头琴是传统文化艺术的象征,2006年以其独特的魅力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呼麦,在民间被称为“浩林潮尔”或“潮尔”,其发声极为奇特,表演技巧难度极高,因此呼麦的传承技艺与教育方法极为珍贵。

顶碗舞在蒙古舞中极具代表性,其精湛的技艺结合曼妙的舞姿让人赞不绝口。

相关负责人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从以往单一的项目进校园的方式,增加为多种项目齐进校园并与传承人近距离接触、学习、交流、体验、互动,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编辑:于洋

主播:邵金英

主编:王磊


推荐阅

 【直播】关注晚报微信号 看锡市一中课本剧现场直播

 【声讯】“五一”小长假临近 预防消费陷阱我们给您支招

 【声讯】 世界读书日 争做优秀好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