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头条】竹板笔书法—频临失传的蒙古族书写艺术

2017-07-18 锡林郭勒晚报

记者  姹娜

2015年斯琴高娃住进了爱祺乐养老园区,在这里开始了她幸福的晚年生活。日子舒心了,她所有的精力放在了自己的爱好上,就是写蒙古文书法。她的蒙古文书法,不是用毛笔写 而是用竹板削成的笔写出来的,被称为竹板笔书法。竹板笔书法,就是用竹板写字的技法。“书”有写字的意思;“法”就是方法、技法、法则,也就是蒙古文字的书写艺术。它 是蒙古民族特有的高级艺术形式。然而遗憾的是,现在能写竹板笔书法的人几乎没有了,斯琴高娃有一个愿望就是将这一技艺传下去。

 斯琴高娃出生在赤峰市巴林左旗,今年76岁了。在巴林左旗读完小学和初中后考入了巴林左旗林东师范,毕业后当了一名小学老师。她说,写书法的习惯是从小培养的,上六年级 的时候,她常常去校长办公室送作业,看到校长办公室墙上贴着许多文字,那个时候她不懂书法,只是好奇那些字与平时见到的文字不同,眼前的字似乎不是用笔写的,她感到特 别好奇,每次过去她都忍不住要看一看,细细琢磨一番。有一次她去送作业,恰逢校长不在办公室,她壮起胆子,在办公桌上看到了一个笔筒,笔筒里插满了宽细不同的竹板,竹 板的一头削的薄薄的,并有墨汁的痕迹。她明白了,墙上的那些字就是用这个竹板写的。她回去后,在路边找了一个宽树枝将一头削扁,没有纸就在地上写起来。就这样她迷上了 写字。后来家里条件好些了,她有了纸,没有竹笔就用蘸水笔代替,天天坚持练字。

 1962年她参加工作了,在小学里当老师教孩子们数学和语文。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校停课,学生们不来上学,四五个老师闲在那里没有课上。“那时,各家各户 都要贴毛主席语录,就让我们这几个老师写”,斯琴高娃说。那几个老师用毛笔写,她就用竹笔写,就这样写了两三个月,她的字有了很大的进步。

 1986年,她与同她在一个学校当校长的爱人调到了锡林浩特市图古日格苏木,就是现在的朝克乌拉苏木,因为工作忙练字时常中断。2004年图古日格苏木学校与锡林浩特市第 一小学合并,他们来到锡林浩特安了家。那个时候一家人挤在18平米的房子里连一张桌子都放不下,就这样几年的时间里她没有拿起过笔。斯琴高娃说:“2015年来到爱祺乐养老园区,条件好了,我可以全身心的写字了。这个社区领导很好,有什么事都要来家里问问,去年我跟社区书记说想有个写字的地方,他了解了情况后说,这个很好啊现在没有人写竹板笔书法了,他特别支持,给了我一间写字室,我有时间就去那儿写字。”


 她说她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但是最近一个时期她有了一个心事,“今年我都76岁了,就是想这个竹板笔书法,几乎没有人再写了,希望能把这个蒙古文书法艺术传下去,不让我们的蒙古族文化技艺失传。”她把她的宝贝一一拿给记者看,她手中一本厚厚的手写的蒙古文字字帖,一个笔划(所谓笔划,指蒙古文字的第一笔划留在纸上的痕迹)占一页 ,总共有30多个笔划,她说初学者必须练好基础才会写好竹板笔书法。她转过身拿起一排的竹笔,从宽到细有十几种,她说制作这些笔还是要费一番功夫的,首先将竹板锯开,然 后泡在水里泡几天,泡软了再用刀子把一头儿削的薄薄的,竹笔就做好了。她取出一张硬纸用纸笔写起了字,记者虽然不懂蒙古文字,但是看得出她写出的字苍劲有力,有一种浑然天成 、洗练含蓄的美感。




看着这些优美的文字,有一种疑问渐渐浮现在脑海里,到底还有多少人在写竹板笔书法?正如斯琴高娃老人所担忧的,如果这一技艺失传对于我们蒙古族文化是不可估量的损失,如何才能将蒙古民族特有的艺术形式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不仅仅是斯琴高娃老人的责任与义务,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与义务。 

    

竹板笔基本知识

 垫板与纸张

 因为使用竹板“挎”字。所以垫板要有一定的厚度,即不能太硬、也不能太软,约半厘米厚为宜,初学时纸张应选用稍厚一些的纸,否则行笔慢会导致纸张刮破。

 竹板笔的制作

选用生长年限较多的竹子,取坚硬的底根部,用钢锯把竹管按30度角锯开,劈开,用水浸泡,(急用的用开水浸泡一日,不急用应需用凉水浸泡五日)用锋利的刀子按斜线 削成薄刃,竹板的边楞用刀刮光滑,以防在用笔时手指划破扎伤。


编辑:邵金英

主编:王磊


推荐阅读

 【头条】义务教书法 只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头条】锡市林业水利部门午夜出重拳 打击偷挖砂行为

 【走进社区】锡林浩特市86岁老党员陆德铭传承好家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