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永远做草原红色文艺轻骑兵】他们做了啥,习近平给他们回信了

2017-11-22 姹娜 锡林郭勒晚报

记者:姹娜      

       60年前,没有书籍,没有广播,没有电视的锡林郭勒大草原是寂静的,生活在草原上的牧人们精神生活极度贫乏。1957年5月初,当时的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自治区主席乌兰夫作出了“要解决牧区长期听不到广播,看不到电影、演出、展览、图书的实际情况”的指示。1957年6月,时任苏尼特右旗旗长的朝克巴达拉呼找到共青团组织,挑选了一些充满活力又具备一定表演天赋的年轻人临时组织了一支业余文艺演出队,骑马、骑骆驼、坐马车深入到牧民家中挨家挨户地进行文艺表演,把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以文艺演出的形式及时送达到牧民群众中间。这就是乌兰牧骑的“雏形”。全国第一支乌兰牧骑——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就这样在锡林郭勒草原诞生了。

(邓小平题词)

       “乌兰”蒙古语意为红色,“牧骑”蒙古语意为枝叶,取意为革命之树的枝叶。乌兰牧骑最初成立时只有乌力吉陶克套、伊兰、乌云毕力格、阿拉塔图、乌尼格日勒、额尔和木图、斯琴道尔吉、额尔登达来、娜仁托雅、荷花等,他们多才多艺身兼数职,既要报幕又要担当歌手乐手,要唱歌、跳舞、担负幕后工作。

(邓颖超题词)

       84岁的吉雅老人如今从苏尼特右旗搬到了锡市儿子家,当年他对乌兰牧骑的热情和喜爱不亚于现在追星的粉丝们,他说那个时候乌兰牧骑到哪个嘎查演出,他就跟到哪个嘎查,总也看不够,他跟着演出队帮着演员们搬乐器,提演出服。这些队员们都很好很友善。演出之余,乌兰牧骑的队员们也从不闲着,牧民忙什么、有什么要求,他们就干什么。担水、熬茶、剪羊毛、修乐器,个个是行家;理发,修理羊圈、修钟表都不在话下。演出结束,乌兰牧骑还有个不成文的“三不走”规矩:院子不干净不走、水缸不满不走、不听取牧民的意见不走。 乌兰牧骑深受牧人们的欢迎,他们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情,被农牧民亲切地称为“玛奈(我们的)乌兰牧骑”。他们的装备非常简单,乐器、收音机、气灯往马车上一放就开始了他们的巡回演出。

(乌兰夫题词)

       1957年9月5日,自治区文化局召开了全区群众文化工作会议,推广了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试点工作的成功经验。此后乌兰牧骑遍布内蒙古各地,给牧民们送去精彩的节目,丰富了他们的精神生活,牧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了。他们灵活机动的表演方式成了草原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1964年,锡盟乌兰牧骑的部分优秀队员参加内蒙古乌兰牧骑全国巡回演出队,在北京演出时,周恩来总理与他们共进晚餐,总理用烩菜窝窝头招待他们,晚餐上总理说:“你们作风朴素,要保持这个作风”。并嘱咐他们:不要忘记骑马,不要忘记牧场,不要忘记过去。

(布赫题词)

       自1957年,苏尼特右旗建立了内蒙古第一支乌兰牧骑至今,内蒙古草原上活跃着75支乌兰牧骑,每年演出超过7000场。近日,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的16名队员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乌兰牧骑60年来的发展情况,表达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作贡献的决心。

      21日,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的队员们收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习总书记勉励他们继续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

习近平的回信全文

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的队员们:

      你们好!从来信中,我很高兴地看到了乌兰牧骑的成长与进步,感受到了你们对事业的那份热爱,对党和人民的那份深情。

       乌兰牧骑是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第一支乌兰牧骑就诞生在你们的家乡。60年来,一代代乌兰牧骑队员迎风雪、冒寒暑,长期在戈壁、草原上辗转跋涉,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为广大农牧民送去了欢乐和文明,传递了党的声音和关怀。

       乌兰牧骑的长盛不衰表明,人民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人民。在新时代,希望你们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大力弘扬乌兰牧骑的优良传统,扎根生活沃土,服务牧民群众,推动文艺创新,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习近平

2017年11月21日


编辑:苏心

主编:姹娜

推荐阅读

【头条】锡市街头30多名家长变身环卫工 清理积雪为孩子开辟安全通道

站牌遮挡视线 已挪移候车点

锡市举办电商论坛 互联网大咖与本地企业家现场交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