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做草原红色文艺轻骑兵】张春玲:人民需要艺术 艺术需要人民

2017-11-24 刘江岩 锡林郭勒晚报 锡林郭勒晚报

记者:刘江岩

        

       1984年参加工作时,张春玲只有16岁,在锡林浩特市乌兰牧骑从事弦乐演奏33年,张春玲觉得,艰苦年代的经历在记忆中一直有历久弥新的力量。张春玲说,不管是在户外还是在蒙古包里,即便只有一名观众,乌兰牧骑的队员也精神饱满地投入演出,这份责任意识给了年轻的张春玲关于乌兰牧骑最深刻的认识。
       入职之初,坐着敞篷车辗转多地,在牧区接连演出十几天,身着单薄的演出服,在凛冽寒风中拉二胡,张春玲觉得:“那时的冬天好像格外冷,虽然手指冻得僵硬,眼里却看到牧民的喜悦。”《牧民的喜悦》是张春玲和父亲共同创造的一首二胡乐曲,灵感来源正是乌兰牧骑把优秀文化产品送到草原深处,带给牧民精神享受的切身体验。人民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渊源,父亲作为锡市乌兰牧骑最早一批队员,鼓励张春玲在文艺创作中汲取人民智慧,咀嚼生活底色。张春玲说:“电视机、收音机等尚未普及,牧区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匮乏,演员们与牧民并不相识,却通过音乐和舞蹈实现了沟通,从他们心无旁骛的眼神中,我体会到人民与艺术之间的相互需要,而我们作为传播艺术的载体,只有扎实功底、扎根基层,关注群众的情感意志,才能不负期待。”在白雪覆盖旷野的草原上迷路,在路况不好的坑洼地集体推车前进,在蒙古包里扎紧裤腿入睡,这些艰苦渐渐稀释在牧民的轻声和唱与热烈掌声中。
      近年来,锡市乌兰牧骑保持着每年到厂矿、牧区、社区、部队等基层文艺下乡100场的演出任务。张春玲说,基层群众的日子越过越幸福,演出条件越来越好,无论在广阔原野还是华丽剧场,文艺工作者舞台下所有的精心打磨都是为了面对群众时,给人以价值引领和审美启迪,更好地发挥打动人、感染人、鼓舞人的时代担当。


编辑:苏心

主编:姹娜

推荐阅

供暖费可以用微信支付了

【永做草原红色文化轻骑兵】第一代队员伊兰:乌兰牧骑精神永不褪色

锡林浩特市交通违法行为大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