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锡林印象】新老照片对比,看锡林浩特变迁,你能认出几个地方?

张淼 锡林郭勒晚报 2018-06-30

 

照片就像是老酒,越陈越香。因为承载了我们的人生记忆,一旦打开,便能清晰地看见,从前的那些日子……

 

如今,许多人记忆里那些锡林浩特的老建筑或已消失,或已淹没在高楼大厦之中,幸亏有老照片,填补我们大脑记忆的漏洞,给我们带来无限怀念。

感谢发达的网络,让我找到这么多锡林浩特老照片,让我们一边感慨生命的流逝,一边回味一去不复返的青春和过往。

敖包山矗立在市区北侧,山脚下是建于1743年的贝子庙,那时人们习惯叫它大庙,先有贝子庙后有锡林浩特。山后是著名的锡林河。

敖包山上的英雄纪念碑是七十年代后建成的,上面有乌兰夫的题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小时候清明节学校都会组织来扫墓,一到那两天敖包山到处都是那种纸折的小白花。

纪念碑早已迁走,代之的是供游人祭拜的十三敖包。

这是一张古董级老照片,据说是马可•波罗用傻瓜相机照的,这种说法是否真实有待考证,放大看,那个时候就有十三敖包了,两个僧侣步行的地方,就是现在的贝子庙广场........正可谓时过境迁,沧海桑田啊!

敖包山后面,现在的转盘,那时候人们总称呼这里小桥、大桥。

敖包山上,远远望去,一电厂的烟筒是那么的鹤立鸡群。

贝子庙广场。拍照的地方应该是在蒙古包楼这个位置。

敖包山上往下望,牌楼那么美,远远的钟表的位置就是大家口中的“程控楼”。

如今的贝子庙广场这么美。

下面这组照片,都是一号岗十字路口不同时期的照片。这里是当年最繁华的市中心,十字路口周围的建筑也是几经变迁。

东南角

七十年代初建成的锡林旅社(不知何时改为锡林浩特饭店)是当时仅次于锡盟宾馆的接待场所。现在的高勒。

西南角

老联营商店,是当时锡林浩特人光顾最频繁的场所,联营也是锡林人话语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语汇。联营商店前还经常停着带毡蓬的马车。老联营往西分别是三八门市部,五金商店,民族食堂等。这里是当时的商业街,相当于北京人心中的王府井。百货、饭馆、五金、浴池、邮局都在这里。

邮电局曾是人们和远方信息沟通物资传递的主要场所,是和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地方,谁能说将一份情愫和祝福寄往远方的那份期待不是一种幸福呢,突然出现在你面前的朋友给你带来的那份惊喜不比提前告知的相见更值得留恋吗?

如今邮电局还在原来的老地方,只是建起了楼房,以前骑自行车送报的邮递员,现在也换了装备了。

而老联营商店这个位置后来建成锡林商厦,现在就是怡翔电器所在的这栋楼,分成多家经营,包括电器、针织等。

东北角

新华书店,平时去的人少。进入农历腊月,书店一扫平日的冷清,变得异常热闹。店面开辟出年画专柜,店堂上方拉起许多根铁丝,上面悬挂着五颜六色的年画,每张年画都标有号码。顾客若看中其中的一张或几张,记住它们的号码,并告知营业员。他们就会在众多年画中找到顾客要购买的年画。而过年时,粉刷的白白的墙上,贴上几张鲜亮的年画,喜庆气氛顿时溢出来,而且一看一年。现在是尚都购物中心。

西北角

老电影院。我的记忆里和人民俱乐部这张老照片很相像,揣摩也许是人民俱乐部改名老电影院或者人们习惯称呼“老电影院”。这里和锡林影剧院一样,是当时最令年轻人向往和拥趸的地方,一场好的电影上映可以引来一场精彩的购票大战,开始有序的排队随着售票口的打开变得不堪一击、人仰马翻,精彩程度有时不亚于电影本身。为了看电影孩子们可以说无所不用其极,粘假票、画假票、钻窗户、跳厕所、拉大人的手、央求有票之人带自己进去,进去后蹲在一个角落看,电影放映中间的时候,总有工作人员拿着手电筒抓没票的孩子们,大家就火速跑到另一个角落,边躲边藏、胆战心惊的看完一场电影。

老电影院就是今天的维多利鞋业商厦了。

锡林影剧院还在老地方,经过装修以后,是各单位文艺汇演的首选场所。随着电影再一次走进人们的生活,这里也是观看当下新上映影片的地方。

新车站路口的雕塑,是当年拍照的好景点,还有可以合影照相的骆驼。很多人家里都有一张以这里为背景的照片。旁边是新时代广场,一排排的平房,全是卖衣服的,是许多少男少女周末的理想去处。

现在这里建起了高楼,成了今天的民盛购物中心。

百货大楼。这是当时锡林浩特市最大的国营百货商场,在商品匮乏的年代这里十分热闹,家里的自行车、录音机都是凭票在这里购买的。如今的百货大楼,是个体商户租赁经营各种物品的场所,依旧是人们购买各种生活日用品的“百宝箱”。



编辑:张淼

主编:姹娜

推荐阅读


【头条】“千禧宝宝”高考头一天

【头条】点赞!“三队”市场多年“顽疾”终于要根治了、六校北便民市场也将搬至“三队”市场

【头条】互相转告!老年人高龄补贴验证工作开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