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时序数据库破局开放探讨

李雪薇 ITPUB 2023-04-23

近几年IoTIIoTAIoT和智慧城市快速发展,时序/时空数据库成为数据架构技术栈的标配。根据国际知名网站DB-Engines数据,时序数据库在过去24个月内排名高居榜首,且远高于其他类型的数据库,可见业内对时序数据库的需求迫切。

相应的时序数据库产品近年来也快速发展,出现了多款新的时序数据库产品,一些老牌时序数据库也推出下一代产品。本文将介绍现有的主流时序数据库技术架构,以及开放探讨时序数据库的终局形态。

四维纵横CEO 姚延栋

嘉宾介绍:北京四维纵横数据有限公司(https://ymatrix.cn)创始人、原Greenplum北京研发中心总经理、Greenplum中国开源社区创始人、PostgreSQL中文社区常委、壹零贰肆数字基金会(非营利组织)联合发起人。2005年毕业于中科院软件所, 拥有多项国内外云计算和大数据专利,并著有《Greenplum:从大数据战略到实现》。

以下是姚延栋老师在DTCC2021大会现场的演讲实录:


数据处理平台60年

站在更长远的角度来看,整个数据处理平台发展的历程。我这里做了一个简单的回顾,在数据库出现之前,主要用的是文件系统。当时,主要的数据是放在主文件里面,格式采用flat文件格式,其实就是固定长度的行,固定个数的列。

后面出现了IDS和IMS,这种层状和网状的数据模型。再往后出现了关系型数据库(OLTP),以及XML/对象数据库。到2009年,为了解决互联网大数据挑战,比如:扩展性、高性能、高并发等问题,出现了NoSQL数据库。

在整个过程中,大约在上世纪80年代,有一个叫分析型数据库(OLAP)的分支,也叫MPP数据库,对分析场景复杂查询优化。在2010年以后出现了很多新名词,像NewSQL、HTAP、Lakehouse、多模等。

这些名词我们就不做详细介绍了,但是它们的核心点在于跨界融合。从2010年,我们开始尝试不同的产品之间进行融合,来解决过去需要多个产品解决的问题。到2020年,出现了超融合数据库,也就是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深度融合。

纵观过去60年,我们不难发现,大约每隔10年,就会出现一次技术PK。第一次是文件系统和数据库,第二次是CODSAL和关系数据库,第三次是XML数据库和关系数据库,第四次是NoSQL和分布式关系数据库。

当时,很难去辩证哪一个技术在未来会变成更有优势的技术路线。现如今,基本就明确了关系型数据库、分布式数据库的生命力更旺盛。技术的碰撞最终目的是互相学习,然后衍生出适应技术发展的产品形态。

我们讲到数据处理平台时,不可避免会涉及到三个产品。第一个产品是Hadoop,它的演进逻辑是从存储到计算。它起源于Apache Nutch项目(一个网页爬取工具和搜索引擎系统,后来遇到大数据量的网页存储问题)。

Apache Nutch需要一个存储引擎,所以做了HDFS,然后出现并行计算MapReduce和交互查询Hive,继而又出现了效率较高的Impala。到目前为止,Hadoop有点远离大数据的C位,这和它的底层演进逻辑有一定的关系。

第二个产品是Spark,它的演进逻辑是从计算到存储。Spark RDD是纯粹计算的接口,后面出现了Spark SQL和DataFrames,以及Spark Streaming、Spark Graph、Spark ML等。

所以我们能够看出,Spark的前几年都在做计算,为了适应不同的场景。但后面,Spark面临着数据存储和性能优化的问题,开始做DeltaLake。同时提出了一个词,叫做Lakehouse,它是一种结合了数据湖和数据仓库优势的新范式。

Snowflake的演进逻辑为从雪花到雪球,然后到更大的雪球。它背后的关键设计是存算分离、存算同时演进,开始就是一个完整的数据库,存储层和计算层都不断变化更新。

回顾过去60年,数据处理平台的发展有规律可循,可以分为图示四个阶段。数据库演进过程是一个处理复杂度的游戏,其核心是在需求推动之下,选择解决哪些复杂度问题,留哪些复杂度问题给用户,解决的效果如何。


主流时序数据库架构简析


最早,在上世纪80年出现的是PI System工业数据库,主要用于监控分析工业数据。1998年,出现了Kdb+,在证券极速交易场景使用较为广泛。此后,相继出现了RRDTool、Graphite,用于服务器和应用监控。

2011年,出现了首款分布式时序数据库——OpenTSDB。2013年,起步于服务器监控现,并发力于IoT的InfluxDB出现。2017年之后,相继出现了Timescale关系时序数据库和Timestream时序数据库。2020年,为时序大数据分析、IoT/IIoT/车联网而设计MatrixDB面世。

关于经典时序数据库架构,具体而言,OSISoft PI System拥有两个组件,PI archiver(自研时序引擎)和微软SQLServer(内部集成了关系数据库,说明关系数据在时序场景的必要性)。RRDTool以固定时间间隔采集数据、round-robin方式存储数据,最新数据覆盖老数据。

Graphite有个数据引擎Whisper,类似RRD,数据库大小固定,支持降采样。OpenTSDB基于HBase,是第一款分布式时序数据库,针对时序KV做了优化,譬如,一小时时间点散列为列族的不同列。

比较有意思的是,InfluxDB不断迭代存储引擎,从最早的LevelDB/RocksDB到TSM+TSI,再到Parquet+Arrow。下一代产品是IOx,主打分析能力和扩展性。TimescaleDB基于PostgreSQL,hack了存储层,使得1000+行数据可以自动转为1行,这样提升压缩比,降低存储空间。

MatrixDB是一款基于Greenplum及PostgreSQL开发的超融合时序数据库,在关系数据库内部实现了全新的存储引擎,并专为时序数据场景中的高速数据插入和多样性查询进行了优化,支持关系数据、时序数据、GIS数据,支持监控类小查询和大 OLAP 分析,支持JOIN及完善SQL标准。

上图为行业流行度排名第一的时序数据库InfluxDB的下一代时序数据库IOx要实现的目标,我们可以关注两点。一个是扩展性,第二个是分析性能。这也表明了行业老大InfluxDB在时序领域摸爬滚打了多年后对未来时序场景的认知和判断。


时序数据库破局探讨

当前时序架构具备“DIY技术栈,慢、复杂”三大特征。其中,慢是指使用专用产品,看似很快,但端到端组合在一起会慢;复杂意味着技术栈复杂,稳定性差,开发运维成本高,软硬件成本高,性能低,人才稀缺,把复杂度留给了用户。

那么,时序数据库应该是怎样的呢?它应该是快且简单的。奥卡姆剃刀原理中指出,“如无必要,勿增实体。”本质上要考虑是谁简单,谁复杂,能否成熟这种复杂?

未来,如何做一个更适合时序数据库场景的产品?既然要判断一个产品,肯定要回归到场景。和其他数据库一样,时序数据库具备读和写两个场景,但是它的读和写都非常有特色,写的场景需要平稳高效,并且大部分数据是实时数据,读的场景有点查/最新值、查询、峰值检测,高级分析模型等。

整个场景是多种多样的,为了匹配这种需求,如何去设计产品?时序场景95-99%为写操作,所以大多数时序数据库使用类LSM树方式,基于B+树的MatrixDB写入性能是基于LSM/TSM的InfluxDB的几十倍,是国内友商的十几倍。

这一点在PG中文社区第三方评测中得到验证:在400列数的场景下,MatrixDB比InfluxDB快48.6倍,仍然非常强悍,是国产数据库的一个新亮点。

值得一提的是,理论上讲B+树为读而优化,LSM树为写而优化。原因是B+树随机io比较高,但是实际工程实现的时候,有很多手段来降低随机io,最大限度地平衡存储和计算,为了提升写的性能,譬如采用WAL、通过Buffer尽量避免随机IO,通过分区避免B+树太大等。而LSM引擎为了提升读的性能,需要内建B+树加速读性能,内建Bloomfilter加速读,创建倒排索引加速查询,使用WAL避免丢数据。所以最终效果如何还要看实际工程优化的情况。当然我们对比B+树和LSM的主要目的是说明企业产品优化有很多需要关注的点,而不是说MatrixDB只支持B+树。实际上MatrixDB支持多种存储引擎,包括基于B+树的Heap引擎,也有基于LSM变种的mars存储引擎。

我们认为最好的时序架构是超融合架构,这种架构把极简、极速留给客户。超融合架构的核心是在数据库中,通过极致的可插拔,实现不同的存储引擎,可以是行存引擎、列存引擎、内存引擎、LSM引擎等。它们之间是互相隔离,互相不会影响。

在未来的数据库里面,比较有生命力的是关系模型。关系模型不再是上世纪70年代纯粹的只支持简单数据类型的关系模型,现在的关系数据模型的字段可以支持复杂数据类型。做一个数据库极具挑战,不单单是做引擎,还要做周边大量的组件。而超融合数据库基于关系数据模型,通过可插拔存储实现一个数据库同时支持关系数据、时序数据、GIS数据、半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的All-in-One。

什么叫超融合数据库,从开发运维角度来看,它就相当于是关系库+时序库+分析库。以MatrixDB为例,不同的表可以使用不同的存储引擎,譬如总共200张表,180张表使用heap存储,用以处理关系数据的读写,20张表为时序表,用以存储时序数据的读写,他们之间还可以直接JOIN。

行列混存是在Partition内分数据块,在块内按照设备id、时间戳、温度和湿度维度以列式方式存储数据。

MatrixDB具有以下特性:

  • 关于时序数据的写入,支持顺序上报、乱序上报、延迟上报、异频上报、上报信号/指标动态增减、更新或删除、自动降采样、持续聚集等多种方式。

  • 写入的场景具备高性能、平稳持续、实时写入、数据正确性等特色。其中,95%以上操作是插入,且对性能敏感。平稳持续方面,没有明显的高低峰。实时写入方面,要求秒级写入。数据正确性方面,保证不错、不重、不丢,让开发人员聚焦业务,而不是数据处理。

  • 时序数据存储方面,存储效率/压缩比十分重要,好的时序数据库可以做到10:1左右,针对某些范式数据压缩比高达几十倍。支持针对数据类型进行优化,支持多种编码压缩算法,包括delta-delta、gorilla、RLE、lz4、zstd等,以达到压缩比和压缩速度的平衡。

  • 支持冷热数据分级存储,热数据、温数据、冷数据分层,最小化存储开销,具备自动分区管理功能,到了时间自动会执行相应的操作,无需人工干预。

  • 支持多样性数据类型,比如,字符串、数字、日期/时间、布尔类型等基本数据类型,以及数组、IP地址等复合数据类型,兼顾效率和schemaless的灵活性的KV数据类型,点、线、多边形等空间数据类型(和函数),XML/JSON 等半结构化类型,文本等非结构化数据类型。

  • 支持多样化的查询,包括单表的点查、明细、聚集、多维查询,多表的JOIN,支持10+表关联,以及子查询、窗口函数、Cube、CTE等高级分析。

  • 支持数据库内机器学习能力,在数据库内部,实现了60多种机器学习的算法,包括监督学习、无监督学习、统计分析、图计算等。

  • 支持数据库内建分析,比Spark快10倍以上。通过在数据库内执行Python/R/Java代码,避免移动海量数据,实现高效率灵活的数据分析。

  • 一个产品本身有很长的路要走,不仅是技术层面,还需要具备完善的开发工具和生态,实现开箱即用。MatrixDB支持各种流行IDE,包括IntelliJ、DataGrip、Dbeaver、Navicat等,可以和BI和可视化的产品进行对接,支持ETL/CDC,支持MQTT、OPC-UA、OPC-DA、MODBUS等IoT协议。

  • 作为一款企业级产品,MatrixDB具备稳定性、完备性,具备图形化部署,线性扩展,可以单机部署,也可以集群化部署,监控、报警以及可视化,在线扩容,不停机,不停业务,分布式备份恢复,资源管理,分钟级升级等功能。

总的来看,时序形态不是数据库,而是一种看待数据的视角,可以认为是一种时间维度的数据类型,终局是超融合时序数据库。

第一代是influxDB这样的仅支持时序的数据库。

第二代,TimescaleDB同时支持时序和关系数据。

第三代,MatrixDB超融合时序数据库,支持多模态数据,支持全场景查询,服务物联网海量数据监控、分析及存储的超融合时序数据库,解决过去关系型、时序型、分析型等不同类型数据库孤岛化问题。帮助企业解决当前技术栈复杂,开发运维及软硬件成本高,性能低等痛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