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缅甸果敢汉族——被遗忘的孩子

2015-12-15 泰国华人 正义果敢

失去家园的人们是最可怜的,做为一名定居在泰国三十余载的华人,我尤能体会漂泊异乡没有“根”的艰难与辛酸,当年追随果敢杨氏土司辗转来到泰国,一呆就是三十多个春秋,故乡竟自成了回不去的远方,当初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少年郎如今已垂垂老矣!故乡也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故梦。


2009年8月27日从故乡果敢大地上传来的枪炮声,将我从梦中惊醒。光阴荏苒,至今思绪难平,问苍天:我苦难的民族呀,你何时才会长大?你何时才不会与兄弟同胞互相残杀?你这个爹不疼妈不有的娃,何时才能学会自尊自爱,自强自立,不再让你的亲人牵挂?果敢呀,果敢!你可知道那一夜曾有多少人为你流下同情的泪滴!难道软弱的你永远只能成为强权争霸下的牺牲品和利益交换的供品吗?


果敢人民在同英殖民者和日本侵略军的斗争中曾做出过重大贡献,在争取民族利益抗争和禁毒事业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我曾以身为果敢民族而自豪,也曾因做为果敢人而自卑,那血液里流淌着的无法割舍的民族情感,让我对自己的民族爱恨交集。


1840年果敢土司杨国华被满清道光皇帝封为世袭果敢县令,首次正式确定了果敢的归属。1897年中英签订《续议缅甸条约》,果敢县被划归英属印度,属木邦土司管辖,于是,果敢的领土归属再次变更。1949年随着缅甸的独立,果敢的归属又一次发生改变,直至1962年中缅两国正式划界,将果敢划归缅甸,果敢族也因此由华夏民族的分支成为缅甸国家130多个少数民族之一。回顾果敢的历史,我不得不感叹,果敢是一个命运多舛的民族,就像是一个被父母遗弃的孩子。


1962年缅甸耐温政府发动排华活动期间,缅甸国内一律取消汉语和汉字,更不允许教授汉文,为了保存华夏民族优良传统,生活在果敢大地上的这群华夏儿女被迫接受“果敢族”的称谓,并将本地方言的汉语称为果敢语,使用的汉字称为果敢文,最终得以将中华文化在缅北高原传承。以中华文化为思维模式和行动指南的果敢民族,在内心深处一直将华夏民族的发源地中华神州视为自己永远坚挺的“大后方”,


身为一名侨居海外的华人,我多希望在自己的民族有难时去做点什么,可恨我财薄势单、人微言轻,只能暗自喟叹心有余而力不足。悲愤之余,唯有撰文抒发胸中愤懑,并寄望此文能唤起旅居世界各地的果敢人和海外华人的同情、关注与支持!让我们站在人道主义关怀的立场,各自奉献一份小小的力量,去帮助这个被母亲遗弃的孩子,让她不再任人欺凌!

作者:[一名定居泰国的果敢人]












 

“果敢”本是掸族语,“果”是九的意思,“敢”是人家的意思,即果敢某村最早居住九户汉民人家;果敢英文名为“Kokang”,译意为“居住在缅甸金三角的中国少数民族”;果敢人自己的解释是:“果”为果断,“敢”为勇敢,“果断而勇敢”就是果敢人对自己族名的宣示,意味着不屈服强权,更预示着未来岁月中的血腥杀戮和烽火硝烟。

  长期以来,国内及港澳台华人对果敢一直有三个疑问:
  1、他们究竟是不是我们中华民族同胞?
  2、他们有没有汉民族认同感和向心力?
  3、他们历史上做过对中国有利事情吗?

  这三个问题的答案是:
  1、他们是我们血脉相承、同宗同源、同文化的中华同胞;
  2、他们对中华民族、对祖国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和向心力;
  3、历史上,只要祖国有难,他们都会全力相助,无怨无悔。二战与中国远征军并肩作战抗击日本法西斯,汶川地震发动果敢全民捐助,民族之情,血浓于水!

  大明遗孤、独不蓄辫、大汉文化、遥思故国、身处异邦、不忘故土,三百年间以儒为本,尊孔奉孟,至今归属未定,泪窥华夏,思归祖国。

“葬我于高山兮,望我祖国;祖国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果敢无诗,只有对痴心不改的“我的中国心”,只有遗孤游子流不完的悲伤泪水……


猜你喜欢

【温馨提示】

关注正义果敢公众号CH-KOKANG:

回复:“历史消息”、“正义果敢”、“情系缅北”、“有奖征稿”、“我要捐助”、“联系方式”、“温馨提示”获取相关消息;

您看此文用 · 秒,转发只需1秒!

小编微信:ATIAN-HUA

投稿邮箱:chkokang@qq.com


阅读是一种修养,分享是一种美德!感恩关注!

觉得不错,请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