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克钦人本为炎黄子孙 源自景颇族

2016-01-01 莲子 正义果敢

缅北的高山密林和漫长的缅中印三国边境线,为克钦人提供了独特的生存土壤。缅甸内战仍在绵延,「缅甸政府军和克钦独立军双方,目前还没有就第7次和谈的时间和地点达成共识。」知情人介绍。在缅甸拥有地方武装的7个邦中,克钦邦面积第2大;在缅军隆隆的炮声中,克钦独立军在进行着顽抗这场战争不知何时是了。


缅甸克钦拉咱镇一名克钦老人正在晾晒药材,他家西北角的天空,一座小小教堂尖端的十字架清晰可见。摄影:莲子

  

16日,两名克钦独立军军人站在位于“崩热崩”哨卡的英国殖民遗址的断桓残壁前,经过半个世纪的风雨,古榕树的根枝已经穿透了墙体。摄影:莲子

  15日上午10时,克钦拉咱小镇阳光明媚、平静如常,克钦人生活依旧,一个瘦小的克钦新郎紧张地敲着新娘的闺房门,正在完成人生中重大的结婚仪式。让人忘记了距此十多英里之外,缅军和克钦军持续了8个多月的军事冲突。

  身材精干、皮肤黝黑、双目炯炯,是克钦人给记者的印象。他们中受过教育的人,大多擅长三种语言:英语、缅语和景颇语,少部分还精通汉语。据了解,克钦人中约有8成信仰基督教,少部分信仰天主教和原始宗教。

  宗教气息处处体现

  克钦脱离英国殖民统治已经65年了,但还保留了不少当年殖民文化的风习。克钦人的一天大多从早晨喝杯奶茶开始,他们还将苏格兰风笛、铜管等乐器融入到了自己的民族音乐之中。「拉咱难民接待站委员会」,就设置在一座英式法庭的旧址中。16日,在拉咱「崩热崩」哨卡,英国殖民者在100多年前建盖的建筑,只剩下了断垣残壁,一棵古榕树的根枝穿透了墙体,据了解,这里曾经是英国殖民者当年的弹药库。

  克钦闻不到战争的硝烟,却处处充满着宗教的气息,教堂和教会学校林立,进餐之前的为前线战士作的祈祷已经成为一种习惯。15日,一个克钦老人正在太阳下晾晒药材,他家西北角的天空,一座小小教堂尖端的十字架清晰可见,他家客厅正中的柱子上,挂着两张宗教印刷品,其中一张是诺亚方舟拯救人类的印刷版画。16日,在克钦独立军23旅的前线哨卡,旅长木贡推把自己的队伍能「化险为夷」归结为「上帝的保佑」。在「崩热崩」哨卡,一本小小的圣经放在一位年轻军医的床头,他告诉记者,「这是每名克钦士兵必备的护身符」。

  全民皆兵心盼和平

  克钦听不到枪炮声,却已全民皆兵,平静中透着紧张。军人随处可见,是拉咱的不同寻常之处。克钦军人一肩挎机枪、一肩挎景颇刀,有的颈上还系着一条大大的红领巾,据说这是前线军人的标志。路遇一个身背蔑萝的军人骑着摩托车风驰而过,记者举起相机捕捉下了这一镜头。有的军人则怀抱乳孩,尽显慈父之情。在拉咱河旁边的高尔夫球场,依然有人在挥杠击球,同时有持枪哨兵在高坡上了望。这一切,都会让人难以相信,他们正在经历一场残酷的内战。

  约6万难民流离失所,他们寄身狭小的难民营,空气混浊、缺衣少药、靠派发大米度日,有人疲惫、有人厌倦,有人绝望、有人哭泣,也有人神态自若、平静如水,记者发现他们秩序井然,5个孩子共用一张课桌,面对食物显得自尊而节制。13日下午,在拉咱「威寨得邦」难民营,一位拄着双拐的克钦男人向记者展示出他在战争中遭受的头部枪伤;另一侧,则有几个平民围坐在一起,急切地商讨着回家的路线,作为陷身战争灾难的无辜平民,他们说自己盼望和解、渴盼和平。


  克钦与景颇同根同源


  

十六日夜,克钦妇女麻约不紧不慢,在拉咱街头售卖自己手工制作的、克钦一种古老的传统小吃「莫砍腊」。摄影:莲子

  「克钦人与中国的景颇族同根同源,都是炎帝的子孙,在缅甸的人口超过150万,他们以景颇族为主体,还有小部分的傈僳族。」中国景颇民族学者李向前向记者介绍。据了解,全球景颇族约200万人,缅甸的克钦人,在印度被称为「新福」,越南称为「滇颇」,中国境内约有10余万、主要分布在云南德宏,国外在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美国等国有少量分布。

  为了追问景颇族从哪里来?李向前曾历时七年,四次跋涉,行程五六万里路,从青海湖至青藏高原,通过考察青海日月山、西藏邦达、陕西宝鸡、红山文化遗址、三星堆文化遗址等,他有了新的发现。

  「景颇人都知道自己的祖先是从日月山来的。」李向前说。2002年7月,李向前率寻根团来到了青海湖的东部,这里堆着石山,上方用白色石头垒起用甲骨文写着「日月山」三个字,与景颇族的「目瑙示栋」民族标志相脗合。

  「景颇族把炎帝称为『太阳王子』。」2004年,第2次寻根考察,在宝鸡的炎帝陵,除了了解到炎帝又称为太阳神、神农,李向前还发现了景颇族与华夏民族的种种联系──景颇族至今还保留着一些古老的药方,被称为「太阳药」,而炎帝恰恰是最早会使用草药的人;景颇族至今还保留着祭天神、地神,跳傩舞、面具舞、用纹身邪捻鬼等习俗。

  至此,李向前绘出了克钦人百转千回的迁徙路线,「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景颇族用长刀劈荆斩棘,开辟出了一条南迁之路;古代景颇族的先民,首先以西安宝鸡这一带为中心,然後开始往甘肃、青海、西藏、云南一带迁徙,一部分在云南德宏一带定居,一部分西迁至印度等地,一部分南迁至缅甸,成为今天的克钦人。」

  协议有名无实 埋下内战根源

  14日,在拉咱河边,一位20岁的克钦军校学员告诉记者,他是缅甸的印度人,又是印度的景颇族。「公元800年,克钦地区还曾由中国唐代南诏管辖,今天中国的景颇族、缅甸的克钦族、印度的克钦族原来是一个整体,後来的英国殖民统治造成了民族的分裂。」李向前补充道。据了解,至今,克钦贵族中还保留着大唐颁发的诏书。

  「元、明、清至民国初年,景颇部落群体还隶属於中国,至19世纪初英国人占领印度、缅甸後,20世纪20年代又进犯景颇部落,遇到了顽强的抵抗,通过近10年的战争并协以『和平演变』的方式,才征服了大部分景颇部落,并把这部分景颇人改称『克钦人』;1947年,英国殖民者撤出了缅甸;1960年,『中缅勘界谈判』让中缅两国达成共识,把包括克钦地区在内的中缅北段未定界地带,正式划给了缅甸。」

  「1947年2月12日,被昂山素姬的父亲、被称为缅甸国父的昂山将军的诚意所打动,克钦领导人在缅甸少数民族中带头,与掸、钦等民族头人,与缅甸政府签署了《彬龙协议》,其协议在该年9月24日通过的《缅甸联邦宪法》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其重点是『各个少数民族地区在国家政治中享有充分自治,并且各个少数民族地区人民享有民主国家公民所享有的各项权利和特权』;1947年7月19日,昂山将军被暗杀。」李向前认为,「《彬龙协议》有名无实,也是此次缅甸内战的根源之一。」

猜你喜欢

【温馨提示】

关注正义果敢公众号CH-KOKANG:

回复:“历史消息”、“正义果敢”、“情系缅北”、“有奖征稿”、“我要捐助”、“联系方式”、“温馨提示”获取相关消息;

您看此文用 · 秒,转发只需1秒!

小编微信:ATIAN-HUA

投稿邮箱:chkokang@qq.com


阅读是一种修养,分享是一种美德!感恩关注!

觉得不错,请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