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鲁中展讯】“墨韵乡情”高军法书画艺术展暨爱心助学捐赠仪式8号开展

2017-01-05 传媒书画

【请关注淄博广电传媒书画微信平台】




gāo   jūn  fǎ

高军法



 高军法,1962年出生于山东淄博。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五,六,七届理事,中国书协国际交流委员会委员,解放军书法创作院艺术委员会委员兼组联部主任,总参谋部书法创作院常务副院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客座教授,首届全国公安民警书法大赛评委,全军第四、五届书法展评委。1987年毕业于中国书画研究社高研班,后自修首都师范大学书法专业课程。书法从唐楷入手,后追研“二王”书风,广搜博取,师古不泥,碑帖兼容,渐成以涩笔求遒劲,以漫笔求灵动,润笔求隽秀的个人艺术风格。2002年,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在军事博物馆举办“高军法百屏书法”个展。近年来,创作的作品多次在由中国书协主办的国展、全军展览中入展获奖。出版有《百屏书法展览集》、行书《岳阳楼记》、《千字文》、《醉翁亭记》、《高军法墨迹》、《兰亭集序》等作品集。


 展览信息 


展览名称:

“墨韵乡情”高军法书画艺术展暨爱心助学捐赠仪式


开幕时间:

2017年1月8日上午9:30


展览地点:

淄博市广电书画院(淄博市张店区华光路52号广电大厦1楼)


主办单位:

中共淄博市委宣传部

中国书法家协会展览部 

山东省书法家协会

淄博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淄博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淄博市广播电视台


承办单位:

淄博市书法家协会

淄博市书画院

淄博市广电书画院


媒体支持:

中央电视台 、淄博电视台、淄博人民广播电台、 《鲁中网》、《淄博日报》、《淄博晚报》、《淄博周刊》、中华宽带网、大淄博论坛、传媒书画网、山东艺术收藏、海霞播报、张店电视台新媒体、中国山东网、旮旯论坛等




人本率真  书道自然

 -------高军法先生印象

周均忠

 钟繇云:“精思学书三十年,每见万类,皆画象也。”延伸一下钟繇的意思,所谓文者,亦画象也。我既非丹青妙手,亦非高贤大德,为中国书协理事、书画家高军法撰文,着实压力不小,唯恐画不像也。吾与他相识20载,若说对军法不熟悉,实在说不过去;若说不懂他,又哪来的20年肝胆相照的纯情友谊。于是,放下一切包袱,干脆实话实说,说到哪算哪吧。

印象之一:痴心求艺,勤奋执着。军法出身于山东淄博一个偏僻的山村,并没有书香门第作支撑,一路走来,着实不易。军法对书法的最初启蒙,来源于农村过年家家户户写春联,从比着葫芦画瓢为邻居写春联,到村里一位不识字的老大爷点头说:“这娃写的好!”一句不经意的鼓励,激发了一个贫困少年对书法的热爱,这点少的可怜的骄傲,如同星火,一烧就是40年,风雨无阻。在从艺这条路上,用我们军人的术语讲,有人是跑步前进,有人是起步前进,在我看来,军法先生纯属匍匐前进,一身土,一身泥,血汗交织,如琢如磨,最终化石为玉,破茧成碟。

军法是幸运的,说幸运是因穿上军装来到北京这个大都市。是部队这个大熔炉,让他眼界变得越来越开阔,使他懂得,书法写的好,不仅有娱人教化之用,亦有自我修炼自我提高之功。业余时间,当年轻的战友热情地邀他去打乒乓球、打篮球、打羽毛球、看电影的时候,他总是抿嘴致谢,回头便拿起毛笔,在自己收集的旧报纸上临帖练习,默默耕耘,不计寒暑。6平米的宿舍兼创作室,成为他与古人会的精神家园。在这里,他常常一夜无眠,翌日用凉水冲一下头,便投入新的工作。

一个人孤独的学习,常招来身边的非议,有人说他痴,有人甚至说他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更有甚者在众目睽睽之下,竟将一碗热粥泼在他的脸上,热血方刚的他眼泪在眼眶打着转把饭吃完后离开。他说:“不是怕他,也不是咱没有血性,假如当时任性回击,离开部队回到老家,哪还有那么多的旧报纸供你纵横,任你驰骋呢!”我想,因热爱因执着而受的委屈,不见得是伤疤,有时也许是奖状;粗饭褐衣并不可怕,没有追求才是真正的可怜。对待磨难的态度,决定了心胸的宽度,塑造了人生的高度。

印象之二:灵性率真,妙法自然。军法外表粗犷,是典型的山东汉子,亦有军人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但与其相处久了以后才知道,他其实是一个内心单纯,率直可爱,心地善良的人。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在生活中,他不拘小节,大大咧咧,从不和人争,从不和任何事计较。他日常的口头禅就是“是吗?”,那呆萌的样子,常常令人忍俊不禁,一句“是吗”,道出了他热爱生活,和对世界充满好奇的艺术天性。他说他这一辈子,唯一能令他计较的就是书法,就是绘画,在艺术的天地里,任何一个问题都能让他刨根问底半天而乐此不彼。

于右任说:“一切须顺乎自然,平时我虽也时时留意别人的字,如何写就会好看,但是,在动笔的时候,我绝不是迁就美观而违反自然。因为自然本身就是一种美。”欲书先散怀抱,天性率真的军法,似乎正暗合了于右任的书法自然观。我常与其开玩笑:“你是属于祖师爷赏饭吃的类型,对书法有与生俱来的灵性。”他却说:“不下工夫,哪来的功夫。”观军法作书,是件极其享受的事,如同观太极高手表演,舒缓有度,闪转腾挪,笔势起伏跌宕,散逸流畅,常有意想不到的神来之笔,字字之间,结体当中,皆左盼右顾,摇曳生姿,险中见奇,线条如弦,鼓荡有力,而又气韵内含。长期的临池,使其既能有效控制激情又能合理运用笔法,既令人激情昂扬,又不失规则法度,个性张扬又笔法纯熟,率真而又不失可爱,显然毛笔已成为他身体的一部分。其书空灵大气,碑帖结合,萧散神逸,笔笔皆活,观之令人有无尽的联想和无穷的回味。

赵孟頫题画诗云:“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为使书与画起到互相支撑滋溉的作用,近年来,军法又痴迷起山水画。蔡邕云:“书肇于自然。”我想,画亦然也。在学画的过程中,他常常在月夜之下观察树的影子,影者,树之魂也。近40年的书法功底,加上灵活的学习方法,令其画很快可观也。可观之处就在于,以书入画,笔笔皆写,笔笔生发也。军法常作巴掌大的小画,但咫尺之内,而瞻万里之遥;方寸之中,乃辨千寻之峻。其画风萧散淡远,神采自逸,观其画能让人静下来、淡下来,甚至慢下来。

印象之三:低调做事,为人至简。齐白石诗云:“茅屋雨声诗不恶,纸窗梅影画多妍。深山客少关门坐,老矣求闲笑乐天。”军法不爱热闹,也不爱争彩头,其现在的生活正应了齐白石诗中之意。他除了参加公益活动外,极少出门赶场子,业余时间几乎全部用来创作。有时出去做公益,也是常常躲开镜头,只管低头做事。身边的很多朋友,看到好多艺术家满世界搞展览,做宣传,就劝他做做宣传,以期提高知名度,他只会淡淡地说:“艺术家把活玩好就行了,字画自己会说话。”生活简单了,应酬少了,依旧是每天晚上10时准时休息,早上5时准时创作,静下心的他,有了更多对艺术思考的空间和时间。

军法无论从艺,还是生活,他常说:“哪有那么复杂,越简单越好。”偶有同道来访,或是粉丝索书,也会举杯小酌,不过是一盘花生,一盘鸡蛋炒香椿,同样会让他乐的手舞足蹈。出身农村的他,深知生活之艰难,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生活好了,有人劝他买辆好车,进出方便,他说:“车只是个代步工具,开奔驰、宝马并不一定就能赢得尊重,”现在,依旧骑着一辆100多元自行车的他,照旧忙的不亦乐乎。

印象之四:知恩感恩,为民书写。军法对简单而充满活力的生活非常感恩,他知道火热的军营不仅培养了他,还让他有幸遇到了恩师李铎,当年李铎的耳提面命,孜孜教诲,令其受益终生。所以,当身边的战友向其求教时,他也像当年李铎教他那样,耐心地辅导自己的学生,倾囊相授,倾力相帮。薪火相传,中国的文化永远不会死。在走边疆万里行的路上,在送文化到基层的路上,在去边关哨所的路上,文化的种子也在他的手中传播着。

成为书法家的军法,面对来京北漂的发小,没有丝毫嫌弃,他说:“我不会别的,只会写字,就给你写字吧。”在他的帮衬下,发小的小画店很快走上正轨,渐渐摆脱了贫困。当发小的爱人生病直至去世,他还是那句话:“我不会别的,只会写字,你就拿字去感谢人家医生吧”。此情此景,似乎又让人看到了当年那对相搀相扶砍柴的少年,变了的是时间,不变的是真情。近年来,只要身边的战友、朋友遇到困难,他总还是那句话:“我不会别的,只会写字,就给你写字吧。”

当年,军法是靠自己在山上石缝里捉蝎子凑学费供自己上学的,当他得知甘肃的一些小学生至今上不起学的时候,他仿佛又看到了当年的自己,二话没说,马上用稿费购买了校服、书包、文具、雨具,委托朋友送到了学校。他虽未与学生谋面,但他无言的爱,已在小学生接过爱心的瞬间肆意生长。望着家乡自己曾无数摔跤的泥泞山路,他购买了水泥,号召村民修起了一条平坦的马路。当听到邻居老大娘亲切地对他说:“五啊(军法排行老五),你出息了,但没忘本。”他心里清楚,这些年的辛勤付出,该有多值。



 高军法优秀作品欣赏




























淄博市广电书画院诚挚为您服务

创作研究、展览培训、企业联谊、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全媒体推介、艺术品销售和拍卖等欢迎致电:

18653332297/0533-6212207

邮箱:zbgdshy@163.com

地址:山东淄博市张店区华光路52号淄博广电大厦一楼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关注传媒书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