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方言碰上普通话
方言和普通话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古代的方言很多成为当代的普通话;当代的某些方言词语,经过一段时间会进入普通话。
例如“猫腻”指隐秘的或暧昧的事;这与动物本身的生活习性有关。在动物界,相对来说猫属于弱者。为了更好的隐藏自己的踪迹,把自己所排除的粪便,用爪子弄些泥土掩盖起来。又如“侃”是个时下颇为流行的单词,现代汉语词典对它解释如下:1.形容理直气壮,从容不迫。2.动词,用言语戏弄、调笑。3.动词,闲扯、聊天。4.名词,隐语、暗语。“侃大山”里的意思是第三种。
侃做为方言来说多流行于北京地区,但各地也都有各自侃的方式,各时代也都有各时代的说法。古代称之为“坐而讨道”,现在叫“研讨会”,心理学家称之为“心理治疗”,老百姓称之为“话疗”。东北人叫唠嗑,四川人叫龙门阵,上海人叫嘎塞吾,北京人叫侃大山。网络上叫聊,恋人间名谈,大学生称论,老农民呼谝。
上海的“盖浇饭、弄堂、瘪三、吃豆腐、龙眼、叉烧、煲仔、打工”等,例上海人称城市中无正当职业而以乞讨或盗窃为生的游民为“瘪三”。因为衣食住行是人们生活的基本需要,而“瘪三”的衣、食、住都无着落,三样都是“瘪”,唯“行”还可以靠一双脚到处流浪,“瘪三”之称即由此而来。它源自洋泾浜式的上海话,瘪三:在英语里乞讨说begfor,洋泾浜语说beg sir,于是乞丐逐渐被称为“瘪三”。如“伐开心”,为上海一带吴语方言“勿开心”的音译,意思是不开心。形容一个人心情不高兴,在人面前撒娇发嗲,求安慰。也是吴语上海话中不开心的音译。
香港的“按揭、的士、理念(观念、想法)、发廊、反弹、唐装、搞笑、媒体、钟点工”等。例如“无厘头”,新华新词语词典此词目和释义为:故意将一些毫无联系的事物现象等进行莫名其妙组合串联或歪曲,以达到搞笑或讽刺目的的方式。“无厘头”是粤方言,本应写作“无来头”,因粤方言“来”字与“厘”字读音相近,故写作“无厘头”。指一个人的言行毫无意义,莫名其妙。
方言语词是各地社会文化、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许多的方言语词融入共同语中,被共同语所吸收,成为共同语的一部分。
方言中有着大量的文化内涵,涉及方方面面,很有特殊的价值,其中有些是有时间性的、稍纵即逝的,能用文字或音像捕捉住,就能保持其生命力,大家都应该做有心人,抢救和保存活的方言材料。
注:图文来自网络,侵删。
文章来源:乡音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