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典藏|怀集(标话)调查手记

杨璧菀 语宝 2021-12-26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x0524jwoh3y&width=500&height=375&auto=0

“广东标话怀集方言文化典藏”的项目是2013年立项的,但实际上,我从2008年暑假为写标话的毕业论文《标话语音研究》开始下乡调查,所有的工作都是围绕标话进行的。有一些与标话调查有关的人和事,需要在这里说一说。

访问最早调查标话的语言学专家

1986年6月,怀集县人民政府向广东省人民政府提交了《关于请求鉴别我县“豹话”地区民族成分的报告》,现将报告的有关内容摘录如下:

“豹话”集团地区主要分布在我县的西南部,即位于怀集与封开交界的忠谠山的周围,如永固、诗洞、桥头、大岗和梁村等五个区共六十五个乡,十四万余人。“豹话”集团有共同的民族语言。他们虽然在汉族地区长期杂居生活中渗透和吸收了一部分汉语成分,但“豹话”的基底没有变,与汉族语言差距很大,无法相通。例如:父亲,豹话称“翁阻”,哥哥叫“阿章”,吃饭叫“记沟”,水牛叫“华下切”等等,这些语言是无法用文字来表达的。

于是,198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受广东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和广东省民族研究所的委托,派遣梁敏、张均如先生到怀集调查“豹话”。1986年7月他们写出《广东省怀集县诗洞永固等地语言调查工作汇报》。后来在怀集县民宗局存的档案里,我看到了他们抄得整整齐齐的手稿。

梁敏、张均如先生标话调查的手稿(一)

梁敏、张均如先生标话调查的手稿(二)

他们肯定“豹话”是壮侗语族中的一个语言,似乎跟壮语更近一些,但这只是一个初步印象,还需要作进一步的比较研究。后来,由于“豹话”这个名称不雅,带有歧视民族语言的色彩,因此,1987年开始用“标话”作为统称。后来他们更明确指出:“标语属于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一种独立的少数民族语言。”他们的研究成果《标话研究》、《侗台语族概论》是我论文写作的重要参考书。

2009年我专门去拜访了梁敏、张均如老师。当我介绍我是怀集人,研究标话的时候,张均如老师一下子就说出了他们那时候调查诗洞标话的发音人徐大兴的名字。他们鼓励我趁年轻的时候多做调查,语法也要调查,要做全面完整的调查。

访问植广培老支书,了解1983年诗洞的民族问题考察工作

2008年暑假,我去教育局开了介绍信,带着介绍信找到了诗洞镇教办主任植育贤,植主任带我拜访了植广培老支书。植主任说,找到广培老支书,就可以了解诗洞文化等各方面的事情。广培支书拿出1983年诗洞民族考察材料的手稿和录音带等给我看。手稿用方格稿纸抄写得整整齐齐。我把手稿用相机拍下来了,但拍得不是很清楚。

我向植主任借了一台录音机,播放当年录制的磁带,然后用录音软件转录到我的电脑里。录音带的内容有《诗洞语言词语选录》、《诗洞话会话》、《哭嫁歌》和《白事歌》等录音。《诗洞语言词语选录》选了124个词语(包括少量短语),例如“我、你、他、人、男人、女人、老人、大人、小孩、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等,这些选录的词语大部分是民族固有词,是与普通话、广州话说法不同的。当年的录音里面,有一个女的先说普通话词语,后面有一个男的说诗洞话。如女的用普通话说“天”,男的用诗洞话说[mɐn55 ]。这个[mɐn55 ]就不是汉语的成分,而是少数民族语言的成分。这种做法非常科学,因此,我们很幸运能听到30多年前诗洞人说话的声音。

2013年暑假,我们又请广培支书讲述当年诗洞民族考察的情况,并用摄录机录了下来。1983年7月至8月,以诗洞镇的老师为核心,各界人士联合,组成了一个诗洞民族问题考察小组。考察小组发动各村人们捐款,共得143.7元。并派植育坚、黄中源、植恒生三人到广西梧州、桂林、衡阳、广州、肇庆等地查阅资料,了解壮族等少数民族的情况。然后集体撰写了要求上级派出专家进行诗洞民族识别的申请材料,还录制了诗洞话词语、歌谣的录音带,并提供了一些服饰的照片等实物,最后把材料送到怀集县和肇庆地区政府,向上级反映情况。30多年募捐人员的具体名单和金额,调查的车票、住宿票,成员聚餐购买的大米、切粉、猪肉等款项支出证明的纸条等,广培支书都整齐地保存着。当时,大部分人捐的金额都不大,都是2毛、5毛、1元等,但在当年物质缺乏的年代,人们能省吃俭用,捐出这些钱做这样的公益事业,也算是非常难得的了。后来我们与广培支书夫妇合照,并把所有的手稿、照片和当年的收据、发票等材料全部用单反相机拍了下来。 

2015年,我们在肇庆市端州区见到了植广培支书的大儿子植育杰,30多年前,他还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如今已经年老退休。他回忆起当年到广西、湖南、广州、肇庆等地访问、查阅资料的情景,还记得到某地方有某某人相助,感到时光流逝,有些感慨。

诗洞文化传播中心

2012年6月,在中山一厨具公司任经理的诗洞仁和人林玉达在网上看了我发表的标话论文后,设法联系到我,他说他们几个诗洞人2012年3月3日在中国原创音乐基地5SING.COM 注册了一个诗洞文化传播中心歌曲发布网,他们用诗洞话填词、翻唱一些流行歌,目前已发布了多首诗洞话歌曲,如《婆娟饮杯》(兄弟喝杯)、《我来自诗洞》、《者纸诗洞伦》(我是诗洞人)等。这些歌曲抒发了诗洞外出打工仔浓浓的思乡之情,在诗洞人们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人们纷纷下载诗洞话歌曲作为自己的手机铃声,老少皆宜的诗洞话歌曲在诗洞大街小巷、村头巷尾流传。我很感动,难得有这样的当地热心人士。标话是处在粤方言包围中的一种濒危语言,如果当地人不愿意使用它的话,只会加速它的消亡。标话语言文化的传播利于乡情、族情、亲情的联系,而乡情、族情、亲情又促进了标话语言文化的传播。

后来,刚好我要去澳门调查“哪咤诞”的活动,于是我们约定在中山见面,见到了同在中山工作的植德富厂长、龙逸泉等人。后来他们创立了“诗洞文化传播中心”,建立了网站(http://www.sd0758.com/)。

2013年春节,大年初三,诗洞文化传播中心联合诗洞镇人民政府,成功举办“唱响诗洞”2013年首届诗洞春节文艺歌会,我作为标话研究专家被邀请出席歌会。林玉达、植德富、梁文相、龙逸泉等人策划筹办了这次歌会。我建议歌会全场用诗洞话主持和演出,而且要突出诗洞传统文化。林玉达动员了他的妹妹林凤美(小名河妹)和同村的姐妹林火金、麦八姼唱诗洞出嫁歌。于是,就有了三位农村中年妇女第一次登上舞台演唱出嫁歌的一幕。

同时在歌会上,植德富组织自己的叔伯兄弟、儿女等人一起演出了采茶调《贺喜戏·正月采茶》。后来,正月十二,为了配合我们的典藏摄录工作,他又专门组织亲朋好友在六龙村他亲戚新居入火的现场演绎了一出传统的贺喜戏。他亲自上阵表演舞狮子,他的儿子和女儿穿上传统服装表演,他的叔伯兄弟敲锣打鼓,吹弹拉唱。十多人的努力终于让这个失传三十多年的贺新居习俗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复原。

六龙村新居入火唱贺喜戏

2013年6月22日,林玉达、植德富、梁文相和我等人去探访了迁居到广西贺州芳林、桥头、大盘、桂山等村的诗洞人。其中桂山麦氏已在贺州繁衍了11代人。他们在村里、家里仍说诗洞话,把诗洞的居住地叫做“略=个=”(旧屋),把贺州的居住地称为“略=幼=”(新屋)。林玉达深受感动,于是就有了这首诗洞话歌曲《流水长桂花香》,记录了这个事情。

因此,可以说,标话典藏的很多摄录活动都是在诗洞文化传播中心的协助下开展的。

录制诗洞出嫁歌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诗洞镇尚有结婚唱出嫁歌的习俗,本地叫做“吟书”,“吟”指唱。“书”指出嫁歌。

从2012年开始,在林玉达经理和植德富厂长的协助下,我们在诗洞镇寻找能唱出嫁歌的妇女,大部分妇女只能唱几首或几句。例如有位演唱者龙珍英,60多岁,只唱了几首完整的,其他的就不记得歌词,唱不下去了。林经理想起自己的妹妹林凤美会唱出嫁歌,她在中山打工。2012年12月,我就到中山请她演唱。45岁的林凤美自称隔了十几二十年都没有开口唱过出嫁歌了,我们就让她能唱多少首就唱多少首,全部用高清摄录机录下来。她一边回忆一边唱,共唱了两天。2013年春节,我住在林玉达老家,请林凤美逐句翻译她所唱的出嫁歌,整理成文本以后,又请她重新唱了一次,但时值春节,周围环境比较吵,录音不理想。2015年8月,标话方言文化典藏项目录像,就请她在贺州学院录音棚重新唱,唱了一天半,但穿的是短袖T恤,服装不够正式。2015年9月,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标话项目录像,又请她在贺州学院演播厅唱了一次,穿上大襟衫,系上红头绳演唱。这次唱了一天半。

我们根据林凤美演唱的录像转写成的出嫁歌共36首,有一万八千多字,内容比较全面,比较完整,基本能够反映诗洞出嫁歌的全貌,有很高的文化价值,是诗洞传统文化精华的集中体现。用专业声卡和话筒录制的高质量的wav格式的音频材料总计有3个多小时,有1021MB,MTS格式的高清视频有近24G。她没有看歌本,所有的歌词都在她的心里。我一边看着以前翻译的歌本,一边听她唱,基本上没有差错。我惊叹她的才华和超凡的记忆力。

据林凤美回忆,村里女孩差不多要嫁了,都需要学“吟书”,要去伴新娘。她十四五岁的时候就开始去伴新娘,唱出嫁歌。她一共伴了十几、二十个新娘。有一次,她去伴的时候,整个村子有二十多个姑娘来伴新娘。别人“吟书”,自己也是跟着哼唱,没有人专门来教,自己不会写字,也没有书看,别人这样唱,自己也跟着唱。哪家的女孩要嫁了,就要铺很大的床,一间房不够,就铺几间房。有的大村,姑娘多,二三十个女孩“孖睏并排在一起睡觉”,睡不下就在隔壁房间睡。结婚前一个月或十多天,姐妹们就来新娘家里,跟新娘一起学习唱出嫁歌。结婚前一个傍晚开始正式唱,第二天从早上开始唱,一直唱到把新娘送到男方。很多亲戚来看,很热闹。很多人说,即使不去喝酒也好,也要去听新娘“吟书”。据诗洞当地人林玉达、龙之泉介绍,听新娘唱出嫁歌,不只是看热闹,很多男人也会被新娘的唱词感动,听得直掉眼泪。

诗洞出嫁歌朴实无华,言辞恳切,感人肺腑。有一首前两句是这样唱的:“阿妈啊,你女上身十个月啊,十庄=十脊十三年啊唉。”上身:有身孕,怀胎。庄=[tsɔŋ55 ]:路。脊:山脊。母亲怀胎十月,生下小孩以后,如果孩子没有人照顾,农村里下田上山干各种农活都要背着孩子。这首歌是说母亲养育女儿辛苦,女儿却要远嫁他乡,不能“念恩”,回报母亲。前两次录像她都有意避开这一首不唱,后两次录像因为我们说要最完整的版本,一定要她唱。她唱起这一首时仍然泣不成声,无法唱下去,中断了两次。而让她讲述当年唱出嫁歌的情景时,说到拉婆拉新娘去梳头时,则呵呵笑得很开心,还几次用了[sy231]有趣,好玩,让人高兴这个词来形容。可见,出嫁歌是她脑海里美好的回忆。

寻访南歌歌手,录制南歌

“南歌”是当地的一种山歌。以前人们常在农历八月十五前后对唱南歌,连续唱几天几夜。2009年7月,我们在永固龙田发现了梁育英收藏的永固民歌手抄本,于是拿到怀集县文化馆复印进行保存,并进行永固民歌的录入整理和研究工作。2013年春节,我们在诗洞寻找唱南歌的人,在与封开交界的村子里找到了一本南歌歌本。但是收藏歌本的老人家说时隔几十年了,他自己已经不会唱了。2013年3月,我们访问了老歌手梁育英,并在永固镇文化站站长黄宗俭的协助下,在永固龙田找到会唱南歌的两位歌手梁蕃锋和何应福,录制了一些南歌。后来,我们翻译了这些南歌,并把加了字幕的视频刻录出来送给歌手和文化站。 

唱永固南歌

可见,标话语言文化的传播需要社会各界的努力,语言学工作者不仅要关心学术领域,还要关心民间文化领域,密切联系当地知识分子、有识之士,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促进地方语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扫一扫购买“中国语言文化典藏”

敬请期待其他卷次上市!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