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让你走得远,方言让你记住家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b1341z0969t&width=500&height=375&auto=0
杭州814路公交车“三语报站”
采用方言报站又吵起来了。
据媒体报道,杭州814路公交车试行“三语报站”——在原来普通话、英语的基础上加上了杭州话报站,引发网友讨论。部分网友认为,方言报站弘扬了地域文化;反对意见认为,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今天,方言报站是一种倒退,加深了地域歧视。
普通话和方言之间的关系是个常谈常新的话题。一般来说,普通话和方言的分工有一种理想的状态,即方言用于日常生活尤其是家庭生活,而普通话用于教育、行政、媒体、窗口行业等领域,两者划然而治。人们乐于见到这种理想状态最终实现,但语言生活的发展过程并不会按照教科书来展开,它会沿着自身的逻辑去经历种种复杂的状况。
越来越多的人们发现自己更喜欢在家庭中跟孩子说普通话,与此同时,方言文化却进了校园,方言节目也不时在电视上出现,方言服务更是成了一些窗口行业的便民措施。这些事实告诉我们,普通话和方言的关系在坚持基本社会功能分野的基础上,正在逐渐超越旧有模式,从简单共存走向了深度互动。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普通话和方言两者互相试探边界,使其功能界线发生一定的震荡,居家过日子说起了普通话,公交车报站和电视节目说起了方言,也完全可以视作一种有意义的尝试。
之所以说有意义,是因为这种深度互动会形成一种优化语言格局的张力,将普通话和方言的关系导向一种真正理性的理想状态。所谓理性的理想状态,指的是普通话和方言两者的生存都能得到自觉的语言意识的支撑,使得两者既能有力地维护自身的生存空间,又不会挤占对方的生存空间,从而实现两者之间比较清晰的功能划分。在普通话推广取得初步成果的时候,普通话和方言的关系也许曾经出现过相对理想的状态,不过那是因为彼时普通话力量尚未强大,无法挤占方言的生存空间。这种状态只是暂时的,平衡很快会被打破,因为普通话背后有强大的国家意识的支撑,其力量的持续强大是不可阻挡的,方言空间的边界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程度上被普通话突破,几乎是不能避免的事情。
幸运的是,方言背后的文化意识在近年来呈现出逐渐勃发的态势,这使得普通话和方言之间形成了张力,维护了方言的生存空间。方言在某些领域试探普通话空间的边界,不宜简单归因于便民这一动机。在交通发达、信息通畅、资源共享的今天,不同地域间的同质化发展引起了不少人的焦虑,不同地方的人们越来越希望找到一个符号来表明“我就是我”,而方言恰恰就是地域文化认同的最为天然也最为有力的工具。方言背后的文化意识与普通话背后的国家意识一道,维护了多言社会的平衡稳健发展,避免了方言生存空间被普通话无限制地挤占。
那么,普通话和方言相互试探边界的态势会长期延续甚至发展下去吗?未必会。目前这种在家庭日常生活中学说普通话,在学校学习方言文化的情形,听上去多少有些颠倒,且学习的效率和效果一般不会太高。当方言背后的文化意识深入人心之后,当人们乐于在家庭日常生活中大大方方地使用方言之时,普通话和方言的关系便趋近于真正理性的理想状态,一切的试探也就不复有必要了。
(作者系北京语言大学中国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广州、香港:普通话、粤语和英语。
台湾:“国语”、闽南话、客家话、英语。
你知道哪些地方的公共交通系统使用多语多言播报的吗?快快留言吧!
延伸阅读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网站
视频来源:秒拍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