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浦东机场爆炸案情扑朔 四大疑团待解

2016-06-14 清风明月逍遥客

6月12日14时26分许,浦东机场T2航站楼国际出发C岛值机柜台发生爆燃案。一男子用啤酒瓶自制的爆炸物丢至值机柜台前,爆燃后再用匕首割喉,现场有4人受伤。从网上传播的视频中可以看到,爆炸时红光一闪,人群立即四处逃避,稍后出现救护车到候机楼前,特警封锁现场等。 

截止6月13日14时26分,24小时已经过去,对于浦东机场爆炸案政府相关部门没有向对公众给予太多的信息披露,诸多疑团仍然待解。


媒体报道中,都没有显示可靠的可信的有关嫌疑人的任何细节信息,也没有提到他的动机。爆炸案的神秘性凸显,案情变得扑朔迷离。无论怎样,国内外的媒体受众都有兴趣想知道,关于浦东机场爆炸案中未知的几个谜团的真实答案是什么。

谜之一:嫌疑人身份?

由于没有公开案情具体的相关信息,究竟是谁策划、实施了这场爆炸,目前还不得而知。关于犯罪嫌疑人的身份,网络上流传最多的版本是——“黑车司机”。

港媒东网称,有网民在微博爆料,疑犯为一名“黑车司机”,日前在机场接客时被执法人员抓获,疑因对处罚结果不满,因而产生报复社会的念头,12日带同自制爆炸物,“扔了鞭炮到办票柜枱,随后自己用刀抹了自己脖子”。此类说法,逻辑上就站不住叫很难让人信服。

但媒体,特别是外国主流媒体将嫌疑人的身份指向了对社会不满的“复仇者”。持有类似观点的媒体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一个人名“冀中星”。山东伤残访民冀中星在2013年7月,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制造了一起个人自制爆炸物爆炸案,目的是使其被广东东莞治安队员殴打致残而上访多年未果的诉求引起社会关注。他后来因爆炸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六年。

由于尚未将这起爆炸事件定性为恐怖袭击,人们乐意按普通刑事案件去猜想整个案情的始末。

谜之二:实施爆炸的动机与目的——为何选择机场?

最简单的逻辑关系,爆炸实施者想达到什么目的,为什么这么做?

机场作为人群集中地,且在中国,能够乘坐飞机的还属于中产及以上的社会阶层,选择机场做为爆炸地点,作案者的考量点在哪,这些都是未解之谜。

嫌疑人的身份究竟是“黑车司机”或者“多年访民”,还是有可能“恐怖袭击”,民众在等一个肯定性的权威解答。

浦东机场爆炸发生后,有网友提出,未来中国在公共场所爆炸的行为会不会经常性出现?

假设是“冀中星式爆炸”,不难推测,未来中国社会很可能会频繁发生类似事件。在公民遭遇社会不公正待遇时,社会现有机制起不到对民众情绪的“排解阀”作用时,极端手段和极端事件就不可能避免出现。

将浦东机场爆炸案看作是一起孤立的偶然事件,还是看作一个连环事件的其中一环,美剧《国土安全》中的各种阴谋论的情节会在大陆网友中脑补出现,在没有真正的权威答案出现之前,只能是越想越可怕。

谜之三:中国大陆机场安检有效么?

目前从公布的信息看,爆炸物是“鞭炮”和“玻璃瓶”。事件发生后,网友质疑,“机场安检连个打火机都不会带进去,怎么会把鞭炮带进去的?”

此次爆炸案由于没有相关部门回答媒体的发问,致使网友只能在社交媒体上发表自己的困惑——机场的安检是自己平时看上去的那么严格么?

谜之四:沉默的大多数?

爆炸案通过社交媒体传播后,网民反应剧烈,在各类标题党的作用下,“机场作为公共场所,能否保障民众的安全”自然是个热门话题。这不是第一起中国机场出现安全疏漏的事件,但会不会再次出现,民众的各种担忧只能在社交媒体的讨论中出现。

与以往类似突发公共事件一样,媒体公开报道对爆炸案的表述保持一贯的宣传作风,稿件一律以新华社通稿为准,根本无法解答的案件中涉及的上述疑团,这一切的背后是中国人习惯养成的定势——做一个“沉默的大多数”的一分子。

但在社交媒体上,民众的讨论热情持续不断,毕竟每个人都会到公共场合中去,类似机场这样的人群密集场所,安全性没有保障是件很恐怖的事情。

爆炸案的发生是源于中国民众间的戾气太重——黑色司机的报复;或是类似“访民冀中星”的自杀式维权,还是另有其他动机和企图才使用爆炸手段,事发24小时之后,网民的各种疑惑只能存在继续下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