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邓小平谈中国为何未变成今日之朝鲜

2017-02-21 清风明月逍遥客

近日,金正恩的大哥金正男被刺杀,再次加深了朝鲜在多数中国人心中的可怖形象。尽管今天的朝鲜有可能正在进行朝鲜版的改革开放,但在多数人眼里,朝鲜依旧是一个封闭的极左国度,类似于文革前的中国。


那么,同样是受苏联社会主义影响的国家,为何中国能够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此处暂时抛开各种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不谈,一个非常关键的原因是当时主导中国历史进程的是邓小平而非他人。

邓小平为什么要并能够推动“改革开放”?

一切还要回到人本身,即邓小平是一个怎样的人。了解了邓小平这个人,我们也就可以基本上清楚他推动“改革开放”的原因。

1904年邓小平出生在四川广安,1920年刚刚16岁的邓小平,像那个时代不少有志青年一样,怀着救国的理想,踏上了法国的土地,开始了艰辛的海外勤工俭学生涯。6年多的海外生活经历让他了解了世界,形成了国际化的思想视野,这为他后来推动“改革开放”打下了内在的思维基础。

可以说“身怀理想,世界视野”是邓小平身上的突出特质,正是这两种特质推动着邓小平一步步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身怀理想赋予了邓小平不断前行的动力和使命感,他在“文革”十年动乱中三落三起,支撑他的一个想法就是“为人民做点事”。这点可以说是那个时代不少政治家的共同特质。比如,当时的胡耀邦、万里等人,莫不如此。他们都是自小怀有救国理想,有着今天人们普遍欠缺的理想主义情怀,所以到了老年,还是坚持想为国家做一点事情。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中国穷了几千年了,不能再穷了。”正是这种对国家的使命感让邓小平始终思考着:中国要走怎样的发展之路?当然光有理想不能成事,还必须有对现实、对世界、对人类发展情势的清醒认识。而这,正是邓小平的强项,他从青少年时代就形成了国际化的发展眼光。

1974年邓小平再起,成为中国副总理。这一年影响邓小平也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一件大事是,邓小平率领中国代表团参加了联合国第六届特别会议。时隔47年后他再次站到了西方资本主义大国的土地上,再次看到西方世界的“发达”,看到了人类文明的最高发展水平。这不能不对务实而理想的邓小平带来冲击。

回国后,邓小平开始整顿中国经济,正如邓小平所说,“那时的改革,用的名称是整顿,强调把经济搞上去,首先是恢复生产秩序。凡是这样做的地方都见效。”但可惜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整顿未能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但作为中国改革的先声,1975年的整顿对于开启人们的改革思路功不可没。

此后,邓小平又多次出国,睁眼看世界。1975年5月12日至17日,邓小平以副总理身份对法国进行正式访问,这是中国领导人首次正式访问西方大国。“文革”后,邓小平出访更加密集。1978年10月22日至29日,邓小平对日本进行正式友好访问。一周后的1978年11月5日至14日,邓小平又先后访问了泰国、马来西亚和新加坡。

毫无疑问,这些出访让邓小平看到东亚国家30年的发展成果。其中对邓小平影响最大的应该是对日本和新加坡的访问,因为当时的日本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基本上实现了赶超西方的目标。而以华人为主体的新加坡经过十几年的独立发展,也已经初步实现繁荣,这不能不对邓小平带来警醒。

中国该如何发展?邓小平确实在反思,他说“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怎么学习呢?自然是改弦易辙,调整国家的发展方向。

阶级斗争不可能让中国繁荣富强,历史已经给出了答案。十年文革动乱后,中国百业凋敝,人心思变。经过近30年的斗乱发展,中国成了当时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人们不仅身体上吃不饱,精神上也极度疲惫,混乱不堪,同时还有上千万知青在农村挣扎,找不到出路。这种社会危机为邓小平的变革提供了极大的合法性。国家需要变革,人心期待变革。邓小平顺应时代的要求,用行动做出了回答。

可以说,正是邓小平一直以来保存的良知和担当,让他虽历经政治起伏,却能正视过往路线错误,寻求改革之路。而这个时候,再加上他在党内积累起来的雄厚根基和多年革命历练出来的实干性格,才让中国走上改革开放之路,而不是像当时朝鲜那样继续坚持封闭的极左路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