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汪精卫与陈璧君,人生的命运被妻子改变

2017-05-02 清风明月逍遥客

汪精卫在中国历史上,因其汉奸生涯被长期完全否定。事实上,他在辛亥革命以及国民党建立过程中具有不可抹杀的功绩,曾成为万民景仰的英雄。而他与陈璧君的感情与他跌宕起伏的政治生活息息相关,谱写了一段另类的爱情故事。

汪精卫原名叫汪兆铭,字季新,精卫是笔名。汪家祖籍浙江,汪精卫本人出生在广东佛山,是家中的第十个孩子。汪精卫的父亲在广东充当幕僚,说起来是仕宦人家,其实家境不算太好。汪精卫的父母在他十三四岁时相继去世,他跟着同父异母的长兄汪兆镛生活。汪兆镛中过举人,是个老派的道学家,对汪精卫管教极严。这种拘束的家庭环境,铸造了汪精卫懦弱自卑、优柔寡断的性格。

汪精卫天资甚高,5岁入私塾,18岁时参加广州府试得头名秀才。后因家境困窘,到广东水师提督李准家中当老师,这段在大官僚家当私塾老师的经历很艰难,更加剧了他驯顺懦弱的性格。

所谓性格决定命运,汪精卫后来成为大汉奸,性格起了一定的作用。

1904年,汪精卫考上留日官费生,赴日留学。1905年,孙中山自欧洲入日本创立同盟会,汪精卫慕名前往,被孙中山的演讲所吸引,当下决定跟随孙中山革命,并且成为早期同盟会中最年轻的骨干,还是同盟会章程的起草人。

1907年夏天,汪精卫来到马来亚槟城,传播革命思想,发动华侨,为国内武装起义筹备款项。在这里遇到了陈璧君。

陈璧君,原名冰如,乳名环,祖籍广东,1891年11月6日出生在马来亚槟榔屿乔治市,其父陈耕基是当地有名的华商,人称“陈百万”。陈璧君是家中长女,因为生得较胖,人称“肥环”。由于家境优越,陈璧君接受的是中英文教育,她对自己的描述是:“绝对清洁,但不齐整。爱好天然,不事装饰,除去爽身粉外,一生未涂过脂粉。不会唱歌,不会跳舞,好听优美的音乐,但是不懂。好看新、旧、中、外的画,但自己一条直线都画不出来。”陈璧君的父亲陈耕基虽然也对国内革命出钱出力,但对政治较为超然,其母卫月朗却性格直爽,识大体,明大义。陈璧君有乃母风范,有主见,有胆魄,比一般女生更有思想和决断力。

汪精卫来到槟城后,便在华侨俱乐部小兰亭设台演讲。汪精卫是革命党中有名的才子加美男子,口才非常了得。有人说汪精卫的演说,“不但能把死人说活,而且能把活人说死。”胡适就说过,他若是女人就一定要嫁汪精卫。陈璧君早就在报纸杂志上见识过汪精卫的文采,如今见汪精卫果然如传说中一表人才,立刻一见倾心。在陈璧君这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心中,已经悄悄燃起了爱情的圣火。从此,陈璧君就成了汪精卫的忠实听众,每讲必到。时年,陈璧君16岁,汪精卫24岁。

一个偶然的机会,陈璧君在当地同盟会会长吴世荣家中正式结识了汪精卫。由于不敢贸然表达自己的爱情,陈璧君只好处处表示亲近,闲暇时陪同汪精卫四处游览名胜。在近距离的交往中,陈璧君更为汪精卫严肃的生活作风所倾倒。

当时的年轻革命家中,不少人嫖妓赌博酗酒,汪精卫却像个清教徒,被人称为“道学先生”。汪精卫认为,“革命家生活无着落,生命无保证,革命家结婚必然陷妻子于不幸之中,让自己所爱之人一生不幸是最大的罪过。”他还发誓:“革命不成功就不结婚。”汪精卫越说不结婚,陈璧君反而越爱汪精卫。

在汪精卫的吸引下,陈璧君毅然加入了同盟会,成为同盟会中年龄最小的会员。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后,陈璧君终于鼓足勇气向汪精卫吐露了爱慕之情,结果却遭遇了冷处理。

当时陈璧君和汪精卫的个人情况也有些复杂。一方面,陈璧君已和表兄梁宇皋定了亲。另一方面,汪精卫本人在家乡有一位有名无实的妻子刘氏,这桩婚事是汪精卫早年订下的。后来,他长年奔波在外,怕连累刘氏,于是写信回去表示要解除婚约,不想刘氏是个烈性女子,对夫君忠贞不渝,拒绝离婚,因此这段婚姻一直悬而未决。

总之,内因加外因,汪精卫拒绝了陈璧君的求爱。汪精卫在槟城活动数日后,即行离去。留下陈璧君一人坐卧不安,茶饭不思。天性执拗的她,不管汪精卫愿不愿意,一心要嫁汪郎。其父闻讯后,严厉斥责,认为“千金女绝不可下嫁亡命徒”,母亲虽然同情女儿,但也无可奈何。

1908年初,汪精卫到新加坡为同盟会主办的《中兴日报》撰稿,孙中山也化名“南洋小学生”,亲自撰文参加论战。在这里,汪精卫的追求者依然络绎不绝。据说某天有一位浓妆艳抹的女郎去找汪精卫,汪从楼梯口向下一看,见该女郎艳丽过甚,面红耳赤,不敢下楼,急忙躲开,该女郎只好怅然而返。此事不知怎么被陈璧君知道了,一股无名的妒火烧得这个少女坐卧不安。当时正值暑假期间,她就一再鼓动母亲卫月朗同去新加坡。在新加坡,陈璧君母女俩受到孙中山的热情接待,年过半百的卫月朗亲睹了一代伟人的风采,亲耳聆听三民主义主张和创建共和的远景描绘,心驰神往,似乎全然忘记了到新加坡来的初衷,毅然决然地加入同盟会。

在狮城,陈璧君求爱的希望再次落空,不过,她并没气馁,暗下决心,要以实际行动赢得这位英俊革命家的爱心。

1909年,革命形势急转直下,革命党人组织的六次起义相继失败,汪精卫不得不流亡日本。陈璧君闻讯后,当即以留学为名,赶赴日本,跟随在汪的左右。当时革命处于最困难的时期,同盟会上层领导之间又发生了严重分歧。汪精卫力辟谣言,反对分裂。

为了挽救局面,汪精卫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谋杀清朝重臣,幻想借助炸药的威力,消灭清朝,激奋人心,取得革命成功。汪精卫曾在报纸上发表文章称:现在四亿人民正如饥泣的赤子,正在盼等吃革命之饭。但烧熟米饭所需要的一是薪,二是釜。所以革命党人的角色有二:一作为薪,为薪的人需要奉献的毅力,甘心把自己当做柴薪,化自己为灰烬来煮成革命之饭;二作为釜,为釜的人需要坚韧的耐力,愿意把自己当做锅釜,煎熬自己来煮成革命之饭。

同盟会领导人并不支持他的暗杀计划,他最要好的朋友胡汉民写信劝他说:你是同盟会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你的文才、口才和号召力都是无人可以取代的。如果你以一时之激情与虏酋拼命,对革命的损失太大,足阻革命之前途。汪精卫回函道:梁启超骂我们这些革命党人是“远距离革命家”,章炳麟等人又背叛孙先生和同盟会,已经到了“非口实所可弭缝,非手段所可挽回”的地步。并表示,他愿意当革命之薪,以实际行动,回击分裂势力与保皇党人的攻击和挑衅。

由于没有同盟会领导人的支持,汪精卫不得不自己寻找同伴,他联络到了黄复生、喻培伦、黎仲实、曾醒、方君瑛等人,组成了暗杀团。一行人在香港一个农场试验炸药,密谋起事。陈璧君也坚决和汪精卫一起北上。有人半开玩笑地对她说:“你有一张英国臣民的护照,当然不怕死。到关键时刻,你把英国护照一抛,英国领事馆自会来救你。”陈璧君听完,当即将英国护照撕成碎片,满座皆惊。

在整个准备过程中,陈璧君紧随汪精卫几度南下北上,马不停蹄。陈璧君还再度风雨兼程,独自返回槟城,力劝母亲卫月朗将金银首饰和所有积蓄倾囊而出,赞助汪精卫,以讨汪之欢心。

1909年12月,汪精卫同陈璧君等人日夜兼程,奔赴北京。次年元旦过后,他们在北京开设“守真照相馆”作掩护,积极研究布置暗杀活动和研制炸弹。陈璧君与汪精卫假扮夫妻,挽手共进退,让她满心欢喜。

汪精卫建议一不做二不休,杀一两个清朝重臣,直击朝廷心脏。他们首先选定暗杀庆王奕劻,他是清王朝中权威最盛的顽固派,是革命党的死对头。由于奕劻出行非常谨慎,无法下手,只好作罢。接着,他们仓促将目标改为即将从欧洲回来的清贝勒载洵和载涛。两贝勒回国那天,汪精卫、黄复生、陈璧君三人乘一辆骡车前往前门站。火车到站时天已黄昏,当时满站台都是戴着红顶子的官员,他们无法分辨谁是载洵、载涛,恐误伤他人,只好罢手。几次暗杀计划落空后,汪精卫决定擒贼先擒王,以摄政王载沣为目标。

经过一番准备后,他们最终将什刹海旁的银锭桥下选为爆炸地点。行动之前,汪精卫找陈璧君进行了一次严肃的谈话,希望她认真考虑是否参与此事。陈璧君说:“我不是为刺杀摄政王来的,而是因为爱你才来的。当然,这件事我们一起干。不过,万一我们两人都能活下来,我愿意把一切都献给你,做你的妻子。希望你能够答应我。”汪精卫当时已抱定必死的信念,对陈璧君也谈不上爱,此时却为她的真情实意所感动,便答应了她的要求。这种保证在当时的环境下虽然显得十分渺茫,但陈璧君多年的夙愿毕竟得以实现,她的心中充满了由衷的幸福。

1910年3月31日,汪等人将炸弹用一辆骡车运到银锭桥边的清虚道观里藏起来。深夜,汪精卫、黄复生、喻培伦三人前去埋炸弹,不料突然犬声四起,当夜行动中断。次日夜里,三人又继续工作,将炸药罐埋好后,铺设电线,铜线过短,所差太多,只好再次停止。第三日半夜三人继续铺设时,忽见桥上有人张望,黄复生感到行动有可能被发现了,叫喻培伦通知汪精卫不要来了,自己藏于树后观察情况。只见一人手提小灯笼来到桥下,东照照,西照照,就走了。黄复生赶紧跑到桥下,将电线收回。因炸药罐太重,不能取出。这时,又来了三个人:一个警察,一个宪兵,还有先前来的那个人,在桥下查找很长时间才离去。事后才知道,提灯笼的人是一个车夫,因他的妻子三日未归,出来查找,见桥下有人,以为是奸夫,结果在桥下发现炸药罐。因不知是何物,赶紧报告警察。汪等人费尽心机的行刺计划就这样暴露了。

第二天一早,市面上一切平静,直到下午,也没有发现清兵抓人的迹象。喻培伦大着胆子到银锭桥附近观察,发现桥下埋的炸弹不见了。原来,炸弹前晚已被清兵取出,抬到官府中了。清廷官吏们也不知这个铁家伙为何物,第二天一早特请来日本和美国使馆的专家进行鉴定。外国专家一来就看出这是一颗威力强大的炸弹。当他们听说这颗炸弹埋设在载沣要经过的桥下时,心有余悸地说:幸好未爆炸,要不然,别说是桥,就是附近两三里之内都会被炸成一片焦土。关于炸弹出自何处,美国专家认为这颗炸弹工艺先进、设计高明、威力强大,不可能是中国制造的。日本专家却根据炸弹外壳上明显的车削痕迹,断定这颗炸弹一定是在中国境内加工装配的。由于北京城戒备很严,这么笨重的铁家伙肯定是在北京城内制造的,但究竟是中国人干的还是外国人干的不能确定。清朝官吏们恭敬地送走洋人后,便秘密对城内的铁匠铺逐户排查,并且顺藤摸瓜查到了“守真照相馆”。

汪精卫他们在照相馆中等了几天,风闻了不少关于搜查炸弹的消息,但似乎并没有指向革命党人。他们松了一口气,决定再图大事。由于从日本带来的炸药和器材已所剩无几,只能再派人去日本购进。大家商定,由喻培伦、陈璧君去日本,汪和黄复生仍留北京,准备再举,另有其他人去筹款等。陈璧君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离开汪精卫,离开北京。

陈璧君等人走后不久,清政府就找到“守真照相馆”,抓捕了汪精卫和黄复生。汪被捕后,自料必死,吟诗言志,在狱中成《被逮口占》四首,其中《慷慨篇》中的“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以及“一死心期殊未了,此头须向国门悬”等铿锵的诗句曾流传一时,为人称颂。

汪精卫和黄复生被捕后,都说自己是主谋,争着救对方牺牲自己,因此两人都要被处死刑。这些壮举不仅被一般人传为佳话,也为主审官肃亲王善耆所赞叹。在善耆的干预下,汪精卫等人被“从宽”处理,免于一死。4月29日,汪精卫和黄复生被宣判终身监禁,开始了铁窗生涯。

陈璧君在日本得知汪精卫被捕的消息后,气急败坏。发泄无门的她竟然破口大骂同来日本的喻培伦,说他是胆小鬼,临阵怯逃,出卖同志,见死不救,等等。少数不明真相的革命党人信以为真,纷纷指责喻培伦,甚至疏远他。喻培伦觉得自己自参加革命以来,几次重大的行动都没有完成,也没有血染沙场,这种没有结果的失败对革命者是不能原谅的。同时,他对于汪、黄的被捕也感到伤心,因此,他不愿和丧失理智的陈璧君争执,也没有向不明真相的革命党人进行解释,而是将委屈埋在心底。后来,他对吴玉章说:“谁怕死,将来的事实是会证明的。”1911年4月,广州起义时,喻培伦身背炸弹筐冲锋在前,身负重伤被俘,被清政府用灭绝人性的“大辟”处死,临刑前他慷慨激昂地宣称:“学说是杀不了的,革命尤其杀不了!”。

汪精卫入狱后,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立即组织了营救活动。最焦急的自然是陈璧君。她四处求人打探消息,并且东奔西走筹措营救汪精卫的经费,从日本到新加坡,又从新加坡到槟城。陈璧君、胡汉民、黎仲实等人又在香港九龙城外设立了一个秘密的营救机关。大家虽四处募集经费,但仍感不足。有一天,陈璧君心血来潮,向大家提议说,有人是靠赌博发家致富的,为了营救精卫,咱们不如去赌一下,碰碰运气。大家研究了一番,认为这也是个办法。于是由胡汉民带领,陈璧君扮作男子,带着一行人去了澳门赌场。这些人根本不谙此道,不知其中深浅,结果将带来的钱全部输光,狼狈而归,又增添了一份烦恼。

陈璧君在香港心急如焚,坐卧不宁,提出要亲自去北京进行营救,被胡汉民劝阻。几经周折,大家终于探明了汪精卫囚禁之所,并设法建立了联系,但也无营救之计。

1910年冬,陈璧君携带募集到的款项,冒着生命危险,与黎仲实去北京营救汪精卫。临行时,胡汉民为其送行,并诵叶清臣《贺圣朝》词云:“不知来岁牡丹时,再相逢何处?”众人相对泣下,不胜悲壮。经过一番周折,陈璧君重金买通狱卒,将十余枚鸡蛋送进监狱,内藏书信一封。信中写道:“四哥如面:千里重来,固同志之情,亦儿女之情也。妹之爱兄,已非一日,天荒地老,此情不渝。但此生已无望于同衾,但望死后得同穴,于愿已足。赐我婚约,以为他年作君家妇之证。忍死须臾以待之,其当字覆许我也。”署名“冰如”。

汪见信后,悲喜交集。喜的是狱外的同志正在积极设法营救,陈璧君甘冒风险亲自来京,对自己真是情深似海;忧的是陈璧君此行危险很大,唯恐发生意外。于是咬破手指,写下“信到平安”的血书。百感交集之下,又吟诵《金缕曲》词一首赠陈璧君。词云:

别后平安否?便相逢凄凉万事,不堪回首。国破家亡无穷恨,禁得此生消受。又添了离愁万斗。眼底心头如昨日,诉心期夜夜常携手。一腔血,为君剖。

泪痕料渍云笺透。倚寒衾循环细读,残灯如豆。留此余生成底事,空令故人僝愁。愧戴却头颅如旧。跋涉关河知不易,愿孤魂缭护车前后。肠已断,歌难又。

在这阕词后,汪精卫又血书五字——“勿留京贾祸”,表达了他的殷殷关爱。对于陈的来书,存之不能,弃之可惜,最后竟嚼而吞之。此事又成一段佳话。

接到汪郎倾诉衷肠的词作,陈璧君备受鼓舞,她彻底表明了心迹:“我们两人虽被牢狱的高墙阻挡无法见面,但我感到我们的真心能穿过厚厚的高墙。我将遵从你的忠告,立即离开北京,不过在此之前有一件事想和你商谈。你我两人已不可能举行形式上的结婚仪式,但你我两人从现在起,在心中宣誓结为夫妇,你看好吗?”汪精卫自料必死无疑,有约如此,理应遵行不悖。他咬破手指,写了一个红红的“诺”字。

以汪精卫当时的情况,如果不叛变的话,除非革命胜利,否则根本没有出狱的希望。换言之,或许他永远也见不到陈璧君了,但陈璧君仍然对他痴心不渝。这份感情天高地厚,此时的汪精卫对陈璧君死心塌地地爱上了。

汪的应诺给了陈璧君无穷的力量,她与各方联络,准备从狱外挖一条通往牢房的地道救汪,事实上这很难办到。最后只好空望监狱,痛哭失声。由以上的种种行为看,陈璧君是个痴情种,敢想敢干,也有一定的能力,却算不上一个有理智和讲大义的人。

就在陈璧君想尽各种办法救情郎时,孙中山和黄兴、胡汉民等革命党人正在商议发动革命军起义,并认为取得革命胜利才是营救汪精卫的最好办法。胡汉民接受了孙中山的意见,立即通知在北京营救汪精卫的陈璧君等人返回香港,准备参加广州起义。不想广州起义最终失败。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推翻了清王朝。11月6日,汪精卫、黄复生等人被释放出狱。不少民众围在刑部门前,争睹这位英雄的风采。三个月后,汪精卫和陈璧君在上海相聚,正式宣布结婚。久别重逢,二人相偎相依,海誓山盟,此后永远结合,不会再离。二人还联袂做词一首:

飘摇一叶,看山容如枕,波浪如簟,谁道长江千里直,尽入襟头舒卷。暮霭初收,月华新浴,风定微波剪。翛然携手,云帆与意俱远。

记否烟树凄迷,年年漂泊,泪洒关河遍。恨缕悉丝千万结,才向东风微展。野藿同甘,山泉分汲,蓑袂平生愿。呢喃何语,掠弦曾笑双燕。

1912年4月,汪、陈在广州举办婚礼,陈璧君的伴娘是何香凝。其时,同盟会志士齐聚广州,公祭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牺牲一周年,因此汪、陈的婚礼办得非常气派,观礼的人很多。

苍天不负有心人,陈璧君苦苦追求爱情,终成正果。然而,这个结合对汪精卫来说,却算不上喜事。

汪精卫与陈璧君的性格正好相反,一个是水,一个是火。汪才思敏捷,待人温和,可办起事来优柔寡断,缺乏魄力。陈璧君却是火爆脾气,快人快语,勇决智断。汪精卫在政治上遇到重大难题,总喜欢与夫人商量,陈璧君也乐此不疲。久而久之,陈璧君养成习惯,事无巨细均要插手过问,令汪精卫的左右苦不堪言。汪曾说:“陈璧君不但是我的妻子,而且是老同盟会会员,许多事当然要听她的意见才能决定。”这就等于亲口承认了陈璧君是其主心骨。

假如陈璧君识大体、有大智慧也罢了,不幸的是,她生性自负、任性、骄狂,权力欲极强,这样的性格是领导人的大忌。正如汪精卫的死党陈公博所说:没有陈璧君,汪干不了大事,但如果没有陈璧君,汪也不会坏了大事。

如果汪精卫是个普通人,这种“妻管严”式的爱情模式挺适合他的。可是,他是一个要决定许多人立场和命运的人,而他的妻子又没有大视野,所以,他的结局注定是悲剧。

性格即命运,只能说时也命也。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会上,陈璧君出尽风头。她不仅是仅有的妇女界与会三名代表之一,而且当选为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开始步入政坛。陈璧君有一定的能力,筹集创办黄埔军校的经费,就有她的功劳。

1925年春,孙中山病逝于北京。同年7月,汪精卫接位,成为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的头号人物。陈璧君也平步青云,成了令人仰慕的“第一夫人”。特殊的地位和身份,让她成为汪精卫政治生涯中举足轻重的人物,同时也让陈璧君任性、自负、骄狂的性格如虎添翼,发扬光大。

当时汪精卫的头号对手是蒋介石。陈璧君对蒋很反感,她特别担心汪精卫千辛万苦得来的大权被蒋攫去。一次,汪精卫在信函中称呼蒋介石为“介弟”,陈璧君在旁边便数落道:“你愿意做他的把兄,我还不愿意做他的把嫂呢!”汪精卫听出了言外之意,于是另行起草,所谓的“兄弟情分”就这样被抛到了一边。

1926年,蒋介石气走汪精卫,将众多要职抓在手中。数年后,汪精卫虽然东山再起,出任行政院长兼中央政治会议主席,但已退而居其次。陈璧君虽然贵为院长夫人和主席夫人,但觉得派头较之昔日略逊一筹,心中很是悻悻然。于是她开始另寻途径,寻找亮色,住豪宅,穿华服,食佳肴,热心于社会慈善事业以博取美名。对于行事高调的蒋夫人宋美龄,妒意和敌意齐发。于是,蒋介石与汪精卫在政坛上掰腕子,两位夫人在后院中钩心斗角,热闹得很。

1935年11月1日,国民党四届六中全会在南京丁家桥中央党部召开。开幕式结束后,全体中央委员合影时,汪精卫遇刺,但未伤及要害部位,逃过一劫。由于当时汪和蒋的关系本就貌合神离,而且巧的是,合影时蒋介石借故没有参加,他的嫌疑最大。所以,质疑矛头全部集中在了蒋介石身上。

陈璧君是个火爆脾气,汪遇刺第二天就强行闯入蒋介石的办公室,严词厉色地质问道:“蒋先生,你不要汪先生干,汪先生不干就是,何必下此毒手!”蒋介石对这位汪夫人很蹙眉头,心里有火又不便发作,还得反过来安慰她。但陈璧君毫不买账,弄得蒋介石下不来台。

抗日战争爆发后,汪精卫力主和谈,他认为中国军队根本不是日军的对手,应该委曲求全。汪的妥协论调受到舆论的强烈反对,国民党内倒汪的呼声迅速高涨,蒋介石是幕后推手。汪精卫深知蒋的厉害,他一度心灰意冷,决定赋闲。但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他手下的那些小弟,尤其是陈璧君,绝不会允许他金盘洗手,他们要为他找寻出路。

这个时候,日本军方为了腾出兵力征服南亚和东南亚各国,邀请汪精卫出马收拾中国沦陷区。汪精卫深知这一步迈出,就等于踏上了不归路。他迟疑不定,召集手下干将周佛海、梅思平等人商议对策,一旁的陈璧君按捺不住道:“只要日本御前会议承认汪先生出来领导‘和平运动’,汪先生是愿意出来的。”一语定乾坤。1938年11月,汪派梅思平与日方秘密达成协议,初步拟定汪脱离重庆另组政府的行动计划。在是否签订协议这个事上,汪精卫仍旧摇摆不定,内心很受煎熬,毕竟这要背上叛国的骂名。但对陈璧君来说,事情简单得很:蒋介石一手遮天,汪精卫形同摆设,与其这样,还不如换个地盘,另起炉灶。她见丈夫下不了决心,便再次发话,话说得很难听:“难道当汉奸也要坐第二把交椅?谁不愿意走,只管留下好了,我是一定要走的!”就这样,汪精卫终于上了贼船。

投靠日本后,陈璧君终于满足了多年梦寐以求的权力欲望。她将汪伪政权视为“家族公司”,亲戚熟人统统上位。1939年8月,汪精卫召开“国民党六大”,陈璧君的两个弟弟和妹婿、侄子、干女婿以及家庭教师全部当选“中央委员”,而后更成为汪伪国民政府的显要官员。

权力让人疯狂,在汪精卫的纵容下,陈璧君的气焰日益嚣张。她对汪精卫进行全方位的干预。有时汪精卫与客人交谈,刚过约定时间,陈璧君就会推门而入,发出逐客令;有时汪精卫设宴待客,谈兴正浓时,陈璧君轻咳一下,或叫声“四哥”,汪精卫就会放下酒杯。久而久之,汪伪政权中的那些官员对这位汪夫人畏之如虎,即使被她辱骂,也只能忍气吞声,不敢还以颜色。汪精卫对于沦为“妻管严”从未流露过抵触情绪,对于妻子的嚣张,他苦笑着自嘲说:陈璧君到更年期了。

如果说救汪之前,陈璧君是个巾帼英雄的话,如今已完全退化成一个政治悍妇。

闹剧终有收场的时候。1943年,汪精卫枪伤复发,送往日本动外科手术。然而旧弹头的铅毒已经渗入骨髓,虽削去病变部分,仍无法活命。1944年11月10日,汪精卫高烧后陷入昏迷,最终一命呜呼。

汪精卫撒手归西,陈璧君顿失凭依。昔日宾客如云、走卒如蚁的汪公馆,如今门可罗雀,陈璧君眼看南京不是安身之地,只好前往广东投靠胞弟。此时,汪伪政权风雨飘摇,等待陈璧君的是接连的坏消息。她的胞弟、伪广东省省长陈耀祖被爱国志士刺杀身亡,侄儿陈春圃见大事不妙,也挂冠而去。陈璧君唯有指靠在南京任职的妹婿褚民谊,请他出马主持广东政局。然而今时不同往日,新上任的“国民政府”老板陈公博对陈璧君的要求不以为然,找个借口不放人。陈璧君再次发飙,直闯主席官邸,一脚踹开陈公博的办公室,拍案狂呼:“汪先生一向待你不薄,你就这样对待他的未亡人!”陈公博深感惹不起这位主儿,于是,陈璧君如愿以偿,妹婿褚民谊得以出任伪广东省省长。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日军无条件投降。陈璧君自知大限将临,但向亲信训话时还自欺欺人地说:“慌什么,汉奸才发慌呢,我们又不是汉奸。我们的目的是求和平,现在和平已经实现,我们的任务已经完成,有什么可慌的!”私下里,她授意褚民谊给蒋介石发去电报,表示“愿为中央效犬马之劳,誓将广东完璧归还中央,盼蒋委员长训示。”陈璧君连发两封电报,均如同泥牛入海。此时,广州城内,锄奸行动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陈璧君躲在寓所里,忧心如焚,一日数惊。几日后,国民党军统局广州站主任郑介民带来了蒋介石的密码电报,邀褚民谊和陈璧君去重庆商谈,并且已经备好了专机,不日来接。

陈璧君为人骄躁,但并不天真,她疑心这是蒋介石设的一个“请君入瓮”的圈套。但褚民谊比她乐观,认为看在彼此反共目标一致的份上,蒋介石会给他们效劳的机会。陈璧君进退两难,最终,她靠一枚硬币决定去重庆。临行前,陈璧君让人上街买了两筐刚上市的洋桃,准备带到重庆,一筐送给宋美龄,另一筐送给国民党元老吴稚晖,请他代为说项。然而,陈璧君和褚民谊登车后就失去了自由,被军统特务押送至南京,沦为阶下囚。

抗战胜利后,法庭审判汉奸。法庭上,汪府大员一个个垂头丧气,唯陈璧君拒不承认是汉奸,还厉声质问众位法官:“日寇侵略,国土沦丧,人民遭殃,这是蒋介石的责任,还是汪先生的责任?若说汪先生卖国,重庆统治下的地区,由不得汪先生去卖;东北、华北、华东沦入日本人之手,还不是蒋委员长拱手相让的!当初日本人进攻广东,国府大员闻风而逃,你们何曾尽过守土之责,这难道也是汪先生的责任?南京统治下的地区,是日本人的占领区,并无寸土是汪先生断送的,相反只有从敌人手中夺回权利,还有什么国可卖?汪先生倡导和平运动,赤手收回沦陷区,如今完璧归还国家,不但无罪,而且有功……汪精卫投靠日本是汉奸,蒋介石投靠美国英国是不是汉奸?”此言一出,法庭哗然。陈璧君最后以“通谋敌国,图谋反抗本国”罪名,被判处无期徒刑。当庭宣判时,她大声抗辩道:“本人有受死的勇气,而无坐牢的耐性,所以希望法庭改判死刑!”

1949年初,中国人民解放军全面接管江苏后,陈璧君被移送到上海提篮桥监狱。当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期间,与陈璧君私交很深的宋庆龄与何香凝找到毛泽东、周恩来,特意为陈璧君说情,请求特赦陈璧君。毛泽东同意了这个请求,并说,她是个很能干、也很厉害的女人,可惜她走错了路。她只要写个认罪声明就恢复她的自由。

当晚,宋庆龄与何香凝经过一番斟酌,由前者执笔,给陈璧君写了一封辞情恳切的信,信中转达了毛泽东的意见,还说“我们知道你的性格,一定难于接受。能屈能伸大丈夫,恳望你接受我们的意见,好姐妹,殷切期待你早日在上海庆龄寓所,在北京香凝寓所畅叙离别之情。”陈璧君并未接受宋庆龄和何香凝的善意,她回信婉拒,始终不承认自己和汪精卫是汉奸,并表示自己愿意在监狱里送走她的最后岁月。

在上海监狱中度过了十年后,陈璧君辞世。死硬的陈璧君真就把牢底坐穿了。

一个真性情的巾帼英雄痴狂地爱上了一个万人景仰的青年才俊,千辛万苦之后,有情人终成眷属——陈璧君与汪精卫的爱情故事如果在这里结束,会是完美爱情的典范。有了后面的故事,就有了悲剧的色彩。

对于汪精卫,人们在不齿之余难免痛惜:“卿本佳人,奈何作贼?”奈何为贼?只因遇到陈璧君这个绝世异品。

陈璧君的行为会让人联想到金庸小说中的人物黄蓉。两人都是心中只有“靖哥哥”,为了“靖哥哥”甘愿赴汤蹈火,想尽办法为“靖哥哥”谋福利,一门心思地望夫成龙。可是,这不是健康的相爱之道,智商不高,操作不当就会误入歧途。小说中的黄蓉智商极高,在面临逃命和为民族大义舍身的选择时,选择与丈夫一起杀身成仁,美名天下传。陈璧君不,为了保住汪精卫的地位,她不惜逼丈夫当汉奸,毁了丈夫和自己的一世英名。

陈璧君是真的在乎汪精卫。即使在身陷囹圄之时,宁愿舍弃自由,也不愿为自己的丈夫抹黑。可是,她不知道,丈夫身上的污点正是她逼着抹上去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