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时也命也,朱棣靖难之役成功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2017-09-01 清风明月逍遥客

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在战火中出生,战火中成长,刀口舔血的日子磨炼着他。朱元璋统一全国后,被派往北平,封燕王,镇守边疆。

朱棣是朱元璋几个儿子中国最出色的一个,长子朱标英年早逝,朱棣嫉于皇位。不想朱元璋把王位传个了朱标的儿子,自己的孙子朱允炆。朱元璋希望有儿子们守着他孙子比较安全,于是把朱棣等一干儿子派往全国各地镇守。当朱棣出了南京时,就知道当皇帝走正规渠道是不可能了,唯有造反。

可造反不是请人吃饭,是冒着极大风险,掉脑袋的事情。没有十足的准备难以完成。纵观历史,在大一统的时代,藩王造反成功的概率为零,这极大打击他的信心,没有章法可寻。况且,以北平曲曲弹丸之地对抗全国,实力相差悬殊。可是,在种种机缘巧合下,朱棣造反竟然成功了,这一切是天意,还是人谋呢?

非惟天时,抑亦人谋。首先看双方的领导者,朱棣和朱允炆,朱棣毫无疑问是那个时代最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常年跟着徐达,常遇春,李文忠等人打仗,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自己也是能征善战的将领,而且统领着明朝最精锐的骑兵,在当时就是明军主力部队。再看朱允炆,温室中长大,涉事甚少,更没有战争经验,不知道战争是你死我活的斗争。由于不想背上弑叔的名号,竟下令不许杀朱棣,无形中给朱棣穿上防弹衣。相比于朱棣的冷血和残酷,简直就是小学生水平。

双方的人才配比也相差悬殊,关键在于一个人——姚广孝,化名“道衍”,这是位奇人,有经天纬地之才,深谙权谋之道,为朱棣出谋划策,能在朱棣低迷时使其振作,在朱棣陷入困境时为其指路,是朱棣造反成功的第一功臣。再看朱允炆这边,方孝孺,齐泰和黄子澄,这三人的共同点是,都是书生。要说书生吴国,不是没有道理的。和平时期让他们治理国家还行,但在战争时期搞权谋,三人加一块也不是姚广孝的对手。

文臣如此,武将相比也逊色许多,邱福,朱能,张玉,个个身经百战,还有两个好儿子,朱高炽和朱高旭,也是人中龙凤。朱允炆这边,能拿得出手的寥寥无几,这也要怪朱元璋,大杀文臣武将,留给孙子的只有年过半百的耿丙文。

其实朱允炆这边武将配置不差,有铁铉,盛庸平安等。但主将无能,累死三军,朱允炆重用李景隆,这是个纨绔子弟,多次对局势判断失误,使朱棣化险为夷,反败为胜。

在心态方面,双方也有巨大不同,朱棣造反,是以地方对抗中央,朱允炆是正统,以中央对抗地方。朱允炆可以失败很多次,败了重来,但朱棣不行,他一旦败了就全完了,造反相当于市场上的假冒伪劣,一旦被破,只能退出市场,所以,朱棣每次上战场都得全力一搏,如履薄冰,而朱允炆这边,派个将领出去,打败了可以换将,受点处罚而已,相比于朱棣的兵败身死,心态方面天壤之别。

此外,在运气方面,朱棣真是如有神助,在两次处于绝境的战役中,竟神奇的刮西北风,朱棣军在北,朱允炆军在南,在神风的帮助下反败为胜。更为神奇的是,在最后一场战役中,双方隔江对垒,朱棣准备夜袭,信号是三通鼓;朱允炆军准备撤退,信号也是三通鼓。朱棣击鼓,北军喊杀冲入敌阵,南军不知所以,溃不成军。至此,朱允炆已经抵挡不住朱棣进入南京了。

时也命也,历史是人创造的,朱棣险中求胜,有其必然原因,敌我势力此消彼长,在一定程度上,人是可以创造历史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