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国军抗日敌后游击队的覆灭之师从红军

2017-09-05 清风明月逍遥客

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著抗日战争中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日局面。这似乎是最正面的关于国共抗日的描述了。 

实际上,敌后游击队不是中共军队的专利,国民党也曾有着广大的敌后游击队。据台湾学者统计,1941年,国军游击队的人数是中共军队(连同游击队)总数的2.63倍,枪支是中共军队的4倍。他们人数众多,装备精良,曾有效地配合正面战场,因此国军游击队也成为日军的眼中钉、肉中刺。 

然而,为何比中共强大的国军游击队最终惨败?到抗战结束的1945年,国军游击队几乎没有留下任何真正有实力的武装?与此相反,中共的军队自抗战全面开始的1937年起就将主力开往敌后,一直坚持到抗战结束。其从最初的约4万人,经过不足8年时间,就发展到近百万之众,所占地区亦从最初的陕北一隅,扩展到山西、察哈尔、河北、山东、安徽、江苏、河南、湖南、广东等近十个省份?这显然不是一个简单的作战积极与否的问题。 

当蒋介石终于在中原大战中获胜,成为国民党的共主后,清剿日益壮大的“共匪”被放在了第一位。哪怕1931年发生了“九一八事变”,蒋介石接连发动五次“剿共”,终于迫使红军远走陕北。正当蒋介石要“剿共”将要成功之时,在国内高涨的抗日舆论下,张学良与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终于迫使蒋介石与中共结盟抗日。 

在抗日初期,蒋介石命令军队“固守不退,誓死不屈,和敌人对战坚拒,使他无法前进,来消耗他的战斗力量”。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为固守一城一池和方寸土地而浴血苦战,节节败退节节抵抗,这种惨烈的战争固然为沿海工业西迁赢得了极其宝贵的时间,在敌强我弱态势下却更多地消耗了自己。 

截至1937年12月12日,国民党军“前线将士伤亡总数已达三十万以上”。若这种消耗继续下去,国民党军战斗力将猛跌,抗战必定无法持久。如此严酷的现实,逼得蒋介石必须认真考虑是继续消耗下去,还是改变目前的战略另寻他途。 

当国军与日军浴血奋战之时,毛泽东不理会国内要求共产党正面参战的舆论,也不听从国民党政府的指挥,而是坚持“愿意一部深入敌后方,打其后”。 

毛泽东的方针一时遭到了党内外的广泛质疑,不过效果显著。日军由于军事进展过于迅速,兵力和后勤补给均不敷使用,只能保证对主要城市和军事据点以及主要交通线的占领。这种情况,简直就是专门给八路军表演游击战提供的舞台。八路军以国共内战时的经验出发,从战争开始便分派出大批部队,化整为零地分散到远离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的山地和平原的边远农村去,建立政权、武装人民、组织生产,进而以此为根据地,将周边与日军实际控制区连接的地区变为游击区,形成一种进可攻,退可守的相当机动的态势,通过各种小规模的战斗削弱敌人、钳制敌人、妨碍敌人,在华北敌后取得了迅猛的发展。 

如《申报》记载1937年8月的报道:今日北平复开炮声隆隆、足证近郊已发生战事,大约乃日军抵御游击队之攻击,向峙津浦路西面之激战,仍在进行中。其地华军甚众,作战甚力,使日军不违巩固河北平原之阵线。(二十八日中央社电) 

在目睹了八路军取得的成果,尤其是平型关战役的胜利后,国民党终于将游击战提上日程。 

其实早在“剿共”中,蒋介石政府就已经着手研究、学习游击战。田建军在《试论国民党的抗日游击战争》一文中指出,国民党决定采取游击战术是受了东北义勇军敌后抗日活动以及中共游击战术的双重影响。 

九一八事变爆发,特别是1932年2月东三省沦亡后,被冲散及未来得及撒入关内的东北军官兵,除一部分投降敌人、充当汉奸外,其余的纷纷组成义勇军、救国军、别动队,依托熟悉的地理环境,积极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据统计,在1932年度,辽、吉两省重要城市被义勇军袭击达30余次:单沈阳一市,便被袭击了11次:沈阳、哈尔滨机场被义勇军焚毁,旅顺煤矿和发电厂也遭到义勇军的破坏。长城杭战开始后,义勇军的敌后活动更趋积极,他们到处袭击日伪、破坏交通,使敌人首尾难顾、寝食不安。尽管义勇军在“河北事件”后遭到日军的疯狂围剿,但义勇军的活动仍十分频繁。 

不过,红军的抵抗给了国民党最直观的感受。在前四次围剿共产党的战争中,由于吃了不懂游击战的亏,国民党遭到失败,损失严重。1933年,蒋介石手制《剿匪手本》作为“庐山军官训练团”的培训材料,其中附有《赤匪的战术》,详细分析了红军的游击战术,并且给出了对策。蒋介石在1934年左右的多次培训会上,就提出抗日要进行“持久战消耗战”,同时主张“用各种各样的军队”来打游击战。这些资料后来被台湾学者张其昀收入了《蒋总统集》中。 

依靠这种战术,国民党军队在红军出现内部矛盾时取得第五次围剿的胜利。当国军正面对上日军却一败再败时,许多参加过围剿的将领,如胡宗南、关麟征都认为只有用红军的战术才能打倒日本。只是国军溃败的太过迅速,国军虽有心却无力。 

南京失守后,根据军委会副总参谋长白崇禧回忆,1937年冬召开的军事会议上,他建议“采用游击战与正规战配合,加强敌后游,扩大面的占领,争取沦陷区民众”的方略,以收“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之效。白的建议为蒋介石所采纳,并通令各战区加强敌后游击战,建立根据地,要求“各战区根据地,应先利用地形,构筑工事,集积粮秣弹药,讲求连络通信方法,以备独立作战。” 

这被认为是国民党最早的建立抗日敌后根据地的计划。与此同时,各个战区划分游击队的工作也开展起来。到了1938年,中国领土进一步沦陷。该年11月25日,国民党召开第一次南岳军事会议上,蒋介石提出“废人利用”、“废物利用”、“废时利用”、“废地利用”等口号,重申实施持久作战的方针,决定“变敌后方为其前方,以三分之一兵力于敌后方扰袭敌人”,采取转守为攻、牵制和消耗敌人的战术,粉碎日军“以华制华”“以战养战”的阴谋。 

根据南岳军事会议精神和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指示,“国民党之游击部队在敌后建立多数根据地,进而控制全面,围困敌之点线,使其深陷泥沼,进退维谷。”至此,蒋介石终于把敌后战场推倒了重要的地位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