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星图 | 卫星“种地”不一般,从太空感受中国丰收喜悦!
2020年9月22日是第三届中国农民丰收节。
从太空俯瞰中国农田,一片生机盎然,尽显丰收喜悦。
除了能看到美,卫星还助力农业丰收。近些年来,借助于卫星遥感、导航等新兴技术,中国农业正在从“看天吃饭”向“知天而作”转变,耕种方式更科学,丰收产量更喜人。
中国农业不仅根植于土地,也分布在大海上。从太空俯瞰福建省宁德市,海面上漂着成千上万个网箱,显示出“海上渔城”的气概。
卫星的作用不止于记录丰收美景。通过卫星技术,农户不用脚踩泥土就能掌握农作物长势,进行科学耕种。
七星农场第三管理区种植户宋吉林今年种了300亩水稻,尽管遭遇三场台风,但影响不是太大,今年仍是个丰收年。望着沉甸甸的稻穗,宋吉林露出了笑容。回想起今年春耕受疫情影响,他说,今年春耕时期雇工难、雇工贵,装有卫星导航系统的无人驾驶智能插秧机帮了大忙。传统高速插秧机一般需要三个人配合,一个人操控机器,另外两个人装秧苗。
在七星农场,卫星导航、遥感等技术都得到应用。走进七星农场的大数据中心,高清屏幕能实时“盯”着水稻的生产情况。“叶子纹路、爬在上面的小虫子,都看得清清楚楚。”七星农场农机中心主任孟庆山介绍,“卫星遥感定位地块、摄像头直接锁定秧苗,坐在办公室里就制定好了植保方案。”
“眼睛”都在地里。水稻田里安装有摄像头、传感器,可实时监测气温、湿度、墒情和作物生长情况。“种地从面朝黄土变成了看屏幕、算数据,每亩种地成本平均节省200元。”孟庆山说。
据了解,七星农场在2017年完成了全国最大的大田种植物联网平台建设项目,项目包括建设200个监测点、20个小型气象站、20套地下水位监测装置等,这些设备覆盖了122万亩耕地,可以自动提取农作物生长环境的各项要素信息。
七星农场是中国发展智慧农业的一个缩影。
用仰望星空的高度耕种农田,中国农业不一般。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