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产研的宿命就是让自己越来越不重要,直到被裁掉

孙志岗 嫑关注 2023-12-16

今天惊闻一家我很熟悉的公司在大规模裁产研。有人说「整锅端」了,有人说至少一半。

整锅端不太可能。毕竟我现公司都这样了,还留着几个产研在维持运转呢。

裁一半,是非常可能的,甚至还会更多。

想当初,我第一份互联网工作,部门裁撤合并时,被裁比例最高的就是产研。

产品经理、技术、设计师,互联网行业里最光鲜的岗位,为什么却是首当其冲被断腕的?

因为:

  1. 已经开发的功能,基本够用了

  2. 产研的成本太高了


第一个原因,是最核心的原因。也就是说,只要东家放弃了对未来创新的探索,那么养产研做什么呢?

想不出有价值的新功能、新产品,只能没事儿找事儿干,反倒会做一堆没啥用的所谓「优化」,更添乱。

再加上工资那么高,一裁掉,立刻财务数据就好看了。

此时,产研人都会怪老板黑心,唯利是图,卸磨杀驴。

但其实,这怪不得老板。咱选的这行,就是这个命啊。

产研的工作目标,就是尽可能让一切自动化,减少人力投入。

对自己也是一样……

搞 CI/CD、devops、自动化运维、组件库、通用模块,就是想让自己省事,结果最后省掉了自己。

弄无代码/低代码、LMS、活动管理什么的可让业务方灵活配置的系统,就是不想天天和业务方掰扯,干脆给你个万能的系统你自己爱咋玩咋玩,结果人家玩 high 了,不需要我们了。

曾经,是个创业就要拉技术合伙人,必须讲高科技故事,否则估值上不去。

现在,资本不认技术想象力带来的估值了,那么产研当讲故事素材的意义也没有了。

怎么这么悲哀呢?

其实,我觉得,这挺高尚的。

我们做一件事,目的之一是为了后面不用重复再做。不仅自己不用重复,甚至期望别人也不用重复。然后,我们才能去探索更多新的、好玩的可能。有新探索,才有人类的进步。

产研人,注定是面向未来的,而不是一手一脚地应对当下问题。

但可惜的是,行业 20 多年的高速发展,留给未来的机会少多了。当下的经济环境,也不支持我们去做更多探索了。

除非,再有一次技术突破。比如像 Web 2.0 和移动互联网,几乎让所有当时已有的软件,都得重写一遍。

Web3 如果真能找到金融之外的应用场景,那也会带来大量的软件重写。就是,新场景没那么好找。

元宇宙如果能诞生新平台,那围绕这个平台也会有太多新机会。就是,始作俑者 Meta 现在正被广泛质疑。

AI 当前的能力有点儿快被发挥到极限了。如果 AI 理论上能有大的突破,又能创造不少新机会。就是也许新机会是,AI 自动编程代替程序员?

也许有人会想,那我在工作里不再追求自动化了,让自己的「人力」重要性提升,甚至故意制造一些小麻烦,让公司离我不行,就稳了。

我是不赞成这样的,太下三滥了。这就和销售把着客户资源不撒手没区别了。

我们应该让东家真心感受到我们的价值,而不是像大鼻涕一样,看着恶心,想甩还甩不掉。

如果现东家觉得我们不再有价值了,正说明我们充分发挥了价值,可以把经验用到下一家了。毕竟,还有太多公司的信息化、数字化都非常原始呢。

我相信,接下来,整个社会对产研人的需求数量不仅不下降,反倒是上升的。

光鲜的互联网公司,需求数量确实是下降了。但放眼全社会,「数字化转型」太热,太多公司在努力转型。

有个现象,我一直想不清楚原因,那就是标准化 SaaS 在中国的生意都不算好。定制化需求的生意,此起彼伏

不知道为啥中国的老板宁肯多花钱,也喜欢搞自己独占的东西。

管它呢,反正这就意味需要更多的程序员。

有点儿规模的公司,都会需要养自己的产研团队,做点儿内部系统,拼接下外采的系统,提升组织效率,基于核心数据沉淀搞搞商业分析。

听起来没有互联网性感,这都是实实在在地创造价值啊!完全没有忽悠估值!

所以,互联网之外,仍然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对此,我还挺乐观的。

只不过,折腾几年把功能做差不多了,又得开始下一站了……

这就是宿命。


下面是广告时间:

如果你最近正遭遇职业困境,或者有职场困惑,欢迎到我每周三晚 21 点的直播来连麦聊聊。

如果担心隐私,我每周还开放一个和我私密 1v1 在线咨询的名额。纯公益不收费。条件是,授权我把咨询的录像,脱敏及加马赛克后,发布到视频号。

公众号后台私信即可预约。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