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争做禽兽石勒故里,山西三个县"开战"

2017-09-06 中国新闻网 华夏复兴

编者注:转自 兴汉论坛”   

近一段时间,山西和顺、榆社、武乡围绕后赵皇帝石勒籍贯的争论一天比一天激烈。榆社石勒文化研究会秘书长陈跃平说:“石勒绝对是我们榆社人。”武乡宣传部副部长、新闻中心主任李清平说:“石勒本来是我们武乡的,别人却说是他们的,我们当然也得站出来说说。”和顺县副县长侯建忠说:“我们对其他两个县的动静高度关注。”

  与以为很多地方争夺正面历史名人物相比,山西省三个县争夺历史上大规模虐杀汉人的罪魁祸首的石勒,这种行为着实让人吃惊不已

  12月25日到27日,该报记者前往榆社、和顺、武乡三县,对这场历史名人争夺战背后的原委展开调查。

  就是根据榆社这个石勒墓,一榆社人发表题为《千载悠悠石勒墓》的文章,论证石勒是榆社人。




石勒,何许人也?







  石勒(274―333年),羯族高加索人种,五胡乱华之际建立后赵政权

  公元三世纪,西晋王朝怀仁放任五胡进入内地。此时大批羯族人来到榆社、武乡一带定居。石勒就是其中一位。307年,石勒投奔匈奴人刘渊。因能征善战,不久被委任为征东大将军。318年,石勒篡夺政权。319年,石勒称赵王,定都河北邢台。330年,石勒称后赵皇帝


  石勒建立的后赵政权凶残无比。常以杀汉人为乐。史书记载:羯胡所遣诸将,以所杀晋人(汉人)之多寡为功。首级重,不可携,男子割势,妇人则刓其阴肉及双乳。有不及取者,则但以人手足为验。验功之所,手足积如山……所到之处取犬牛猪羊尽磔之,称毋为晋人(汉人)遗种……呼晋军为毛贼,有擒至者,即加捆缚,丢一人于沸水大镬中,仿古鼎烹法也,余皆凌迟。所获官吏,皆叱令剥皮,顷刻而全皮俱下,与肉不相黏,稍有黏者,谓不如法,即以剥皮之人令善剥者剥之,其暴戾如此。”  “屠城、屠坞、屠山、屠野,血流成波。”






       山西、陕西等地被五胡杀得千里无人,空如沙漠,荆棘塞道,白骨成聚如丘陇。羯人石虎发汉族男女十六万,运土筑华林苑及长墙于邺北,时逢暴雨,漳河水涨,死者数万人他已有多处宫室,尚不满足,又驱汉丁四十余万营洛阳、长安二宫,造成尸积遍野。修林苑甲兵,五十万人造甲,十七万人造船,死亡超过三分之二。石虎将邯郸(一说临漳以南)以南中原地区数万平方公里土地划为其狩猎围场,竟规定汉人农民不得向出没的野兽投一块石子,否则即是“犯兽”,将处以死刑,被杀或被野兽吃掉的人不计其数,汉人的地位竟连动物都不如。又抢汉女五万人入宫,供其肆意淫虐石虎竟笑曰:“我家父子如是,自非天崩地陷,当复何愁?






       在羯族建立的羯赵政权统治下,曾经建立了雄秦盛汉的汉民族已经到了灭族的边缘。到冉闵灭羯赵的时候,中原汉人大概只剩下400万人。   




2006年,石勒籍贯争夺战升温



  和顺、榆社、武乡南北相邻。后赵皇帝石勒,就出生在这一带。但具体在这一带的哪个地方,则因为对历史记载的不同解读,和顺、榆社、武乡三县有不同答案。他们各说各理,都认为石勒出生在他们县。一时间,众说纷纭,争辩激烈。



山西榆社为石勒建文化公园



  2001年11月,一位在太原工作的和顺人发表文章《后赵皇帝石勒是和顺人》,拉开了石勒籍贯论辩的序幕。

  今年7月,榆社人发表了题为《千载悠悠石勒墓》的文章,通过对榆社赵王村附近石勒墓和赵王庙的研究,论证石勒是榆社人。

  9月,《后赵皇帝石勒是和顺人》的作者,针对榆社人的文章,发表《再说石勒是和顺人》。自此,和顺、榆社的论证者,由单纯论证自己的观点,变成批判别人的观点论证自己的观点。短兵相接,石勒籍贯争夺战迅速升温。

  和顺、榆社发表的文章,武乡人看到后迅速有了“反应”。武乡县委宣传部找来懂历史又退下来的老官员进行论证,11月,他们发表了《石勒是武乡人》的文章。

  榆社认为,石勒是地地道道的榆社人。于是他们再次写出《榆社石勒烁古今―――后赵皇帝石勒籍贯考辨》(尚未发表,该报记者注),来批驳别人的观点。与此同时,榆社还有一个更大的动作―――县委、县政府联合发文,成立了“榆社石勒文化研究会”。这个研究会有县里的主要领导,有公务员,还有专业学者,12月,首届榆社石勒文化研讨会召开。



战中,三县各说各的理



  不管是政府出面,还是民间推动,关于后赵皇帝石勒籍贯的争夺,在和顺、武乡、榆社三县之间已经激烈展开。而其争夺的基础,就是对历史遗迹和历史文献的不同论证。

  和顺说的依据是:和顺有石勒村,还有李阳村。石勒村、李阳村古已有之,是石勒、李阳住过的地方。史载,石勒与李阳住的地方,相隔不到五里。小时候石勒与李阳在麻池打过一架,而麻池遗迹现在尚存。和顺说的另一依据为《辞海》说石勒是“上党武乡(今榆社北)人”,而和顺位于榆社的北面。

  武乡和榆社论证的最主要依据其实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对历史记载的不同解读。这个依据就是唐代名相房玄龄等奉旨修撰的《晋书》。《晋书》载:“石勒字世龙,上党武乡羯人也。”“所居武乡北原山下。”“武乡,吾之丰沛,万岁之后,魂灵当归之,其复之三世。”



石勒文化公园中的石勒像



  从字面上看,石勒是武乡人似乎没什么问题。而事实上却全然不是这么回事,连武乡人也不这么简单理解。历史上,武乡的行政区划和名称经过多次变迁,于是,《晋书》所说的“武乡”究竟指向哪里,便成了两县争论的焦点。

  武乡说认为:《晋书》所说的“武乡”是其修书时的武乡,也就是现在的武乡。其依据是早在修书之前的隋朝,榆社已经设县。修书之时,榆社归榆社,武乡归武乡。在这个前提下,《晋书》所说的“所居武乡北原山下”中的北原山,就是武乡县境内现在老百姓所称的北原山。而武乡县境内的石勒墓也能印证“万岁之后,魂灵当归之”的记述。

  榆社说认为:《晋书》所说的“武乡”指的是石勒时期的武乡,而那个时候的武乡,正是现在的榆社。武乡最早设县,就在现在的榆社,其“县城”也在现在的榆社境内。到石勒时代,武乡还是现在的榆社。而房玄龄修撰《晋书》时,“上党郡”这个名字不存在,“武乡县”这个名字更不存在,所以《晋书》所说的“上党武乡”不可能说的是修书时的武乡,而是指石勒时代的武乡。在石勒是榆社人的前提下,“所居北原山下”应理解为“居住在北面一个高的地方”,“北原山”不是地名,而是方位和环境的描述。关于“魂灵当归之”,榆社县不仅有石勒墓,离墓不远还有赵王村和赵王庙。




此番争论,是否在为经济唱戏搭台




  不管石勒籍贯究竟是哪里,三县激烈争夺已是事实。那么,他们对石勒籍贯的考证为何如此热衷呢?

  对这样的问题,武乡宣传部副部长李清平显然觉得有些多余:石勒是武乡人,当然不能让别人抢走。和顺县副县长侯建忠说:和顺政府还没有介入石勒籍贯的论证,但一个地方如果有了历史名人,无疑可以抢得文化先机。

  榆社县委宣传部部长、石勒文化研究会会长武晓花则说得非常具体:石勒对整个中国的历史演进、国家统一,以及民族的融合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对石勒文化进行系统的研究、开发,并不仅仅可以保护历史文化资源,更可以通过博大精深的石勒文化,乃至整个后赵文化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激励人们爱国、爱家乡的热情和斗志。另一方面,在各地竞相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今天,对石勒文化进行研究与开发,也是大力实施“文化强县”的具体举措。可以说,成立石勒文化研究会,研究、开发石勒文化,在榆社早已形成共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弘扬石勒文化、发展文化产业,在榆社大有可为,前景光明。

  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师、人大博士周山仁对争抢历史名人的原因作了分析。他说,最重要的原因是,各地通过文化搭台,要经济唱戏。历史名人属于一种文化旅游资源,如果开发成景点,自然就唱了经济的戏。而即使不能开发成旅游景点,也可以提升当地的知名度和文化内涵。通过对文化的挖掘,发展当地经济,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周山仁认为,各地在挖掘过程中,不可功利心太强,否则文化本来的东西就会被掩盖。现在,争做名人故里的现象之所以能够越来越多,还与大的环境有关。现在的社会,文化是多元的。因此对历史人物的认识,也可以是多个层面的。像慈禧太后,原来谁敢说她好?现在大家就可以宽容之心客观地看待,而且还出现了好几个地方争做慈禧故里的事,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100 29277 100 29277 0 0 15940 0 0:00:01 0:00:01 --:--:-- 15937 * Connection #0 to host 37.48.118.90 left intact ody>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