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中国最不装的节目,没了

2017-09-24 虫哥 十点电影




「极限挑战」停播,「客从何处来」停播,「见字如面」停播......


办了十九年的「锵锵三人行」也停播了。

作者:虫哥

来源:电影爬虫(ID:film5252)

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



「锵锵三人行」停播了。

 

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脑海中不断浮现的,是那句老话: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这节目办了十九年了。

 

突然,就到了要说再见的时候。

 

憋了一天,我觉得我还是得说点儿什么。

 

不愤怒,不评论。就聊聊天,聊聊锵锵,聊聊窦文涛,聊聊聊天这件事儿。

 


9月8号晚上,「锵锵三人行」照例播出,没人看出什么异样。


主持人当然还是窦文涛,嘉宾也是观众们再熟悉不过的许子东和马家辉。


聊完「敦刻尔克」,色情小主播回家继续失眠,湾仔之狼回到书房继续写自己的小说,我们这些观众,则继续等待着下一个周一的新节目。

 

周一节目没有更新,大多数观众也并没有觉察出有什么问题。到了周二,等来了这样一条微博:



 什么原因,我不知道。

 

窦文涛可能知道,但你要问他,他八成也会说“不知道”。

 

揣着明白装糊涂这一招窦文涛用了足足十九年。



窦文涛会“装”,熟悉锵锵的观众都明白。

 

对窦文涛的评价里,媒体人胡赳赳的话最切中要害:

 

“窦文涛说人话、鬼话,但不说神话。窦文涛说生活正确的话,但不说政治正确的话。窦文涛说讨好的话,但不说卖乖的话。窦文涛说聪明而卖弄的话,但不说愚蠢而不自知的话。窦文涛说庸俗的话,但不说高尚的话。窦文涛说反讽的话,但不说愤怒的话。在娱乐受众的同时,他自己身心也得到清洗,受众在被娱乐的同时,发现愤怒已被消解殆尽。”

 

窦文涛太会说话。他不全说真话,更不都说假话。他说话是为观众服务,为嘉宾服务,也是为自己服务。

 

他的装,不是装逼,不是装腔,不是装蒜。所以不讨厌。

 

他的装,是一种太过聪明而心生畏惧后的伪装,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妥协。

 


他磨去了自己的观点,淡化了自己的态度,保留了自己的思考,释放了自己的烟火气。也正是他的这种装,造就了「锵锵三人行」这个节目的“不装”。

 

自然的方式、自由的思考、真实的对话、随性的表达。


这种种,在窦文涛和各位嘉宾的嬉笑怒骂中便呈现给了观众,至于观众从中得到了什么,那并不是节目所要思考的事情。

 

这就是我对「锵锵三人行」的印象。


我从第一次看到这个节目之后,几乎每期必追,也有好几个年头了。

 

没腻过,就是因为这个节目不装。

 

聊到哪儿就是哪儿,各人有各人的生活和态度,没谁觉得自己绝对正确,也没人想要强加给观众自己的价值观。

 

就这样聊了十九年,反而聊出太多有价值的观点,塑造了太多观众的价值观。

 

 

“一个人,难免独行独断;两个人,容易争论不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提起锵锵,很多人想到的就是这些年上过节目的那些嘉宾的面孔。

 

锵锵的三人聊天模式,大脑是窦文涛,躯干则是嘉宾。


窦文涛掌控全局,抛出话题,嘉宾提供内容,表达观点。这样的模式,形成了完美的平衡。

 


所有嘉宾里,和窦文涛最默契的,莫过于许子东和梁文道

 

许子东敏锐。作为文学教授,他身上有一种传统知识分子特有的执拗,也有着几分中国传统小市民特有的狡黠。


他总是能一语中的,时而辛辣,时而幽默。

 


梁文道渊博。道长曾经做读书节目,现在也在做读书节目,书可以说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


大量的阅读锤炼了他思考的能力,遇到某些事件的纷繁乱象,道长或许不那么尖锐,却总是能提供理性的看法,将问题层层剖析。

 

这两个人都是极有料又极擅表达的,有了窦文涛的润滑,自然总是能聊出味道,聊出意趣。

 

马家辉也是锵锵的常备军力。马博士是香港人,曾经喜欢赌博,一生欣赏美色。写了半辈子专栏,出了一部长篇小说。


总有人觉得马家辉猥琐,但更多人喜欢他的率真。他从来不端着自己教授的架子,反而总是呈现出小市民的面孔,他的气质和锵锵是完美契合的。

 


那口港普我曾经听不惯,现在却有些想念了。

 

男嘉宾里,大作家王蒙也是常客,作为昔日的文化部长,老爷子没有官架子,谈吐间诚恳质朴,却自有读书人的贵气。


潘采夫和格子是这两年的新人,虽然稚嫩,却也智慧。马未都和陈丹青偶尔出现,也总是能贡献精彩。

 


女嘉宾中也多有妙人。

 

马博士将周轶君称为“小君君”,再好不过。周轶君曾是新华社驻加沙记者,历经过生死,看遍了风浪。


她身上有着一种自信的大气,这种大气,搞不好便容易让人觉得无法接近。


而她,却又用一种属于母性的细腻将这一层掩盖,听她说话,不抖机灵,也没有犀利的言论,甚至没有动人的故事,却舒服至极。


大中有小,是周轶君给锵锵赋予的特质。

 


查建英老师的书我看节目前便读过,了解了阿城,对她却没有太清晰的印象。


看过锵锵后,我只想说文如其人,温婉中透着大气,是第一流的人物。

 


李玫瑾老师更不必说,分析案情丝丝入扣,谈吐又极其谦和,让人心生仰慕。

 

年轻一些的,竹幼婷腿长三观正,林玮婕颜好态度真,虽然有花瓶性质,却也自有自己的思维方式,也能给人带来不少启发。

 


上过锵锵的明星也并不少。


在窦文涛面前,周星驰、郭敬明、成龙、吴亦凡等人都变得真实,没有了对访谈节目的警惕,多出了表达自己的欲望。

 


锵锵也关注社会问题。前些年节目组请过独立纪录片导演徐童和他片子里的女主角唐小雁,窦文涛不避讳底层,作为公众眼中的“知识分子”,他反而很愿意和底层沟通交流。

 

这是个包容的节目。

 

包容,意味着更大的边界。

 

而更大的边界,就造就了更多的可能性。

 

一十九年,是无数个可能性的累积,这些可能性,对很多人的人生或多或少造成了改变。

 

 

1997年香港回归,凤凰卫视办了个特别节目,叫做“60个小时说不停”,6个主持人,窦文涛从头撑到尾,一个人就说了6到8个小时。

 

曾在凤凰资讯台做副台长的资深电视人曹景行说:

 

“台里开始意识到,他说话的本事特别大。”

 

次年,窦文涛就开办了自己的脱口秀节目,也就是「锵锵三人行」

 


节目没什么成本,一张桌子,三个椅子,桌子上的杯子十多年都没换过。就连现在的椅子,也是热心观众捐来的,台里本来给窦文涛的,看上去着实寒酸。

 

锵锵草创的时候,半年都没拉到赞助。按说节目就该砍掉了,台长刘长乐却仁慈了一把,留下了这个卓尔不群的谈话节目。

 

十九年过去,节目的风格也曾尝试过改变,却都拗不过自然发展规律,回归到窦文涛自己的风格与节奏之中。

 

锵锵从来没大红大紫过,却自有其生命力。

 


节目时间不断被调整,最后被安排在了最不黄金的时段,却也仍然有着忠实的观众。

 

时间长了,观众看的其实早就不再是时事评论,听的也不再是话题思考。我们习惯了看着窦文涛与朋友们坐在一起聊天,就仿佛自己也置身其中。

 

老友畅谈,围炉夜话。锵锵已不再是一档单纯的节目,它更像是一块情感的自留地,看着锵锵,脑海中出现的,是过去的时代,也是过往的人生。

 


我们不会清楚地记得每一期锵锵的话题与内容,不会记得每一期里窦文涛和嘉宾们的金句,却记得这些人,记得这些面孔。

 

但记得,永远都是件让人伤感的事情。

 

所有的记忆都会在时间的流逝中变得模糊。

 

就像是历史,周而复始,我们忘记的,总是比记得的多。


左滑点击图片,查看更多电影


关注“十点电影”

每晚多一部好电影


▼点击阅读原文,看更多同类好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