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跟拍6年,扎心14亿国人,这国产良心不该没人看

十点君 十点电影 2021-03-07

十点电影原创


“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这句话原本是《新华字典》1998修订本中的例句。


如今成了当代社畜的常见自嘲



似乎大家越来越难相信,除了张华,李萍和“我”真的会有光明的前途。


普通人的生活,周而复始、一眼望穿,哪有什么前途?


但真的是这样吗?


下面这部纪录片,或许有不一样的话想说——




3位主人公,3段截然不同的人生。


起初,导演郑琼是想记录下不同阶层孩子的成长轨迹。


有的来自农村小镇,有的来自北京,有的在上小学二年级,有的却正面临紧张激烈的高考。


学校、家庭、观念,处处充斥着对比。


家境贫寒的小镇青年,复读3年,拼命想抓住高考这根救命稻草;


而条件优渥的北京女孩,高中辍学,尝试销售、开店、游学,来对抗“无聊”这个敌人。



阶层流动、城乡差异、原生家庭。


乍一看,片子指向的都是尖锐深刻的现实问题。


但这不是全部。


甚至不是导演的主要意图。


2009到2015。


在长达6年的时间里,3位主人公的生命慢慢延展开来,流向不同方向。



片子凝视这条河流,凝视那些漩涡和沙砾,小小的涟漪和分岔路口。


让我们回到个体的生活经验里思考——


究竟什么才是好的出路?


甘肃会宁县山区。


12岁的马百娟和家人生活在这里。



住着窑洞,喝着米汤,穿着旧衣。


导演第一次见到她和家人在山上劳作的场景,都忍不住感叹:


这里的人,跟蚂蚁似的讨生活。



所幸,贫穷并没有磨灭小姑娘对生活的热情。


每天天不亮,马百娟背着书包走进厨房,拿出一大块干馍,撕下几块泡进水里,就着水咽下去。


然后掀起破旧的门帘往外飞奔。


就背起书包匆忙出门。



桃红的衣裳,彩色的头绳,小女孩笑容满面地走在盘旋的山路上,一路尘土飞扬。


尽管12岁才上小学二年级,加减法都还搞不清。


但马百娟很喜欢上学。


想着自己小学毕业后上初中,上高中,去北京上大学。


工作后每月能挣一千块钱,给家里买面。



另一边,湖北咸宁。


复读生徐佳早早坐进教室,将头埋入成堆的教科书里。


全力向第三次高考,发起冲刺。



前两次高考失败,徐佳留下了很深的心理阴影。


最焦虑的时候,甚至想过自杀。


但自己的命运、父亲的遗愿、母亲的期待,逼得他只能硬着头皮,再赌一把。



至于除了高考又没有别的出路、考上大学是否能跨越阶级、选什么专业、未来人生的打算......


他无暇顾及。


唯一能做的,就是盯紧脚下的路,慢慢往上爬。



每次看到这种纪录片,都免不了感慨一番众生皆苦


然后心想:


要是能当个吃穿不愁的富二代就好了,每天老老实实花钱,管它有没有出路。


巧了,影片的第三位主人公,过的就是大多数人无限憧憬的生活。



镜头下的马百娟和徐佳,收糜谷、辍学打工、考大学、找工作,几乎都是在为生计奔波。


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来自富裕家庭的袁晗寒


生在北京,父母都是北京人,从小读最好的幼儿园,最好的小学,最好的艺术高中。



17岁决定退学,父母也没反对。


她唯一觉得可惜的,就是宿舍里那床刚买的小被子,才睡了不到两天。


不用每天早起去学校,没有堆积成山的试卷和习题,也不需要担心自己的未来。


袁晗寒要想的,就是怎样让自己的人生不无聊一点。


“我恐慌的不是没事干,

而是我会不会一直没事干。”



显然,宅在家里画画、看电影,不足以打发无聊的生活。


于是袁晗寒跑去南锣鼓巷盘,两万一年租了个铺面,打算开酒吧。


还自己张罗着给店面刷漆、画壁画,大包小包进材料。


然而三个月后,酒吧倒闭了。



创业失败,袁晗寒显然不是很在意。


她从没指望赚多少钱、或者混得有多出人头地。


只要不饿死就行了。


但紧接着她补了句:


“而没有人会被饿死,如果你不想的话。”



或许袁晗寒对现实的认知有点“何不食肉糜”。


但相较同龄人而言,她也展现出了更多的思辨能力和旺盛的好奇心


她不喜欢学校,不在乎分数,却执着于如何实现自我价值,不放过任何一次尝试和探索。



后来,袁晗寒去欧洲游学。


申请上德国的一所艺术学院,一待就是8年。


暑假回国,因为没有在上海生活过,她又跑去上海的一家美术馆实习。


至于未来要不要回国,想要干什么,她还不知道。


比起马百娟和徐佳,袁晗寒可能是最不清楚出路在哪儿的。


这似乎也没什么。


她不在乎走错,她有试错的成本。



生在什么样的家庭,长在什么样的环境,个人无法选择,也很难改变。


虽然残酷,但现实往往就是如此。


就像同样是辍学,袁晗寒是自己决定,哪怕不去学校,也可以学自己想学的画画,看自己想看的书和电影,去外面的世界增长见识。


而马百娟却是被父亲和哥哥强制要求。


因为他们觉得女孩到了一定年纪就要结婚生子,读再多书也没用。


辍学后嫁给表哥,在以前学校附近的陶瓷厂打工。



其实,我一直觉得“出路”这个词挺悲哀的。


它的存在,似乎注定了人生必将千难万苦,逼得你不得不闯出一条活路。


如果不幸手中还没有好牌,无力感就更加浓重。


然而也不必太过悲观。


如果每个人从出生就注定被“阶层”框死,那还谈什么人生意义。


即便有人出身更好,天赋更高,也不意味着他们不需要努力。


只要你还期待更好的生活,更好的自己,就没法不努力。


像是考上大学的徐佳,毕业照样要为工作发愁。


一次次校招、笔试、面试、海投......


好不容易签了合同,他也没有松口气,反倒觉得不踏实。


感觉几千块钱就把自己卖了。


但值得高兴的是,为这个家操心多年的徐妈妈,终于可以轻松一些了。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出·路》记录了3个孩子摸索人生寻找出路的六年。


表面上看,是同一件事。


但3段人生给人的感触却完全不一样


马百娟的生活让人有些无力,现实壁垒太厚,不知如何改变;


袁晗寒的生活又太过飘渺,感觉总是一片迷茫和空虚;


而徐佳的生活,更像是我们大多数。


没有那么多不可逾越的难关,但又很容易禁锢在成功学思维中,不知道自己真正要什么,被生活推着走。


出路究竟是什么?该怎么选?


电影没有给出标准答案。


它只是静静地展示了不同人的生活,希望能启发你的思考。


然后用自己的方式,去探寻个体的出路。


想看的,去猫眼电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