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度│东莞特殊教育的融合之路

学堂君 东莞日报教育学堂 2020-09-17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特殊儿童在和老师交流


昨日,是第28个全国助残日。


在东莞,我市义务教育阶段户籍残疾学生的入学率达到98%以上。


截至2017年末,义务教育阶段特殊学生约1315人,其中特校就读640人。而在剩下的近700名特殊少年儿童里,基本上都是“随班就读”的学生。


为了让这些孩子也能公平地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从2014年起,市相关部门针对“随班就读”推出多项利好政策,并将其作为东莞提升特殊教育水平,推动融合教育发展的重点工作之一。

但是,理想和现实之间,还有距离。


特殊孩子踏入普通学校,要跨越的,并非仅有一道校门。

不一样的课堂


小文(化名)今年12岁,距离他被确诊为孤独症,已经过去八年。


在这段期间,小文一直有接受康复治疗,可目前他在认知、人际交往和运动能力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障碍。但他并没有因此去到特殊学校,而是和其他同龄小伙伴一样,在东城某小学就读。


在东莞的适龄特殊少年儿童群体中,像小文这样,选择普通学校就读的孩子,数量并不少。


目前,东莞户籍特殊少年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途径主要有四类:对能适应普通学校义务教育的本市户籍学生,按就近原则安排其进入公办学校随班就读,保障残疾学生与社会的融合;对听障、视障和轻中度智障儿童,建议和推荐其到东莞启智学校接受义务教育;对中重度的残疾儿童,则建议和推荐其到东莞市康复实验学校接受义务教育;对确实无法到校就读的残疾学生,则实施“送教上门”行动。


四大途径,为特殊少年儿童的入学“保驾护航”。


现在,我市义务教育阶段户籍残疾学生的入学率达到98%以上。截至2017年末,我市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学生约1315人,其中特校就读640人。在剩下的近700名特殊少年儿童里,基本上都是“随班就读”的学生。


“可以说,东莞的特殊教育形成了‘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随班就读为主体,送教上门为补充’的格局”市教育局基础教育与信息化科科长罗桂森说。


普通学校的孩子在上课


从家长和孩子的角度看,在身体条件合适的前提下,随班就读也更符合现实需求。


东莞启智学校副校长、东莞市随班就读工作指导中心副主任廖健华告诉记者,特殊孩子在社区内的普校随班就读比到特殊教育学校读书更加方便实惠,家长方便接送和照顾小孩,家庭的经济压力也能有所减轻。


另外,把特殊孩子放在一个正常化的教育环境,也是给特殊孩子提供人际关系认知及交往的场所。正常儿童可以给这些特殊孩子起到示范作用,提供正确的行为榜样,促进他们社会功能的修复与改善,建立正确的人格。


而对普通孩子来说,融合教育也能让他们了解生命的多样性,有利于他们爱心和责任心的养成。

从“特殊”到“普通”


推动“随班就读”建设,东莞一直在行动。


根据东莞特殊少年儿童的教育需求,以及国家、省的相关要求,从2014年至今,我市在特殊教育领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计划。


也正是在这个阶段,推动“随班就读”更好开展、加强融合教育成为了我市特殊教育提升工作的重点之一。


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一起玩游戏


“‘融合教育’,就是让所有学生,不管其残疾与否、不论种族,都能够在普通班级内接受适合的教育,这个理念就是要让所有学生都能够公平地享有接受普通教育的权利,而随班就读是典型的融合教育安置模式。”


罗桂森向记者详细地介绍了我市随班就读和融合教育开展的情况。

2014年,《东莞市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年-2016年)》出台。该计划提出了我市近年来特殊教育提升的总体目标,并点明了工作宗旨:“全面推进全纳教育,使每一个残疾孩子都能接受适合的教育。”


2015年,市教育局下发了《关于加强对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工作管理和指导的通知》。


同年12月,东莞市随班就读工作指导中心举行挂牌仪式。


我市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各项工作从此有了更专业的指导团队。

东莞市随班就读工作指导中心正式成立


为更好地发挥启智学校作为特殊教育资源中心的作用,指导中心办公室设在了启智学校内,校长徐淑兰和副校长廖健华分别担任指导中心的主任和副主任。


从2016年开始,指导中心组建起了巡回指导教师队伍,组织中心成员和相关教师到各镇街、片区开展随班就读管理和教学的巡回指导、师资培训和教研活动。


另外,还为各镇街教育部门的领导、干部、老师,乃至随班就读学生的家长举办了多次不同形式的培训学习活动。

与此同时,市教育局、镇街(园区)教育部门、学校的三级随班就读工作领导小组管理体系也迅速建立和完善,各镇街、园区都设立了特殊教育专干,负责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管理工作。

特殊儿童在进行教育康复训练


为了切实提高随班就读的教育质量,让特殊孩子在普通学校里也能接受到最适合的教育,这两年我市还在特殊教育教研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

2016年7月,市教育局教研室全市公开招聘1名特殊教育学科教研员,负责全市特殊教育教学科研工作。市里和各镇街还分别选择骨干教师成立了市级和镇级的特殊教育教研中心组,初步形成市、片、镇的三级教研体系。


2017年,东莞市特殊教育研究会成立。

在多方面的努力下,成果逐渐显现,部分普通学校教师对特殊教育和融合教育的认识有了很大改善。


对此,徐淑兰有着深刻的体会:“我们可以感受到,在经过学习和培训后,学员积极性非常高涨,对融合教育的开展也很有信心。”


去年,教研室举办了首届特殊教育优秀论文评选活动,普校老师投来180多篇论文。在东莞市首批特殊教育(融合教育)教学能手的评选活动中,多名教学能手出自普校。

任重道远


“现在,有教育需求的特殊学生的确大部分都想去或者已经在普通学校,未来特殊教育发展也许更需要在融合这方面加强。”


谈及东莞特殊教育发展的趋势,徐淑兰这样说。

虽然大力推动融合教育已经成为我市特殊教育工作者们的共识,各项工作也在稳步推进,但融合之路上仍然有着许多困难,师资匮乏、硬件短缺、社会认识不足等问题都亟待解决。


摆在融合教育面前的第一个阻力,是社会各界对融合教育的误解。当下,大众对融合教育的认识还存在误区。


“有时候连一些镇街教办和学校的领导都不太理解,认为融合教育只是特殊学校的事,甚至以影响普通学生课堂为由反对融合教育”,罗桂森说。


记者也在走访中了解到,部分镇街教办工作人员认识到特教的重要性,希望开展相关工作,却遭遇“没有预算”难题。

不仅义务教育阶段如此,学前阶段和职业教育阶段的特殊学生在融入社会上同样面临着困局。


在东莞市特殊幼儿中心,不少经过专业老师和治疗师辅导后的孩子也会尝试进入普通幼儿园学习。然而,大部分家长担心孩子被“拒之门外”或被贴上“标签”,都不敢向园方如实说明情况。


“一般园方发现后都会建议孩子重新回到我们这边”,东莞特殊幼儿中心相关负责人无奈道。

孩子们在交流和创作


现实中,随班就读和融合教育的开展也存在着诸多挑战。


目前,东莞尚未无一个已建成的合格资源教室,资源教师也没有配备;很多学校还没有能够在校园物理环境的建设、班级环境的建设、沟通辅具和学习辅具的配备为特殊学生提供支持。


资源教教师的空白,则使随班就读学生的教育教学全部放在普通班级的科任教师身上。


罗桂森指出,普校教师缺乏专业的特殊教育知识与技能,很难能够制定适合孩子的学习计划,满足随班就读学生的特殊教育需求,势必会影响到随班就读的教育质量。

普通学校的课堂


魏惠莲是东莞市启奥特殊儿童培训中心的一名陪读老师。


目前,她受家长聘请,专门在东莞某小学陪伴一名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帮他适应课堂。魏老师告诉记者,自己是那个小学出现的第一位陪读老师。


“学校也尽力为我们提供了很多便利,但像资源教室实在是没有,就用心理教室替代。作为特教工作者,我特别希望以后能看到每所学校都有陪读老师配备。”

静待花开


尽管现实和理想之间还有距离,但无论是一线教师、机构负责人,还是相关部门领导,都决定将融合教育进行到底,坚持办好特殊教育。


“做任何事情都会遇到困难,需要一个过程。”廖健华面对尚处于起步阶段的“融合教育”如是说。


在他看来,若想真正让每一位特殊孩子都得到帮助,首先要做的就是全市特殊儿童摸底调查。


现在,虽然每年都会进行相应的调查,但筛查机构还是不够完善、多部门间的信息共享还有加强的空间。


对此,他建议道:“在特殊儿童的完整信息共享上,应该做到‘无缝对接’。可以由政府牵头,联合卫生、民政、残联、教育等多个部门,设置特殊儿童报送平台,从发现就进行登记,并开始提供帮助。接下来,后续的安置模式、学前康复、读书、就业也都能够追踪到位,家长和学生就能享受到更适合、更完善的服务。”

在融合教育的实际操作中,更多的专业指导、更强的师资培训和资金保障则是教育工作者们所期待的。


“希望进一步完善随班就读各项管理的制度,尤其是资金支持,最好可以设立面向随班就读的专项资金,用于教学设施的建设、相关老师补贴等”,廖健华建议。


以点带面,以老带新。作为随班教学指导中心的成员,廖健华还希望,通过加强宣导,能让越来越多的普校老师了解和掌握特殊教育的一般专业知识和技能,从而优化教育教学行为,为高质量地实施随班就读工作提供专业上的支持,也为那些在普校随班就读的孩子提供实质性的帮助。

康复教育训练


而这些,也是我市解决特殊少年儿童教育问题的方向。

在东莞市2018年教育工作会议上,市教育局局长梁凤鸣提出,2018年要加强随班就读巡回指导,全面启动随班就读及送教上门区域教研,推动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建设,设立随班就读实验学校。

另外,记者走访多个单位及学校后,好消息传来——资源教室建设被提上日程。


资源教室并非仅承载单一的硬件设备室功能,教育氛围、学校理念、融合教育宣导等同样重要。

廖健华设想中的资源教室应具备五大功能:一是为特殊学生提供教育场所,对随班就读学生进行评估筛查;二是对参与随班就读的老师培训;三是针对特殊教育进行教研方面的交流和总结;四是进行“课程补救”,包括将学生抽离,进行个别化辅导,或进行康复训练;五是用于家长服务、家长培训,做好家长宣传动员。

以上这些政策给随班就读的孩子带来更多便利,也是对我市特殊教育系统的全面建设的添砖加瓦。


对于特殊教育,康复实验学校副校长尹润枝曾说:“和普通教育不同,特殊教育的成果不会立竿见影,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老师和家长都要多点耐心。


同样,推动随班就读以及特殊教育也绝非一朝一夕所成。


未来,用行动,静待花开。





采写:饭饭、萌二

编辑:饭饭


权威、原创、第一现场!

东莞日报教育学堂

本土教育资讯全媒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