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成为“和颐”事件中袖手旁观的看客?
ILLUSTRATION BY SMASHMETHOD
“和颐”事件发展至今,依然有存在许多疑点。事件发生之前,谁都猜测不到“女子深夜酒店遇袭”这个简单的案情能在网络上引发如此广泛的轩然大波;而同样,谁也无法预料今后这个事件的走向以及如何收场。
今天我们不去作价值评判,仅仅从该事件出发,聊一聊看客与从众心理。
许多朋友的朋友圈已经被#和颐酒店女生遇袭#这个话题刷了两天的屏。网友@弯弯_2016 在4月5日早上发布微博称,自己在北京望京798和颐酒店深夜遭遇劫持,并得到朝阳警方证实。随后,该话题在网上产生巨大反响。截至今晚九点,该话题的阅读量已达22.2亿次,讨论数239.9万条。
先上视频,看过的朋友请直接跳过。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m0019dui6y5&width=500&height=375&auto=0
这条视频应该是受害女子本人在派出所报案时所录制,视频中至少出现了受害女子、酒店方代表和民警三个人的声音。该监控录像比较完整得记录了事件的发生过程。
网络上早已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论调,有扒出受害女子的媒体人身份怀疑她炒作的、有联系起如家酒店的私有化进程暗示被竞争对手设局的、有猜测该女子是因为被误认为抢了当地涉黄团伙的生意而被侵犯的……
由于只是事件旁观者,没有充分的证据,我们并不对以上论调作任何价值判断。然而在以上视频之中,我们注意到事件过程中除了涉事男女之外,还出现了至少6人,其中一位形似酒店服务生的人在镜头内时间最长。然而全程除了该服务生似乎一直在旁“温和地劝说”之外,其他所有路人都视而不见地绕路而行。
这很难不让人联想到鲁迅先生在很多文章中都提到的“看客”这个特征鲜明的群体。在鲁迅笔下纷繁的人物世界中,“看客”这个抽象化的形象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鲁迅被收入《呐喊》《彷徨》的25篇小说中几乎三分之二的小说都不同程度地勾勒、描绘了看客形象,其中涉及到的看客人物众多,层次繁杂,组成了一个复杂的看客群体。而大师之所以为大师,便是因为他创造的形象在时隔几十年的今天,依然鲜活地存在在我们的生活中。
鲁迅在《示众》中有这样一大段描写看客的文字:
霎时间,也就围满了大半圈的看客……待到增加了秃头的老头子之后,空缺已经不多,而立刻又被一个赤膊的红鼻子大汉填满了.……这胖子过于横阔,占了两个人的地位,所以续到的便只能屈在第二层,从前面的两个脖子中间伸进脑袋去……但不多久,小学生却从巡警的刀旁边钻出来了。他诧异地四顾:外面围着一圈人,上首是穿白背心的,那对面是一个赤膊的胖小孩……
以及《药》中看客们围观、鉴赏夏瑜被杀时情景:
……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
再看看有可能是最出名的“看客”阿Q。他的“精神胜利法”是地位低下的劳苦大众的典型思想。阿Q看到过革命党人被杀,看到过白举人的秘密等。可他之所以充当看客,只是出于“好奇”的“帮闲者”心态,结果却是无奈的任人宰割,从“看客”沦为了“被看”。
发现了吗?原来鲁迅爷爷早就对群体性“爱看热闹”、“帮闲”、甚至是“帮凶”的看客心态有如此入木三分的描写。
但其实这种心态并不是我国独有的。
《》是一本社会心理学领域中的传世名著,其作者是一百多年前的法国保守派学者勒庞。它非常精辟地描述了群体行为的“集体无意识”。根据勒庞在《乌合之众》中的观点,“群体不善推理,却急于行动”(P4)。而群体推理的特点,是把“彼此不同、只在表面上相似”的事情搅在一起,并且立刻把具体的事情普遍化。此外,在一个群体中的个人,不过是众多沙粒中的一颗,可以被风吹到无论什么地方,个人没有主宰自己的反应行为的能力:
心理群体是一个由异质成分组成的暂时现象,当他们结合在一起时,就像因为结合成一种新的存在而构成一个生命体的细胞一样,会表现出一些特点,它们与单个细胞所具有的特点大不相同。
听起来很熟悉吧?很多人在校园里都有这样的经历:快放学了,整个班级里的学生都在吵吵闹闹地闲聊,突然一下子所有人都安静了下来,大家都误以为老师来了,然后大家发现老师并没有来……然后全班集体爆笑。当每一个学生停止吵闹并静默时,他的心中其实处于一种“集体无意识”的状态。
一起来看一例“乌合之众”在现实世界中活生生、血淋淋的例子:
,发生于1994年4月7日至1994年6月中旬,是对及胡图族温和派有组织的大,共造成80-100万人死亡,死亡人数占当时世界总人口1/5000以上,全国1/8的人口消失,另外还有25万至50万卢旺达妇女和女孩遭到强奸。大屠杀得到了卢旺达政府、军队、官员和大量当地媒体的支持。
事情发展到这种地步,已经没有人关心内战的起因了。据称当时除了胡图族的士兵、民兵直接疯狂的参与到屠戮中以外,大量胡图族的平民也举起了弯刀和削尖的木棒,刺向了平时也许就生活在隔壁村庄的图西族人。而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遵纪守法的普通公民。
回到此次“和颐”事件,我们首先联想到的是监控中出现的几位路人事不关己的做了一回“看客”,当了一回集体回避的“乌合之众”。虽然这次比较幸运,没有发生过于血腥的恶性案件,但为什么大家明明看到有人在试图强迫受害女子并施以暴力的时候,会选择不作为呢?
大约30年前,美国的心理学家Bibb Latane经过大量实验后提出一个观点:“当现场有大量其他旁观者在场时,旁观者对紧急情况伸出援手的可能性最低。”原因是:
1. 周围有其他可以帮忙的人,每个人需要承担的责任就少了;
2. 在碰到不确定性很强的事件时,人们很可能呈现出多元无知的从众心理状态;
3. 当人们碰到这种不确定性很强的情况,很自然的会根据周围其他人的行为加以判断。
“和颐”事件发生后,在网络上形成了山呼海啸一般的舆论趋势,几乎所有网民都将矛头指向了疏于管理的酒店方。我们并不想为酒店方辩护或者开脱,然而无可否认的是,这恰恰又形成了一波更大规模的“乌合之众”——这一次,你我都成了这个事件的“看客”,因为我们其实并不了解事情的真相和背后的原因,只是单纯凭着一股义愤填膺的激情去苛责责任方。又或者,我们只是看到身边所有人都这么做了,也要表明一下自己的态度而已。
而这样超高的关注度对事件本身的发展,并不一定是有利的。
无论是生活还是投资中,盲目、冲动的跟风都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它会让人失去理智,陷入“集体无意识”的怪圈。生活中的跟风会让我们成为形容冷漠的“看客”和网络暴民;投资上的跟风,则很有可能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在国内的投资行业,跟风投资的现象其实非常普遍,近的例如前年、去年炒的非常火热的O2O,大批热钱的涌入导致行业过度拥挤,许多企业没有活过所谓“资本寒冬”;再如当年团购刚刚兴起时颇为壮观的“千团大战”,最终只有个位数的赢家生存下来,绝大多数团购网站都成了烈士。说的再远一些,云南普洱茶、长春君子兰都经历过集体跟风的疯狂炒作,最终无一不以泡沫破裂收场。
所以,在身边所有人都在做同一件事情时,保持冷静思考的头脑显得尤为重要和可贵。
最后转几张你很可能看过的图,祝愿大家遭遇紧急情况时都能平安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