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性资本王淮:从硅谷到中国,从理想到现实的选择
5月15日,猎聘“颠覆·力量”上海站圆满结束,线性资本创始合伙人王淮进行了精彩演讲,以下为演讲内容,经猎聘网编辑。
小线说
本文授权转自猎聘网
线性资本创始合伙人王淮
我今天跟大家分享的主题是关于选择,讲的是从硅谷到中国,从理想到现实的故事。
首先谈谈我的硅谷印象,我在美国住了差不多9年,当中有将近7年是在硅谷度过的。2010年初加入Facebook时候,Facebook在这栋楼中有两层,二楼和三楼。这个的确是风水宝地,Facebook发展变大之后搬走了。
当时我加入Facebook的时候,它是一个非常小的公司,大概有130个人左右,它的用户大部分是大学生,大概2000万左右。Facebook从2004年到2007年花了3年时间,到达了这么一个规模。其实我之前是在雅虎,做得还OK,我老板对我非常不错。但是雅虎有个巨大的问题是什么?就是团队跟团队之间,太讲政治,经常你的KPI跟我的KPI会发生冲突。所以组跟组之间,很让人头疼。当时谷歌的猎头、Facebook的猎头都给了我offer,所以在我面前就面临这样一个选择,究竟是加入一家小公司,还是留在大公司?或者换到另外一家大公司?
Facebook有很多小公司都会有的问题,而且,最最重要的是,对于中国来的留学生最大的挑战就是工作稳定性和绿卡问题。如果公司倒闭了,美国的移民政策要求在很短的时间内卷铺盖走人,所以这就面临一个很大的风险考量:
究竟我是追求一个稳定的工作还是追求更为刺激冒险的一种生活方式?
一边是美国梦,所谓美国梦就是有房有车有娃有狗,这四样东西,便组成了美国梦;另外是硅谷梦,什么叫硅谷梦?就是有机会参与到一家,能够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这样一家公司。
而结果很明显,很幸运。其实我们谁都没有想到,经过了后面大概4年多快5年的发展,Facebook在2012年参加纳斯达克上市,上市市值是1000多亿美金,今天是3000多亿美金。包括扎克伯格自己,从来没有想过,这家公司能做那么大,到上市的时候大概Facebook有4000多个员工。收入大概是几亿美金吧,不算大,Facebook从头到尾都不大关注收入,所以我们形成了一个习惯。包括今天做投资,我们看到问题的时候,对于收入这个问题,从来不大关注。他的用户大概是9亿多,4年有天翻地覆的变化。Facebook的IPO也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technology IPO。
2011年底的时候,我觉得时间差不多了,快5年,我觉得可以回家看看了。这是我在Facebook办公室的留影。在美国待了快9年,这并不是一个非常容易的决定。
接下来分享我下我对Facebook最深刻的印象,首先谈谈印象最深刻的时刻。这是2007年5月份我加入Facebook不久参加的F8第一次大会。这是第一次,Facebook在上面发布了他的开发者平台。在上面展示了一个,我当时熬了5天差不多通宵,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做的成果,我在Facebook最刺激经历就是那段,头两三个月。那时候刚加入Facebook,蛮担心的是,做不好可能就卷铺盖走人了,但是那天还是很顺利的。这也是在Facebook唯一的一张与扎克伯格的合影,后来因为习惯了,天天见到这个人,也不觉得有必要跟他拍张照片。
这是Facebook第一次发布它的广告系统,Facebook所有收入基本上都是在这个广告系统上叠加出来的。
这是我们最后一次做团建,我们不要搞太累太无聊的事情,要搞就搞好玩的印象深刻一点的。Facebook有一个叫神枪手大赛,打半职业赛。我们在里面玩了一整天,我的直系老板是退伍军人,他那天吓着半死,因为不断有人把枪口对着地上或者对着某个人。在团建的时候,大家还是觉得可以尝试一下,但是那之后,一提起来团建这个事情,就说千万不要干这样的事情。
接下来谈谈我对Facebook的文化:
第一个是go big or go home,我们要么做大事,要么就卷铺盖回家。如果只有几千万人用你的东西,这是小事。如果你的功能不能有几亿人用的话,这个功能是不值得留的。我们当时有两个工程师在负责一个每年产生200万美金收入的项目,后来觉得这个项目发展空间太小,就砍掉了。
第二点非常出名,Move Fast and break things。快比完美重要得多。知道自己最大的有限资源就是你的时间。你生活中能做的事情,有事情的东西,愿意跟你接触的人,你想接触的人,远远大于你的时间所允许的范围。你要弄清楚哪些人哪些事对你重要,把你有限的时间花在这些重要的人和事上,其他的事情都可以先放一放。
回国之后花了蛮长时间,转行做投资,一做快4年。很多人在不同场合问过我这个问题。为什么从Facebook转到投资,180度的转弯?我总结下来就是:
投资每天都是很多很有趣的不同人,了解不同的知识,让我们感觉到很快乐。
第二点是,每个人都要明白自己的强项是什么?想办法利用好这些强项。我们获得的强项,就是以前参与的公司经历和了解的公司文化;想办法把这些整体经验变成一个能力,一种资产,能够拿来吸引我们想投的公司,真正变成他们的帮助,通过这种帮助。
通过自己独特的能力,跟其他所有的区别开来,只有区别开来,我们才能带来一些不同的影响力。只有有不同的影响力才能赚钱。最后我们慢慢转到投资上去。
最后给大家分享的是,我对中国的印象。其实我在23岁大学毕业之后,去美国待了9年时间,回国待了4年时间。但是这几年都是在学校在家庭里,没有和社会有很大的接触。回国的4年,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好像和国外的做法不一样,今天就跟大家谈谈,这里面看到不一样的地方。
见了那么多创业项目,每看20-30个项目,投一个;而每看的一个项目,是从推荐过来的20-30个项目中挑选的。所以平均下来是每500个左右的项目会投一个。整个过程接触了大量的项目。
创业者的普遍特点是什么?中国创业者非常聪明,不论是大聪明还是小聪明,但普遍都是非常现实。大多数在低头走路,没有说我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做一点有颠覆性的项目。从2013年底到2015年初,只要O2O能够想到的领域,都至少上百家公司。我们认为至少有一半死掉了,第二季还会死,因为寒冬还会继续。你需要几百家O2O的东西吗?因为我们看过这些框架真的没有太多技术能量,到了后面很多都是资本的运作,品牌形成了壁垒,还有用户的信任。在很多方面从早期是没有竞争壁垒的。
你要么做得非常大,能够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要么没有。左边是我们投资的一家公司叫地平线机器人。这个芯片,能帮助很多硬件——比如说现在做的汽车——变成智能机器,成本会变得极低,门槛会变得极低。
右边那个做的什么事呢?想把人工智能放到家里,以后在家里要的信息和服务,都是通过语音体现,要给生活带来一种新的方式。
第二点观察是什么呢?很有意思的方面,很惊讶的方式。这边可能给一些想寻找战略性投资的创业公司一些建议,如果你有机会拿中国最大的几家互联网巨头的战略投资的话,这是你应该选择的顺序T>A>B。
上面这张图,是到今年一月份为止,全球的技术独角兽的分布图。事实上,中国互联网技术领域发展跟国外虽然差距还在,但是的的确确是在减少。我们认为中国的技术独角兽的数量还会增加,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两个地方的人才交流和信息沟通越来越频繁。
刚才跟大家分享的是我的故事。还有我们在中国的很多现象,反应的都是普通人对于事物的不同选择,你的人生就是由你的选择构成的。我们不求做最优的选择,但是一定要想办法做不会让你后悔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