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希望vs虚构希望:科学家该如何宣传自己的科研成果?
原文以Why scientists should communicate hope whilst avoiding hype为标题
发布在2018年7月6日的Naturejobs博客上
原文作者:Eileen Parkes
科学家介绍科研成果的方式,决定了公众对科学的信任程度。
《恶性乳腺癌疗法攻关再下一城》
不久前,我读到了这个标题。“太好了。”我当时想,然后马上问自己:“我怎么会错过这个好消息?”随着阅读的深入(新疗法仅证实在实验室内的细胞中有效,并未经过人体试验),我的失望逐渐变成愤怒,我在想乳腺癌患者在看到这篇文章时会做何感想。对于这些初闻噩耗,挨过痛苦的治疗,一心希望找到救命良方的人来说,这种夸大其词的标题只会让他们“收获”一场又一场空欢喜。
作为科学家,我们希望自己的研究能产生影响,能给我们所在的世界带去一份正能量。我们许多人正是怀抱着让世界变得更美好、拓宽人类知识疆界的初衷而投身科研的,我们希望找到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解开DNA的奥秘。我们关注地球,关爱人类,关心病人。正是这种激情驱动我们向前,但是,我们宣传科研成果的朴实愿望与过度炒作往往只有一线之隔。
我曾经尝试卖掉我的二手车——但我太不会卖了。我指出了它的所有缺陷:车门把手损坏、掉漆、音响系统不稳定。最后它无人问津,只能被拍卖。
当我在向媒体介绍科研成果时,感觉就像在卖这辆车。我们可能抑制不住避谈缺陷、美化不足的冲动,去夸大研究的影响或潜在影响。我们可能会就自己“突破性”或“革命性”的研究成果发表看法,但事实上,和大部分的研究一样,我们的研究更像是巨幅拼图的一小块,而不是一项完整的杰作。
我们会发现这种夸张的做法不仅在面对媒体时会发生。资助机构也会在基金申请书里要求对研究影响进行描述。为了得到经费,我们不得不配合这种要求,宣称研究具有造成影响的能力,但事实是,这种潜在影响可能需要好几年才会发生,甚至需要很多努力才能做出改变。
资助机构用来自公众的资金资助研究工作,他们希望可以让大家看到研究的影响,并鼓励我们公开宣传研究成果。在这种情况下,细胞分裂方面的重要发现究竟与(将来某一天)实现疾病治疗之间还有多远?并不是一个容易解释的问题。
我们希望改善人类生活或是做出重大发现,希望自己的研究热情能够感染他人。但是,我们应以一种不夸大研究成果的方式让公众理解我们对发现的激动和信心。
发表的论文中会有一段内容谈及此项研究的“重要性”。在这些段落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范式转变”和“重大的概念进步”这种字眼,读完论文后却发现都是言过其实。论文所描述的研究可能是杰出的,但是在论文开头就夸大其重要性只会叫人失望,让一项原本精彩的研究给人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请把自己想象成那些把这种希望当作救命稻草的人吧。一个吹嘘过头的标题可能会让他们对事实上并不存在革命性疗法满怀憧憬。欲借凭空炒作去创造事业(或财富)的方法只会竹篮打水一场空。炒作、夸大宣传研究成果对科学和科学家的声誉都是危险而有害的。
在当今的后真相世界,科学面临着严密的审查,公众对于科学的信任应当得到珍视。在宣传科研成果时,以细致、开放和诚实回报公众的信任,或许是维护这种信任的最佳方式。
Eileen Parkes
Eileen Parkes是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的一名临床医学博士后研究员,主要研究DNA损伤的免疫反应。在实验室外,她是一名糟糕的二手车销售员,但是她热爱与家人一起享受时光,热爱使用社交媒体谈论科学。
ⓝ
点击“阅读原文”阅读英文原文
热门文章
点击图片阅读:你的博士论文交了吗?别忘了,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点击图片阅读:社交媒体,假新闻和你的朋友圈是如何扭曲你的记忆的
点击图片阅读:科研界热情拥抱的预印本,会给公众了解科学的方式带来风险吗?
版权声明:
本文由施普林格·自然上海办公室负责翻译。中文内容仅供参考,一切内容以英文原版为准。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邮件Chinapress@nature.com。未经授权的翻译是侵权行为,版权方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 2018 Springer Nature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