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将提供数百亿美元支持非洲发展科研
原文作者:David Cyranoski
但是批评者认为这会导致非洲国家过度依赖外部力量。
中国希望帮助非洲培养下一代科学家,并为此制定了一个崇高的目标:全面提高非洲国家在各科研领域的实力,从农业到气候变化,从量子物理到人工智能。
一名来自纳米比亚的农业官员在一所中国实验室学习抗沙化技术。
来源:Chen Bin/Xinhua via Zuma
9月,中非领导人在第三届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达成了一项大规模计划,而培养非洲科学家正是计划内容之一。会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承诺向非洲提供500亿美元的贷款和援助,用于非洲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和清洁能源等项目。中国企业将向非洲投资100亿美元。专门用于培养科学家的投资金额尚未可知。
然而,部分政策专家和科学家担心此举会导致非洲国家过度依赖其它国家提供的培训。还有一些声音质疑这种计划能否切实提升非洲的科研实力,毕竟既往论坛上提出的类似项目尚未产出看得见的结果。
至于资金如何在各个国家之间分配,尚未有细节公布。但是,美国威克森林大学的中国对非外交政策研究专家Lina Benabdallah认为资金分配可能会产生分歧。她说:“最终需要依靠非洲领导人、政要及其选民来推动具体项目的落实。”
研究培训
培训是新计划的一项主要内容。中国将向包括科学家在内的非洲民众提供5万个来华学习的奖学金名额以及5万个短期研修培训名额。
中国还将为在中国和非洲机构接受研究生培训的人员提供奖学金,类似机构包括肯尼亚乔莫·肯雅塔农业技术大学中非联合研究中心。该中心成立于2013年,并与武汉植物园建立了合作关系,目前已在生物多样性和气候变化监测方面发表了几十篇学术论文。
中国也将为位于加纳霍城的一家现代生物医学培训机构——卫生与联合科学大学(University of Health and Allied Sciences)提供扩建支持,中国在2015年曾为该机构提供2000万美元的支持。
“培养本土人才对于非洲科学的未来极其重要。”目前在瑞典哥德堡大学工作的加纳神经病学研究者Tommy Karikari说。他认为中国推出的最新计划将显著增加非洲科学家拥有的培训机会。
不仅如此,本地奖学金和培训设施对于留住非洲本土人才也非常关键。许多非洲人才目前在国外深造也是由于非洲本身缺乏相关机会。“国外深造费用昂贵,许多学有所成的人不愿回国,这直接影响了非洲科学家的人才储备。”他说。
Benabdallah表示,此次北京峰会特别强调要将非洲科学家纳入中国的全球外交计划——“一带一路”倡议中。比如,该计划鼓励非洲研究人员加入青年科学家交流项目,并为来华学习的科学家提供最高长达一年的经费支持。
此外,中国还承诺帮助非洲国家在量子物理和人工智能领域开发实际应用。但Benabdallah认为其中存在一定风险,因为非洲国家可能会过于依赖其他国家提供的培训和技术。她认为要让非洲国家成为科技的创造者,而不仅仅是科技的消费者。
聚焦农业
计划还重申了中国另一项为期数十年的计划,该计划承诺提升非洲的农业科学和实践,增强非洲的环境保护。分析人士认为这项投资融合了赢利、慈善和粮食安全三方面,因为中国可借此向国内输送谷物和油籽。
该计划还呼吁建设环境和地球科学联合研究中心,不过建造地址尚未公布。其它项目的重点分别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抵御气候变化和治理沙化。中国将派遣500名资深农业专家前往非洲,帮助推动当地的农业实践走向现代化。
但是,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专家Ademola Adenle则对中国的意图表示怀疑。他说自2006年以来,中国政府资助在非洲建造了20多个农业技术发展中心,但是外界对它们却所知不多。他说这些中心缺乏透明度,而且仅代表了中国的商业利益。据报道,其中一个农业技术发展中心向当地人民出售农用设备、香菇粉和香菇干。
“自‘一带一路’倡议启动以来,我并没有看到任何农业研发方面的重大突破或任何可以改变农业发展的创新。”他说。
中国农业部并未在截稿前就《自然》提出的关于农业技术中心的问题予以回复。
Adenle希望中非合作论坛可以为非洲的农业科学家提供培训机会,提高当地的农业技术水平。但是他表示,如果这些计划只是为中国获取非洲的自然资源大开方便之门,那么可能会给非洲带来灾难。
中国为帮助非洲掌握关键科学技术进行的相关投资,以及双方达成的贸易协议和政治交易需要更多的公开讨论。“毋庸置疑,中国对非的投资巨大,”他说,“但我们更需要的是透明度。”
原文以China to train African scientists as part of $60-billion development plan为标题
发布在2018年10月2日的《自然》新闻上
ⓝ
Nature|doi:10.1038/d41586-018-06722-5
点击“阅读原文”阅读英文原文
关注了Nature自然科研这么久,了解了许多科学前沿与科学出版的动态,现在有一个机会让你在上海零距离接触自然科研编辑团队,你想来参加吗?
点击下方图片了解详情并报名参加我们的年度线下聚会~
版权声明:
本文由施普林格·自然上海办公室负责翻译。中文内容仅供参考,一切内容以英文原版为准。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邮件Chinapress@nature.com。未经授权的翻译是侵权行为,版权方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 2018 Springer Nature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