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我想要造一条龙!——好嘞!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原文作者:Helen Pilcher
一对父女著书介绍了二人如何共同探索利用生物工程技术制造一条身披鳞甲的喷火龙,Helen Pilcher对该书给予了高度评价。
《造龙有术:从讽刺的角度看尖端科学》
(How to Build a Dragon or Die Trying: A Satirical Look at Cutting-Edge Science)
保罗·诺福勒和朱莉·诺福勒
世界科学出版社(2019)
校园科学展览会是美国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但并不是总是用来展示大胆的实验。如果每建成一个以醋为燃料的小苏打火山或用柠檬供电的电池就能得到一分钱的话,那我现在攒下的能有珠穆朗玛峰那么高。但是当其他孩子忙着建造安全的科学模型时,八年级的朱莉·诺福勒梦想的是更大的东西。作为加州一所学校的小小探求家,她决定尝试制造一条龙。
这是大胆的,只能硬着头皮上。她天马行空的想法本可以就此终止,但朱莉的父亲——保罗·诺福勒——是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一名干细胞生物学家。家里住着一位生命科学专家,这给朱莉的想象插上了实验的翅膀。
他们的努力最终浓缩成了一本书:《造龙有术》。在书中,他们尝试运用细胞生物学、CRISPR基因编辑和生物工程领域的进步来制造一条活生生的龙。这本书虽然半开玩笑,但也堪称是一部光彩夺目的科学史诗。
作者朱莉·诺福勒和保罗·诺福勒。
图片来源:梅兰妮·诺福勒(Melanie Knoepfler)
我们对龙有着持久的迷恋。从古希腊经典《阿尔戈英雄纪》,到中世纪前古英语史诗《贝奥武夫》,再到如今的视频游戏和幻想文学,龙都是其中的常见形象。谁不想在现实生活中看到《霍比特人》里的巨龙史矛革?或者《哈利·波特》里的诺伯特(后改为“诺贝塔”)?
根据诺福勒父女俩的说法,二十一世纪的龙应该不会让人失望。它应该有翅膀,气魄惊人,会喷火;它体型庞大,能给人骑行;足够聪明,听从训练;而且力量强大,可以吓唬不尊重它的人,甚至还有其它可选的属性加成。多头、夜视和充满毒液的犄角显然不是不可能的。
他们建议说最好的造龙起点是一个生物学上可以改变成龙的形状的生物。例如小小的飞蜥具有翼膜——可以当作“翅膀”和飞行稳定器,帮助它们在树林里面滑行。再设想一下,利用基因或干细胞技术让个体变大,拥有更大、功能更强的翅膀。但正如这本书所指出的那样,“这种加成会给它小小的身体增加重量,进而会增加其飞行和升空的难度,因此我们不能过度追求翅膀尺寸。”
根据《造龙有术》一书,艺术家描绘了龙胚胎的潜在模样。
图片来源:Gareth Monger
这些“原型”动物可以选择性“注入”其他动物的结构。电鳗(Electrophorus electricus)有三个身体器官存在能够产生电场的特化细胞;牛有一个瘤胃——也就是其消化道的第一站——能够产生大量的甲烷。把它们结合到原型龙身上会产生这样的效果:甲烷散发,嘴里电流闪现点燃甲烷——这或许足够烤棉花糖吃了。(如果无法喷火,龙可以像投弹手甲虫(俗称放屁虫)那样喷射出火一样的化学物质,后者会从身体后部喷出炽热的有害物质:苯醌。)
与此同时,我们知道科莫多龙(Varanus komodoensis)为孤雌生殖,如果将其作为起始生物,或许最后造出的龙不需要“爱人”就能繁衍下一代。
正是这些和许多其他有趣的科学细节将诺福勒父女的想象拉回到了现实。他们在探索动物琐事时感到无限乐趣,并指出了人类在制造龙的过程中所有可能的死法。他们写道:“我们觉得,我们最有可能的死法要么是被龙烧死,要么是被龙从高空抛下。”(麻烦谁给安全卫生部门打个电话。)
飞蜥有翼膜可作为飞行稳定器,帮助它们在树林里面滑行。
图片来源:Stephen Dalton/Nature Picture Library
既然这样,为什么会有人要认真思考制造一条龙?如果我有一条龙,我会训练它对所有打电话聒噪、吃饭吧唧嘴和爱插队的人喷火。不过诺福勒父女说,还有其他制造龙的理由,比如可以持续不断地享受空中旅行,而且你肯定能接到伊隆·马斯克的电话。
当然了,这对父女不是真的想要制造一条龙:除了技术障碍,这个想法还存在诸多伦理隐忧。但他们希望能借此书引发读者思考。干细胞、基因编辑和克隆常常出现在新闻中。作为这方面的研究者,保罗·诺福勒厌烦媒体对这个快速发展的行业的大肆渲染。这本书试图讽刺这一点,并引导人们远离不必要的煽风点火。
《造龙有术》无疑是一本刻意显得夸张离谱的书,但是却不失趣味和智慧。它绝不是为了指导无所事事的人将动物武器化,而是为了激发所有喜欢科学读物的人的正常的好奇心。
原文以 Making dragons: a speculative scientific adventure为标题
发布在 2019年 8月 16日《自然》书籍与艺术上
ⓝ
Nature|doi: 10.1038/d41586-019-02468-w
点击“阅读原文”阅读英文原文
点击图片阅读热门文章
阻止蜜蜂消失的人:如何在黑熊、螨虫和病毒之下幸存
月亮代表我的心:盘点两千年来地球人的“月球脑洞”
有没有一本书,能让人“看见”科学?
版权声明:
本文由施普林格·自然上海办公室负责翻译。中文内容仅供参考,一切内容以英文原版为准。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邮件China@nature.com。未经授权的翻译是侵权行为,版权方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 2019 Springer Nature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喜欢今天的内容吗?喜欢就点个“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