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破译者”:对基因编辑婴儿和CRISPR专利之争的新思考
原文作者:Jackie Leach Scully
棘手的伦理问题和残酷的科研竞争为基因编辑故事带来了新的解读。
在数十年的时间里,曾被称为基因工程的技术一直是生物伦理学密切关注的对象。随着CRISPR的出现,研究人员能以更高的准确度和效率复制粘贴基因序列,让曾经遥不可及的科学幻想一下子变成了现实,吸引了各路俊杰的目光。时至今日,关于CRISPR技术及伦理的专业和通俗读物可谓汗牛充栋。
最早使用CRISPR编辑人类基因组的文章发表至今还不到十年,因而这些CRISPR的故事难免大同小异。一个不同之处在于作者的态度:有些作者对基因组编辑的潜力感到无比激动,有些则相反;另一个不同之处在于,关注的是研究发现、衍生影响、参与其中的人物,还是上述几种元素的组合。两本聚焦CRISPR的新书在触及面、风格、侧重点上大相径庭,但合而观之,就能深刻理解CRISPR的发展历程对人类知识、社会和科研探索的含义。
相关图书
《CRISPR人物:编辑人类的科学与伦理》
(CRISPR People: The Science and Ethics of Editing Humans)
作者:Henry T. Greely
出版社:MIT Press (2021)
《破译者:Jennifer Doudna、基因编辑与人类的未来》
(The Code Breaker: Jennifer Doudna, Gene Editing, and the Future of the Human Race)
作者:Walter Isaacson
出版社:Simon & Schuster (2021)
《CRISPR人物》的作者Henry Greely是一位拥有法律背景的生物伦理学家。他关注的是人尽皆知的贺建奎事件——生物物理学家贺建奎为了创造首个基因修饰的人类婴儿,尝试修改人类胚胎DNA的实验。作者在书中描述了:CRISPR问世前基因组编辑技术的科学基础、伦理背景和法律框架;CRISPR的出现如何改变了游戏规则;就目前所知,贺建奎做了哪些实验;以及国际社会对2018年这对基因组编辑双胞胎出生一事的反响。
纵观全书,Greely毫不避讳地指出,贺急于在人类身上实施可遗传基因组编辑的做法既不负责也不道德。他从多个方面谴责了贺的实验,包括保证实验安全性的现有知识尚不成熟,以及实验可能从未得到双胞胎父母充分的知情同意。最致命的是,贺的实验无视了科学界所达成的共识——只在对某项重疾束手无策的情况下,才可将生殖细胞系基因组编辑用于人类。考虑到现今已有足够多的可靠手段能防控HIV感染,贺在CCR5基因中导入一个突变来预防HIV的做法显然是毫无意义的。
Greely认为人类基因组编辑在本质上并没有错,但在某些情况下可以酿成大错——比如在强迫使用时,在被证明相对安全前盲目开展实验时,或是可能会降低基因多样性(可能性不大)和加剧社会不平等(可能性很大)时。尽管这些章节中的正反观点已不新鲜,但Greely的出彩之处在于,他详细讨论了在何种情形下,生殖系基因组编辑是确有必要的。他的结论与评论人士(包括笔者)的观点一致:这种情况其实非常少,不是因为已经有了很好的替代方法,就是因为到了需要借助基因组编辑的地步,这种技术可能也“无力回天”了。
在Greely的笔下,CRISPR的重要人物都成了贺建奎的“配角”。相较之下,在传记作家Walter Isaacson(曾为乔布斯、达芬奇、爱因斯坦、富兰克林等人立传)所著的《破译者》中,CRISPR先驱Jennifer Doudna是当之无愧的主角。《破译者》先介绍了Doudna的早年生活,她的生物化学职业生涯和她为发展CRISPR所做的工作;然后讲到了实验室之间争论谁先发现了什么,CRISPR技术专利归属的纠纷,以及该技术如何帮助开发新冠病毒诊断技术;最后以Doudna和同事Emanuelle Charpentier被授予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结尾。
Jennifer Doudna获得了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来源:Jeff Chiu/AP/Shutterstock
章节短,节奏快,Isaacson生动描绘了Doudna和Charpentier与她们的劲敌(主要是博德研究所的张锋和哈佛大学的George Church)之间毫不留情的竞逐。习惯了本书扣人心弦的写作风格后,你一定会手不释卷。
将两本书合而观之,更能体现它们各自的优势与不足。Greely在伦理问题上的探讨自然更多一些;Isaacson虽亦有涉猎,但篇幅仅占全书近500页的十分之一。Greely真诚地问道,产生会代代相传的改变真的是我们的目标吗?Isaacson对这一问题似乎并不头疼,不过,Isaacson更能体会女性在科学界的难处。他强调Doudna的案例是极少见的,并称Doudna和Charpentier已经成了想要投身科学事业的年轻女性的榜样。
可惜的是,两位作者就科学研究对女性作为卵子提供者可能造成的“剥削”只是浅尝辄止。他们同样没有指出的是,虽然几乎每篇相关报道都会呼吁对基因组编辑的正确使用进行全社会的广泛探讨,但目前的民主工具可能会让这种探讨遭遇强大的阻力。以上两点,Françoise Baylis在2019年出版的《改造遗传》(Altered Inheritance)给出了更好的回应。
不过,《破译者》最突出的一点在于它反复强调科学发现是较劲,是争夺“第一”的竞赛。Isaacson也描写了研究人员之间的合作,但我数不清多少次在书中看到人们被点燃了“好胜心”,实验室“以竞争为乐”或是“互为死对头”之类的用词。类似的关于“对认同感的追求驱使着人们(在科研中)做好事”的结论也有待商榷。读过Greely对贺建奎事件的剖析后再读到这里,我们肯定会觉得问题的根源并不完全在于过度膨胀的个人野心,还应归咎于全球科研文化——在Isaacson的眼中,这种文化鼓励“惹争议的研究、知名人物、国家科研竞争力和第一名。”Doudna或许是榜样力量没错,但如果我在30年前就读了《破译者》,我可能会再三考虑是否要投身于书中所描绘的这种价值观。
毫无疑问,基因组编辑确实带来了巨大机遇——有些显而易见,有些很难发现。两本书中讲述的CRISPR故事启发我们重新思考科学对知识的追求、资本、国家荣誉和公共福利之间的关系。在此之上应该认识到的是,未来任何人类生殖系基因组编辑的应用都将反应社会的既定认知——这些假设通常是未经检验的,比如什么才是“正常”的生活,什么是残疾、疾病、缺陷?整个世界又能在多大程度上就“美好生活”的定义达成共识?以及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愿意走出多远?
原文以A biographer and a bioethicist take on the CRISPR revolution为标题发表在2021年3月8日的《自然》的书评版块上
© nature
doi: 10.1038/d41586-021-00579-x
点击“阅读原文”阅读英文原文
好书推荐
钚钇氧锝元素故事出书啦!不可错过的元素科普经典之作
来自 Nature Chemistry
100余位
世界科学家
118种
化学元素
120篇
文章
金涌院士 中国化学会 中国化工学会
推荐阅读
《自然的音符:118种化学元素的故事》由Nature自然科研译自《自然-化学》(Nature Chemistry)的In Your Element专栏。是所有图书中为数不多的,覆盖当前全部已发现的118种化学元素的科普图书,每一种元素都是邀请世界上对它研究深入的科学家之一撰写,专业权威,生动有趣。适合中学生及以上所有对化学元素感兴趣的读者阅读。本书由Nature Chemistry高级编辑作序。随书赠送覆盖118种化学元素的元素周期表明信片。
版权声明:
本文由施普林格·自然上海办公室负责翻译。中文内容仅供参考,一切内容以英文原版为准。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邮件China@nature.com。未经授权的翻译是侵权行为,版权方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 2021 Springer Nature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星标我们🌟,记得点赞、在看+转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