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术快报】周专课题组合作揭示交感神经递质分泌新机理—细胞膜G蛋白受体的电压敏感性


2020年10月12日,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生物膜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周专教授课题组在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在线发表题为“Regulating quantal size of neurotransmitter release through a GPCR voltage sensor”的研究论文。 



神经细胞通过量子化囊泡分泌实现神经细胞之间信号传导,突触前囊泡分泌的神经递质数量决定突触后信号传导的强度。经典分泌理论认为,动作电位膜上电压门控的离子通道,导致钙离子内流,再由钙触发囊泡中的神经递质分泌。神经细胞膜上已经知道的电压敏感膜蛋白包括离子通道和磷酸酶。本文在哺乳动物交感神经系统细胞膜上发现G蛋白偶联受体(GPCR,它是基因组最大蛋白超家族, 包括P2Y12)也具有膜电压敏感性。交感肾上腺嗜铬细胞的膜电压(细胞膜动作电位)调控P2Y12受体从而调控单个囊泡分泌的肾上腺素分子个数(quantal size)。可见,动作电位(膜电压)不仅可以调控细胞离子通道介导的离子电流及其下游生理信号,而且也能调控GPCR及其下游信号(离子通道,钙信号及其下游信号)。GPCR-P2Y12受体上的电压敏感位点是D76和D127,它们是大多数GPCR家族的保守性位点TM2-DLL和TM3-DRY。对应基因位点的突变降低配体和GPCR的亲和力,抑制P2Y12的激活程度,从而增加了单个囊泡分泌肾上腺素的quantal size ,从而调节下游靶器官心血管系统的生理功能。这项发现将膜电压调控分泌从教科书中的一条通路(离子通道)扩展到二条通路(离子通道和分泌小孔)。该研究提出GPCR对电压敏感的新功能及其分子机理,拓展了领域对GPCR功能的认知,这将对开发以GPCR为靶点的药物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博士后张泉峰、刘兵以及博士生李映林担任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北京大学周专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该研究获得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膜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等项目支持。





即刻点击“阅读原文”,查看论文详细内容。



研究组介绍

周专

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教授

北京大学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PI

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PI

生物膜与膜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

实验室研究兴趣:

细胞的分泌是细胞最基本的一个功能。细胞内钙离子的升高将引起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分泌。我们研究分泌的分子和细胞机制,以及多巴胺分泌生理学及其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关系。使用膜片钳、膜电容、微碳纤电极以及共聚焦、多光子荧光显微成像在活体(in vivo)、组织(brain slices)、单细胞水平测量检测量子化神经递质、激素(特别是儿茶酚胺类)分泌信号。



北京大学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

脑科学讲座 | 学术笔记 | 研究分享

长按识别二维码,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官方微信公众号:Brain-Research

官方网站:http://mgv.pku.edu.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